【前言】本文主要對岐山縣五丈原諸葛廟的石刻進行了整理注釋。所涉及到的石刻2塊:大復(fù)山人題刻和《出師表》刻石。最為關(guān)鍵的是整理出了岳飛自跋、左宗棠題跋和袁保恒題跋,可以說是全文首發(fā)。當(dāng)然,需要說明的是,受個人學(xué)識所限,斷句可能存在不對的地方,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乾州蕞娃 (四)五丈原諸葛廟石刻 根據(jù)《岐山縣志》第二十四卷《文物》第七章《石刻》第三節(jié)《碑碣》關(guān)于諸葛亮廟石刻的記載: (1)大復(fù)山人題刻〔明·正德十五年(1520)〕 鑲嵌于五丈原武侯祠獻殿外壁。橫55、縱38厘米。上刻五律一首(草書)全文如下:《登五丈原謁諸葛武侯廟》:風(fēng)日高原春,松杉古廟陰。三分扶漢業(yè),萬里出師心。星落營空在,云橫陣已沉。千秋一瞻眺,梁甫為誰吟。正德庚辰三月廿三日大復(fù)山人 大復(fù)山人即何景明之號,信陽人,明代著名文人。弘治十五年第進士,正德九年擢陜西提學(xué)副使。此詩當(dāng)即任此官時所題。武侯祠內(nèi)壁間現(xiàn)存此類碑刻共14塊,惟此塊時代最早,故錄存之。余皆從略。 (2)《出師表》刻石〔清·光緒四年(1878)〕 刻于40塊邊長63厘米正方形青石板上,鑲嵌于五丈原諸葛亮廟獻殿內(nèi)壁。岳飛書,文習(xí)見,茲不錄。表文前刻“純正不曲 書如其人”八大字,其上刻“洪武御書”篆體印模一方。據(jù)岳飛書后自跋可知,此刻石墨本書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飛領(lǐng)兵路過河南南陽,拜謁了南陽武侯祠,適逢天陰下雨,就在祠內(nèi)住下來。入夜之后,岳飛秉燭殿內(nèi),觀看前代賢士留在壁間的贊頌諸葛亮的詩詞文章,當(dāng)看到前后出師二表時,傷古感懷,不覺淚如雨下;當(dāng)天晚上竟無法入睡,坐待天亮。第二天早晨,祠內(nèi)道士請題詞留念,岳飛即飛筆走紙,把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一氣呵成寫就,在寫的過程中,他涕淚交流,寫完擱筆,方覺得胸中郁悶之氣稍稍得到舒展。 岳飛自跋原文為:“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nèi)。更深秉燭,細(xì)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飛並識。” 岳飛自跋之后又附刻左宗棠(同治十年,1871年)、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袁世凱叔父光緒元年,1875年)、方玉潤、胡鴻賓(光緒四年,1878年)四人親筆跋語。從這四人題跋得知:乾隆年間,此墨本先是江蘇銅山楊氏從商丘宋氏購得,并以之刻石拓印,但墨本從不示人。后來楊氏因故將墨本質(zhì)押給亳州一個商人,過期未贖回,墨本遂落商肆。同治年間,為袁保恒舊時的一名仆從購得,輾轉(zhuǎn)到了袁保恒手中。光緒四年(1878年),岐山縣令胡鴻賓重修諸葛亮廟時,邀請當(dāng)時名馳西北五省的石雕工樊登云,依據(jù)袁保恒藏本勾勒上石。此碑雖系翻刻,但其刀工純青,鐫鏤出神,隨筆走刃,入石三分,形同真跡,惟妙惟肖。 左宗棠題跋:筱塢學(xué)士出示,忠武岳鄂王書武侯出師表兩巨軸,展視一過,勁健飄灑,生氣凜然,如見足歌投壺,氣概斷非贗書無疑,字為心畫,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理固然耳。平生見王墨跡凡三,一第七表稿,一書家誥后一與友人書,稿皆入魯國南宮困奧即藝事,□見學(xué)到古人之□也,敬識數(shù)語自矜眼福。同治十年七月旬又一日湘陰左宗棠書于平?jīng)鲕姶?,時正移營靜寧進規(guī)河煌。 袁保恒題跋:道光咸豐間,余五過湯陰,必瞻拜岳忠武遺像。最后得見手書出師表,疑為偽作,以有諸前輩跋,心弗善之而不敢非也。同治丙寅既釋。先端敏公服之,明年將入都,檢點行李。與書簏中得石刻岳忠武書諸葛武侯前后出師表真跡,不識所自來于湯陰岳廟手跡迥殊,英風(fēng)浩氣,軼群絕倫。俯視有宋四家已嘆,非忠武天人不能為。抵都,張之壁間,晨曦瞻對,使人忠義感發(fā)不能自已,猶憾未見墨跡,不知淋漓痛快當(dāng)更如何?戊辰左恪靖伯經(jīng)略秦隴余奉命督餉駐關(guān)中聞舊仆有得忠武墨寶于毫州者,不知即為二表,亦意不必真跡也,姑置之巳巳。仆來西安,問其所獲,與余所藏拓本同,問價幾何?曰六十緡耳。問胡不攜以來?曰乏資。斧質(zhì)之矣,終疑其不必真跡也。復(fù)置之。無何,守河北崔季芬鎮(zhèn)軍廷柱來訪領(lǐng)豫軍備賊終南諸隘解嚴(yán)來謁談,次及之遽與曰:此物流傳有緒,曾及見之,奇跡也。銅山楊氏得自商邱宋氏,守之已歷三世。曾刻之石并拓本,亦多不示人。咸豐初,河決豐北,楊以重價質(zhì)于亳之賈人而貿(mào)遷于河工,折閱過當(dāng),力不能贖,竟持以去,垂二十年矣。兵燹以來,遂不可究詰。今是物得于亳,殆即楊氏所失。與楊與同邑張大司馬亮基世姻,公家與大司馬亦至戚,拓本倘張所轉(zhuǎn)贈未可知也。余以季芬之言有據(jù),且曾見之必能識之,于其歸也浼遣人偕仆往取視之,且屬之曰:果其原本。即主者索重息勿吝,必贖以歸。比至急展,□觀之郁屈瑰奇,不可名狀,凜凜生氣,數(shù)百年如新脫于腕,令人不敢逼視。其揮灑縱橫,又如快馬入陣,想見背嵬酣戰(zhàn)時,夫豈后人豈能偽托。馬伏波見漢光武嘆曰:帝王自有真,吾于此□亦嘆精忠自有真也。稀世之寶,夫復(fù)何疑。卷首明太祖手題八字,龍?zhí)⑴P,氣象萬千,亦足橫絕。今古□尾黃子久劉青田諸跋不知為何人竊易以奴書充之,重加裝潢,撤去后跋而錄存其文,以待訪求或者旦暮遇之。同治庚午秋七月項城袁保恒熏沐敬跋光緒元年乙亥正月上浣補書于西安行館時兩表正文摹勒已竣。 宋史稱:岳忠武王有諸葛孔明之風(fēng),所書二表,魯公有其剛勁,而無其超妙;元章有其豪宕,而無其神駿,此亦筆陣中岳家軍也。 此碑被譽為“三絕碑”。所謂“三絕”指的是,一為文章絕,出師表為千載名篇;二為書法絕,岳飛的書法可謂蒼勁峭拔,龍飛蛇騰,尤見忠武之氣流于筆端;三為刻工絕,宛如手書。三者結(jié)合,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清光緒四年(1878 年),陜西岐山縣令胡鴻賓重修五丈原諸葛武侯廟,取袁刻拓本重刻上石,嵌于獻殿內(nèi)壁。《續(xù)修陜西省通志》亦有文字記載:“岳鄂王此書,袁文誠(袁保恒)于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