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陀山』這個內(nèi)海小島,在我心目中,到了那里只能看看菩薩吧。因為它擁有自然菩薩和人造菩薩像:珞珈山(躺在海水里的臥佛)和觀音菩薩,但我一直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它還有什么,它究竟為什么如此吸引人。 對普陀山抱有濃厚興趣,還有一個原因來自那片海域是戚繼光、胡宗憲、徐渭等人戰(zhàn)斗生活過的地方,也是那個時代甚至近代史上『倭寇』出沒的地方。 向往多年,癸卯年的九月終于成行。 第一天在朱家尖住宿,順便去了那里的白山風(fēng)景區(qū)。朱家尖歸普陀山景區(qū)下轄,距離普陀山很近,約二十多分鐘船程。江南多植被,尤其是綠色植被,沒到白山景點之前,只看到被綠色包圍的一個個海島,它們只有大小不同,與風(fēng)景幾乎無關(guān)。 而白山風(fēng)景區(qū)的山景讓我很是吃驚,那些被地殼運動擠壓成型的巨大石塊是可以獨自成景的,甚至還有名字。 與普陀山觀音菩薩像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并不止于地理位置,還有一尊山壁彩繪的觀音菩薩像,它的飛動飄逸之感和普陀觀音的內(nèi)斂莊嚴完全不同:一個近藝術(shù),一個近佛家。 白山的山石具有海邊山石特征,它們形狀規(guī)整,色白如新,宛如巨人排列整齊——在茂密的植被里露出灰白色面容。 第二天早晨,太陽出來了,和第一天的陰雨完全不同,白云一朵又一朵飄在半空中,它們和碧藍的天相隔很遠,倒和我們更近。 渡船上,我的注意力便被遠處的海島吸引了,也許是它們不同于外圍那些海島,很多島上有山石在茂密的草樹間露出腦袋甚至軀干,在充足的光線下,像一個個大自然的展品等待人們欣賞。 普陀山的觀音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靜穆地矗立在天地之間,面朝大海(背也朝向大海),在初秋明媚的陽光下,他閃著光,閃著金色的光,目光溫柔,神態(tài)端莊。我們在他腳下許下各自心愿,再回頭去看風(fēng)景。 普陀山的樹 幾乎都有署名 珞珈山再次回到我們視野內(nèi),這次幾乎與它在一個水平線上的相望,讓我想到那久遠的歲月,那似乎已被塵封的歷史:刀光劍影,生死相奪——戚繼光在這里潛心苦練,徐渭在這里出謀劃策,胡宗憲在這里上下求索,更有無數(shù)沒留下姓名的士兵和百姓在這里灑下熱血,獻出生命——這一片如今風(fēng)平浪靜的海域,曾經(jīng)是多少人的生死地啊! 珞珈山,一尊臥在海水中的、大自然的佛像,它曾經(jīng)護佑過這片土地和海水嗎?它會在今天和未來繼續(xù)護佑這片土地和海水嗎? 普陀山有寺廟,不止一座寺廟,可以說寺廟和佛像就是普陀山的靈魂,它們不僅為普通游客和香客提供參觀游玩,也為皇家服務(wù)。因此就有多種面貌的寺院,《不肯去觀音院》最為古樸,它在離海水最近的地方,卻絕對沒有離開的意思,略顯低矮的、灰黑色的建筑群像是被時光落在這里,又像是被歷史刻在這里,提醒我們普陀山的過往,觀音菩薩的來處。 然而,最讓我意外的還是那里的游客之多,據(jù)說,每天限流,進島人數(shù)不能超過7.2萬! 在這片陸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多的地方,每天進出流動人口近八萬,這是什么樣的地方——走在普陀山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著腳下單車道的馬路,讓我想到了彼時的香港,曾經(jīng)走過的香港馬路也是這樣人如潮水,熙熙攘攘! 據(jù)說,普陀山近年修建了一個紅綠燈,唯一的紅綠燈,因為游人太多了! 普陀山,期待下次再見,好好地再相見! 后記:這是回憶性記錄,每每回想起普陀山,情感愈發(fā)轉(zhuǎn)深,事物倒在其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