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判斷句主要有以下幾種結(jié)構(gòu)形式: 1.以“……者,……也”“……,……也”或“……也”為結(jié)構(gòu)形式,其中“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赤壁賦》) ⑤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傳》) ⑥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這里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也”表示判斷。 ①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3.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并序)》)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4.用“即”“乃”“則”“皆”“亦”等副詞輔助表示肯定判斷。 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②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③乃有所不得已也。(《報任安書》) ④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⑤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③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記》) 二、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 1.古代漢語中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兩種。 (1)用“于”“見”“為”“被”等詞表示被動關(guān)系。由“于”構(gòu)成的被動句還是狀語后置句。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③余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④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2)用“受……于”“見……于”“為……所”等固定結(jié)構(gòu)表示被動關(guān)系。 ①臣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古代漢語中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 ①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舉:被舉薦;辟:被征召)(《張衡傳》) ②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放逐:被放逐)(《報任安書》) ③周公之逮所由使也。(逮:被逮捕)(《五人墓碑記》) ④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報任安書》) ⑤珍寶盡有之。(有:被占。)(《鴻門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