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中醫(yī)初學(xué)必背:經(jīng)典方劑三字訣大全篇?。ㄏ喈?dāng)實(shí)用)

 吾行的天涯 2023-11-14 發(fā)布于福建


圖片
圖片
圖片
方劑學(xué)概述篇
圖片
圖片

論方劑,數(shù)千萬,仲景方,歷代贊, 

諸名醫(yī),積經(jīng)驗(yàn),學(xué)配伍,是關(guān)鍵。 

古組方,原則全,君與臣,佐使兼; 

今改為,主輔言,佐與使,亦四般。 

主治病,主病安;輔助藥,協(xié)主兼; 

佐主輔,兼證痊,有反佐,并制監(jiān); 

言使藥,引經(jīng)專,調(diào)藥性,兼和緩。 

遵原則,貴權(quán)變,味與量,常增減。 

急用湯,緩用丸,易配伍,功異然。 

圖片
圖片
解表方篇
圖片
圖片

病在表,法當(dāng)汗,祛表邪,宜辛散。 

表寒溫,表熱寒,表而虛,扶正添。 

1、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湯,桂杏甘,解表寒,療咳喘。 

麻黃9,桂枝6,杏仁9,炙甘草3。 

2、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湯,芍藥甘,姜棗引,營衛(wèi)安。 

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大棗4枚。 

3、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羌活湯,蒼草防,芩芎芷,辛地黃, 

解表邪,里熱嘗,兼無汗,頭痛良。 

羌活、蒼術(shù)、防風(fēng)各4.5,細(xì)辛1.5,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3克。 

4、銀翹散《溫病條例》 

銀翹散,桔豉甘,荊竹薄,牛蒡煎, 

溫病初,辛涼餐,解表熱,此方選。 

銀花、連翹各10克,桔梗、薄荷各6克,竹葉4克,甘草5克,荊芥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水煎服。 

5、桑菊飲《溫病條例》 

桑橘飲,桔梗杏,甘翹薄,蘆根用, 

宣肺經(jīng),醫(yī)風(fēng)溫,散內(nèi)熱,咳嗽寧。 

桑葉、菊花、杏仁、桔梗、連翹、蘆根各10克,甘草、薄荷各3克。 

6、大青龍湯《傷寒論》 

大青龍,寓麻黃,添石膏,配棗姜。 

功解表,兼除煩,身疼痛,躁無汗。 

麻黃12克,生石膏24克,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各6克,大棗4枚。 

7、小青龍湯《傷寒論》 

小青龍,逐飲方,麻桂芍,辛草姜, 

五味夏,咳喘良,氣管炎,可選方。 

麻黃、芍藥、桂枝、干姜、半夏、炙甘草各10克,細(xì)辛、五味子各5克。 

8、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杏甘,石膏湯,清肺熱,咳喘良。 

麻黃6克,杏仁9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18克。

9、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 

透麻疹,升葛方,配芍草,散劑良。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份。為粗末,每服10克。 

10、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敗毒散,外感方,兼體虛,用此湯, 

柴芎枳,前胡羌,苓獨(dú)草,桔梗黨。 

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dú)活、茯苓、桔梗、黨參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圖片
圖片
清熱方篇
圖片
圖片

里熱證,法當(dāng)清,用苦寒,亦辨證, 

虛者補(bǔ),實(shí)則功,分衛(wèi)氣,別血營。 

1、白虎湯《傷寒論》 

白虎湯,知石甘,加粳米,氣分安。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 

2、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豉湯,療虛煩,醫(yī)黃疸,膽囊炎。 

梔子、淡豆豉各10克。 

3、清營湯《溫病條例》 

清營湯,犀地丹,銀翹竹,玄麥連。 

犀角1.5克,生地15克,竹葉心3克,黃連5克,玄參、麥冬、丹參各9克,銀花、連翹各6克。 

4、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犀生地,芍藥丹,清熱毒,血分安。 

犀角1.5克(銼末,沖服),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5、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解毒湯,芩連襄,梔黃柏,三焦涼。 

黃連、梔子各10克,黃芩、黃柏各6克。 

6、普濟(jì)消毒飲《醫(yī)方集解》 

消毒飲,普濟(jì)方,升柴薄,芩連僵, 

桔陳甘,玄勃蒡,板藍(lán)翹,解毒良。 

黃芩、黃連各15克,陳皮、甘草、玄參、柴胡、桔梗各6克,連翹、板藍(lán)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蠶、升麻各2克。 

7、仙方活命飲《外科發(fā)揮》 

活命飲,醫(yī)瘡瘍,乳沒銀,歸芷防, 

陳草芍,花粉襄,山甲貝,皂刺嘗。 

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防風(fēng)、貝母、陳皮、甘草各3克,銀花9克。

8、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 

消毒飲,五味成,銀野菊,蒲公英, 

紫天葵,共地丁,解熱毒,療瘡疔。 

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6克。 

9、香薷散《和劑局方》 

香薷散,樸與扁,斛暑濕,粗末煎。 

香薷20克,厚樸、扁豆各10克。 

10、清暑益氣湯《溫?zé)峤?jīng)緯》 

既清暑,又生津,斛麥竹,西洋參, 

苦黃連,知甘粳,西瓜皮,荷葉梗。 

西瓜翠衣30克,粳米、荷梗各15克,知母、甘草各6克,石斛、麥冬各10克,西洋參5克,竹葉6克,黃連3克。 

11、導(dǎo)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導(dǎo)赤散,生地甘,木通竹,心火痊。 

生地、木通、竹葉、甘草各等分。 

12、龍膽瀉肝湯《古今醫(yī)方集成》 

瀉肝湯,君龍膽,柴芩梔,歸地甘, 

車通澤,入肝膽,可降酶,退黃疸。 

生地、黃芩、木通、柴胡各6克,龍膽草10克,梔子、澤瀉、車前子、當(dāng)歸、甘草各3克。 

13、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瀉白散,地桑甘,加粳米,肺熱宣。 

粳米15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14、清胃散《脾胃論》 

清胃散,升麻連,生地歸,丹皮煎。 

生地、當(dāng)歸各3克,黃連6克,丹皮5克,升麻10克。水煎服。 

15、玉女煎《景岳全書》 

玉女煎,胃火清,知膏膝,熟地冬。 

生石膏30克,熟地黃15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16、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共秦皮,柏連入,醫(yī)熱痢。 

白頭翁15克,黃連6克,黃柏12克,秦皮10克。 

17、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蒿甲丹,知地黃,療虛熱,骨蒸康。 

鱉甲15克,生地12克,青蒿、知母各6克,丹皮10克。 

圖片

圖片
圖片
溫里方篇
圖片
圖片

里寒證,法當(dāng)溫,益腎陽,厥逆斟, 

脾虛寒,宜溫中,通經(jīng)絡(luò),散寒凝。 

1、溫中丸(湯)《傷寒論》 

理中丸,參術(shù)甘,干姜入,溫脾寒。 

黨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各10克。水煎服。 

2、吳茱萸湯《傷寒論》 

吳萸湯,參姜棗,暖肝經(jīng),溫胃好。 

吳茱萸10克,黨參12克,生姜18克,大棗4枚。 

3、小建中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飴糖,倍芍藥,建中湯, 

溫胃寒,醫(yī)潰瘍,加黃芪,效更彰。 

飴糖30克,芍藥18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 

4、四逆湯《傷寒論》 

四逆湯,附甘姜,救厥逆,回真陽。 

制附子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 

5、真武湯《傷寒論》 

真武湯,術(shù)苓姜,芍益陽,附溫陽, 

脾腎暖,水道暢,醫(yī)水腫,體安康。 

白術(shù)6克,制附子、茯苓、白芍、生姜各10克。 

6、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陽和湯,陰疽方,草芥肉,麻黃姜, 

鹿角膠,熟地黃,鶴膝風(fēng),流注良。 

熟地30克,鹿角膠10克(烊化),白芥子6克,甘草6克,肉桂、炮姜、麻黃各3克。

圖片
圖片
瀉下方篇
圖片
圖片

里實(shí)證,當(dāng)攻伐,峻逐水,緩潤下。 

1、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枳硝黃,厚樸入,寒下良。 

小承氣,樸枳黃,有調(diào)胃,黃草芒。 

大承氣湯:大黃12克,芒硝10克,枳實(shí)、厚樸各15克。 

小承氣湯:大黃12克,枳實(shí)9克,厚樸6克。 

調(diào)胃承氣湯:甘草6克,大黃、芒硝各12克。 

2、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醫(yī)腸癰,推此方,瀉內(nèi)熱,首大黃, 

破瘀血,丹皮良,冬瓜子,桃仁芒。 

冬瓜子15克,大黃、桃仁、丹皮、芒硝各10克。 

3、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溫下方,附辛黃,瀉寒積,便通暢。 

制附子12克,大黃10克,細(xì)辛6克。 

4、麻子仁丸《傷寒論》 

麻仁丸,小承氣,加芍杏,潤下劑。 

麻子仁170克,大黃130克,杏仁、厚樸、芍藥、枳實(shí)各70克。依法制丸。 

5、溫脾湯《千金方》 

溫脾湯,附干姜,攻冷秘,參草黃。 

大黃、制附子各10克,干姜、黨參各6克,甘草3克。 

6、十棗湯《傷寒論》 

十棗湯,逐水飲,遂芫戟,各等分。 

共細(xì)末,棗湯進(jìn),醫(yī)腹水,療懸飲。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為細(xì)末。每服0.5至1克,大棗10枚煎湯送服。 

7、舟車丸《景岳全書》 

舟車丸,功逐水,軍榔丑,戟芫遂, 

木輕粉,青陳皮,肝硬化,腹水宜。 

黑丑120克,芫花、甘遂、大戟各30克,大黃60克,木香、青皮、陳皮、檳榔各15克,輕粉3克。共為細(xì)末,水糊為丸。

8、蘆氏秘方《中華內(nèi)科雜志》1960 

腫半截,蘆氏方,二丑粉,糖棗姜。 

二丑、生姜、紅糖、大棗。依法制膏。 

圖片
圖片
和解方篇
圖片
圖片

和少陽,疏氣機(jī),調(diào)腸胃,理肝脾。 

1、小柴胡湯《傷寒論》 

小柴胡,芩夏甘,參姜棗,和肝膽。 

柴胡12克,黃芩、黨參各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制半夏10克。 

2、逍遙散《和劑局方》 

逍遙散,柴芍甘,歸苓術(shù),薄姜全。 

柴胡、茯苓、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甘草各15克,生姜10克,薄荷3克。 

圖片

圖片
圖片
表里雙解方篇
圖片
圖片

表證急,汗法驅(qū),里證重,先救里, 

若同病,表里醫(yī),既治表,又醫(yī)里。 

1、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大柴胡,芩夏姜,枳芍棗,加大黃。 

柴胡、枳實(shí)、制半夏、黃芩、白芍各10克,大黃6克,生姜12克,大棗4枚。 

2、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主葛根,芩連甘,痢兼表,可煎餐。 

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甘草3克。

圖片
圖片
祛濕方篇
圖片
圖片

祛濕劑,主利水,化痰飲,避濁穢, 

止泄瀉,開癃閉,通淋濁,蠲三痹。 

1、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正氣散,首藿香,苓陳夏,術(shù)草襄, 

腹皮蘇,桔梗樸,解表邪,化濕濁。 

藿香、茯苓各12克,蘇葉、白芷、大腹皮、白術(shù)各10克,半夏曲、陳皮、厚樸、桔梗、甘草各5克。 

2、五苓散《傷寒論 

五苓散,豬茯苓,澤術(shù)桂,水道行。 

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15克,桂枝10克,澤瀉12克。 

3、平胃散《和劑局方》 

平胃散,蒼樸甘,廣陳皮,燥濕專。 

陳皮、厚樸各10克,蒼術(shù)15克,甘草6克。 

4、茵陳蒿湯《傷寒論》 

茵陳湯,治陽黃,生山梔,合大黃。 

茵陳18克,山梔10克,大黃6克。 

5、八正散《和劑局方》 

八正散,通熱淋,車前子,生川軍, 

梔滑草,扁瞿通,醫(yī)結(jié)石,緩疼痛。 

滑石、車前子、瞿麥、扁蓄、梔子、木通、甘草、大黃各等份。 

6、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己與芪,白術(shù)甘,祛濕邪,醫(yī)腎炎。 

防己、黃芪各10克,白術(shù)6克,甘草3克。 

7、萆薢分清湯《丹溪心法》 

分清飲,萆薢名,菖烏藥,草智苓。 

萆薢、烏藥、石菖蒲、益智仁、茯苓、甘草各等份。 

8、獨(dú)活寄生湯《千金方》 

獨(dú)活君,寄生湯,歸芍芎,干地黃。 

參苓草,艽辛防,牛膝桂,痹膝康。 

獨(dú)活、秦艽、防風(fēng)、芍藥、杜仲、牛膝各9克,桑寄生18克,干地黃15克,當(dāng)歸、黨參、茯苓各12克,川芎、甘草各6克,細(xì)辛3克,肉桂1.5克。 

圖片
圖片
祛風(fēng)方篇
圖片
圖片

凡風(fēng)證,內(nèi)外情,外疏散,內(nèi)熄風(fēng)。 

1、川芎茶調(diào)散《和劑局方》 

茶調(diào)散,川芎君,羌防芷,薄草辛, 

散風(fēng)邪,醫(yī)頭痛,或偏正,或巔頂。 

川芎、荊芥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薄荷、細(xì)辛各3克,防風(fēng)4.5克。 

2、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牽正散,醫(yī)而癱,白附子,蝎僵蠶。 

白附子、僵蠶、全蝎各等份,為末。每服3克。 

3、小活絡(luò)丹《和劑局方》 

小活絡(luò),乳膽星,川草烏,沒地龍。 

制川烏、制草烏、地龍、制南星各130克,乳香、沒藥各90克。共為細(xì)末,酒面糊為丸。每服3克。 

4、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鉤藤湯,有羚羊,桑菊草,芍地黃, 

竹茹貝,茯神襄,清血熱,平肝陽。 

鉤藤、菊花、白芍、茯神各10克,竹茹、生地各15克,羚羊角、甘草各3克,桑葉6克,川貝12克。 

5、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熄風(fēng)湯,功鎮(zhèn)肝,生龍牡,生龜板, 

赭膝芍,玄冬甘,生麥芽,青蒿楝。 

懷牛膝、代赭石各30克,生龍骨、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生牡蠣各15克,川楝子、生麥芽、青蒿各6克,甘草3克。 

6、桑杏湯《溫病條辨》 

桑杏湯,梔梨皮,浙貝豉,沙參齊, 

滋肺津,外燥宜,咳無痰,上感醫(yī)。 

桑葉、浙貝、淡豆豉、梨皮、山梔皮各6克,沙參12克,杏仁9克。 

7、麥門冬湯《金匱藥略》 

麥冬湯,夏參甘,粳米棗,胃熱專。 

麥冬18克,粳米15克,黨參10克,制半夏5克,大棗4枚,甘草3克。 

8、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清肺湯,功養(yǎng)陰,生地芍,丹麥斟, 

薄貝母,草玄參,療白喉,乳蛾飲。 

生地12克,麥冬、玄參各10克,炒白芍5克,甘草、貝母、薄荷各3克,丹皮5克。

圖片

圖片
圖片
祛痰方篇
圖片
圖片

祛痰濕,療咳喘,止嘔吐,舒胸脘, 

消瘰疬,定暈眩,痰是標(biāo),求本源。 

1、二陳湯《和劑局方》 

二陳夏,陳茯苓,和胃氣,療咳喘, 

加枳星,名導(dǎo)痰,入枳茹,為溫膽。 

陳皮5克,制半夏5克,甘草5克,茯苓10克。二陳湯加枳實(shí)、制南星,名導(dǎo)痰湯;二陳湯加枳實(shí)、竹茹,名溫膽湯。 

2、止嗽散《醫(yī)學(xué)心悟》 

止嗽散,桔陳菀,荊百部,草百前。 

桔梗、荊芥、紫菀、白前、百部各600克,甘草30克,陳皮480克。共為末。每服10克,開水調(diào)服。 

圖片
圖片
消導(dǎo)方篇
圖片
圖片

消導(dǎo)劑,化痞積,導(dǎo)食滯,暢氣機(jī)。 

1、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丸,陳苓半,萊菔翹,焦三仙。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陳皮、連翹、萊菔子各30克。為末制丸。另一方有麥芽。 

2、枳實(shí)消痞丸《蘭室秘籍》 

曰枳實(shí),消痞丸,參樸術(shù),夏曲連, 

麥芽曲,茯苓甘,加干姜,脾胃安。 

干姜3克,炙甘草、麥芽曲、白茯苓、白術(shù)各6克,半夏曲、黨參各10克,厚樸12克,枳實(shí)、黃連各15克。 

圖片
圖片
理氣方篇
圖片
圖片

氣分病,滯與逆,滯宜行,逆降氣。 

1、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氣郁散,芎蒼曲,梔附餐。 

蒼術(shù)、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份。為細(xì)末,水泛為丸。 

2、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夏厚樸,氣方祖,苓生姜,并紫蘇。 

制半夏、茯苓各12克,厚樸、生姜、蘇葉各10克。 

3、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瓜蔞實(shí)12克,薤白10克,米酒30毫升。 

4、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定喘湯,苓甘冬,麻白夏,桑蘇杏。 

麻黃、白果、桑白皮、款冬花、制半夏各10克,杏仁、黃芩各5克,蘇子6克,甘草3克。 

圖片

圖片
圖片
理血方篇
圖片
圖片

血分病,瘀虛溢,瘀當(dāng)祛,虛補(bǔ)益, 

止血法,療血溢?;铕鲅?,兼理氣。 

1、桃仁承氣湯《傷寒論》 

硝黃草,桂加桃,成此方,祛瘀好。 

桃仁、大黃各12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6克。 

2、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cuò)》 

王清任,倡逐瘀,四物備,桃紅繼, 

桔枳草,柴牛膝,血瘀胸,久不愈。 

當(dāng)歸、生地、紅花、牛膝各10克,桃仁12克,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5克。

3、補(bǔ)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cuò)》 

曰補(bǔ)陽,還五湯,內(nèi)四物,去地黃, 

桃紅龍,芪四兩,中風(fēng)后,療諸恙。 

黃芪120克,當(dāng)歸6克,赤芍5克,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各3克。 

4、槐花散《普濟(jì)本事方》 

槐花散,醫(yī)腸風(fēng),止便血,枳柏荊。 

槐花、側(cè)柏葉、荊芥穗、枳殼各等份,為末。每服6克。 

5、小薊飲子《濟(jì)生方》 

小薊飲,治血淋,蒲滑竹,歸通斟, 

生地藕,草梔仁,清濕熱,醫(yī)尿頻。 

生地24克,小薊10克,滑石12克,木通、蒲黃、淡竹葉各10克,甘草5克,藕節(jié)10克,當(dāng)歸5克,梔子仁10克。 

圖片
圖片
補(bǔ)益方篇
圖片
圖片

論虛疾,分四虛,陰和陽,血與氣, 

各臟腑,皆有虛,當(dāng)辨證,須留意。 

1、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補(bǔ)氣方,四君先,茯苓入,參術(shù)甘。 

黨參、茯苓、甘草、白術(shù)各等份。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2、歸脾湯《濟(jì)生方》 

歸脾湯,涵四君,龍眼肉,歸棗仁, 

芪香遠(yuǎn),姜棗引,補(bǔ)心脾,崩帶飲。 

白術(shù)、龍眼肉、茯神、黃芪各30克,木香、黨參各15克,甘草、當(dāng)歸、遠(yuǎn)志各3克,酸棗仁30克。 

3、四物湯《和劑局方》 

四物湯,歸地黃,赤芍藥,血證方。 

熟地、當(dāng)歸、白芍、川芎各等份。加桃仁、紅花,名桃紅四物湯。 

4、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六味丸,藥地丹,萸苓澤,益腎肝, 

加桂附,溫腎寒,加知柏,虛火安。 

熟地28克,山藥、山萸肉各12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0克。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服3錢。加附子、肉桂,即金匱腎氣丸;加知母、黃柏,即知柏地黃丸。 

圖片
圖片
固澀方篇
圖片
圖片

固澀劑,可止遺,斂虛汗,崩帶醫(yī), 

固脫證,止瀉痢,標(biāo)本顧,兼補(bǔ)益。 

1、玉屏風(fēng)散《世醫(yī)得效方》 

玉屏風(fēng),芪防術(shù),固表虛,自汗出。 

黃芪18克,白術(shù)12克,防風(fēng)6克。

2、金鎖固精丸《醫(yī)方集解》 

固精丸,芡蓮須,龍牡蠣,沙蒺藜。 

沙苑蒺藜、芡實(shí)、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研末,蓮肉煮粉糊為丸。 

3、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桑螵蛸,龜龍菖,茯苓神,遠(yuǎn)歸黨。 

桑螵蛸、遠(yuǎn)志、菖蒲、龍骨、茯神、當(dāng)歸、龜板各30克。為末。每次6克,黨參湯調(diào)下。

4、真人養(yǎng)臟湯《和劑局方》 

養(yǎng)臟湯,醫(yī)脫肛,罌粟殼,蔻訶香, 

歸芍肉,甘術(shù)黨,泄痢久,服之康。 

白芍、白術(shù)、炙甘草、罌粟殼各10克,當(dāng)歸、黨參各12克,肉豆蔻、肉桂、木香、訶子皮各5克。 

圖片

圖片
圖片
安神方篇
圖片
圖片

神不安,責(zé)肝心,虛滋養(yǎng),實(shí)重鎮(zhèn), 

強(qiáng)身體,振精神,服此劑,安心神。 

1、朱砂安神丸《蘭室秘藏》 

安神丸,朱砂連,歸地草,除熱煩。 

黃連、朱砂、生地、當(dāng)歸、甘草,依法制丸。 

2、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養(yǎng)肝陰,草棗仁,知芎苓,益心神。 

酸棗仁15克,茯苓10克,知母6克,川芎、甘草各3克。 

3、天王補(bǔ)心丹《攝生秘剖》 

補(bǔ)心丹,歸地玄,二冬味,參苓遠(yuǎn), 

柏棗仁,丹參煎,桔梗引,砂衣丸。 

生地、五味子、當(dāng)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黨參、玄參、丹參、白茯苓、桔梗、遠(yuǎn)志,依法制丸,朱砂為衣。 

圖片
圖片
開竅方篇
圖片
圖片

開竅劑,多辛香,分涼溫,當(dāng)細(xì)詳, 

涼開法,如牛黃,溫開法,蘇合香。 

1、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牛黃芩,梔郁金,犀麝冰,連雄珍, 

箔為衣,朱砂鎮(zhèn),解熱毒,昏譫飲。 

牛黃、郁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朱砂、冰片、麝香、珍珠,依法制丸,金箔為衣。 

2、蘇合香丸《和劑局方》 

蘇合丸,沉丁香,術(shù)附訶,青木香, 

犀蓽冰,乳麝香,白檀砂,安息香。 

白術(shù)、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訶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冰片、蘇合香油、乳香,依法制丸。 

圖片
圖片
驅(qū)蟲方篇
圖片
圖片

驅(qū)蟲劑,有效驗(yàn),蟲可去,痛隨減。 

1、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丸,安蛔蟲,辛椒桂,附干姜, 

黃連柏,歸與黨,醫(yī)蛔厥,下痢嘗。 

烏梅300枚,干姜300克,細(xì)辛、桂枝、熟附子、黃柏各180克,蜀椒、當(dāng)歸各120克,黃連480克,黨參180克,依法制丸。 

2、驅(qū)絳湯(經(jīng)驗(yàn)方) 

驅(qū)絳湯,取檳榔,南瓜子,宜炒香。 

南瓜子肉60~120克,檳榔片30~60克。先服南瓜子肉二小時(shí)后,服檳榔煎劑。 

圖片
圖片
催吐方篇
圖片
圖片

涌吐方,吐痰涎。食毒物,存胃脘, 

病情急,證兇險(xiǎn),毒涌出,體自安。 

瓜蒂散《傷寒論》 

甜瓜蒂,赤小豆,豉煎湯,催吐奏。 

甜瓜蒂、赤小豆各等份,為末。每次1~3克,用淡豆豉湯送服。 



圖片

道醫(yī)視頻號



⊙文章內(nèi)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員請勿試藥。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