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這樣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strong>誠然,我國歷史上朝代變遷大體上正是遵循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guī)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最終由秦始皇橫掃六國完成統(tǒng)一;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最終在西晉滅吳后歸于一統(tǒng);至于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亂世,則被宋太祖趙匡胤所終結(jié)。 不過,除了上述這些例子外,我國歷史上還存在一個特殊的王朝,那便是前后一共延續(xù)了將近八百年的周朝。同日后的歷朝歷代不同,周朝一方面是周天子統(tǒng)治的完整王朝,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相對獨立的諸侯。相較于二世而亡的秦朝、國祚不足四十年的隋朝,周朝可謂“超長待機”,而如果要探討其中原因,周朝的長壽可以說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如今,我們往往將戰(zhàn)國至鴉片戰(zhàn)爭之間的兩千余年稱作“封建時期”,但實際上,“封建”乃是取封邦建國之意,如此看來只有廣泛實行分封制的夏、商、周三代才是正宗的封建時期。所謂分封,顧名思義便是天子將自己下轄的廣袤土地分給親屬、功臣等,讓他們建立許許多多的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對外需要效忠于天子,擁有朝貢、護衛(wèi)等義務,但對內(nèi)相對獨立,眾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自由治理,且世襲罔替。早在周朝之前,分封制就已經(jīng)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后,分封制更是得到了大規(guī)模運用,不僅僅是王族、功臣,就連古代帝王的后裔,如舜帝后人媯滿、殷商王族微子就分別被封到了陳國、宋國。 當然,能夠?qū)⑸坛《闹芪渫踅^非無謀之人,他深知血脈相連的族人比外人更可靠的道理,于是在分封諸侯時將大部分土地交給了自家人治理。對此,《荀子》記載道:“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占五十三?!?/strong>而《左傳》則表示:“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strong> 盡管具體數(shù)目存在爭議,但姬姓貴族確實是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對象。雖說哪怕親兄弟在面對巨大利益時也可能反目成仇,但周武王在周朝建立之初的確通過分封親屬的手段打造出了一張牢固的防護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中,一旦有個別諸侯萌生異心,便會在周天子的一聲號令下被其余忠心耿耿的諸侯帶兵剿滅。 相比于放任諸侯自行發(fā)展的分封制,將權(quán)力收歸中央的郡縣制的確更為先進,但在西周初年的環(huán)境下,分封制就是最為合適的制度。得益于分封制的施行,西周中前期的歷代周天子地位還是十分穩(wěn)固的,畢竟就算少數(shù)諸侯心懷不軌,由于實力不足也只得隨大流擁護周天子。 然而,到了西周末年,這樣的情況卻發(fā)生了變化。提到周幽王,人們往往對他烽火戲諸侯的舉動津津樂道,但這樣荒誕的故事顯然不是歷史的真相。實際上,周幽王是因為試圖廢黜太子宜臼而導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lián)合繒國、犬戎前來攻打,并最終兵敗身死。至于周幽王遇害時其他諸侯為何不履行義務前來救援,或許是因為當時消息傳輸緩慢,而申侯行動則較為迅速。 周幽王死后,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建立了東周,從諸侯們沒有趁機紛紛自立門戶,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諸侯們對于周天子還是保有尊重的。然而,隨著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眾諸侯國的國力逐漸呈現(xiàn)出顯著差距,其中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迅速壯大,齊桓公則通過代替周天子討伐有不臣之心的諸侯,也就是所謂的“尊王攘夷”實現(xiàn)了稱霸。 有了齊國的例子,其余諸侯也紛紛提升國力,希望參與到爭霸的行列中,而原先被尊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反而直接遭到了無視。隨著戰(zhàn)國末期秦國攻滅西周國、東周國,周朝宣告滅亡。當初周天子能夠高枕無憂,靠的是分封帶來的“眾星拱月”的局面,而導致周朝覆滅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分封。 從權(quán)力分配的角度來說,周天子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試圖通過強大的國力將王朝的每個角落都牢牢掌握在手中。取而代之的,通過分封制維護統(tǒng)治的核心一是利用眾諸侯互相制衡,二是利用周禮打造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 綜上所述,周朝之所以延續(xù)八百年,可以說前幾百年是因為眾諸侯敬畏天子、遵守周禮,所以堅決維護固有的制度,這是分封制帶來的優(yōu)勢;后幾百年則是因為徹底喪失對諸侯掌控的周天子已經(jīng)可以被排除在爭霸的行列外,等到群雄逐鹿結(jié)束后順手便可消滅,這則是分封制帶來的劣勢了。 |
|
來自: 昵稱14934981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