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有書先光 很喜歡知乎網友@肥肥貓的一句話: “最常見的情商低的表現(xiàn),就是小看或低估其他人的情商?!?/p> 人的一言一行,都在釋放自身信息,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評判。 有的人,自以為機關算盡,備受歡迎,實則讓人退避三舍,常常得罪人而不自知。 以下這5個看似聰明,實則很掉價的習慣,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01 嘴上爭高低 情商低的人,總想在言語上勝過別人。 殊不知,逞一時口舌之快的行為,反而是最吃虧的。 圈子里有對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一地雞毛。 每次看似是妻子在鬧,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問題其實出在丈夫身上。 有次在飯局上,妻子剛提到最近買的基金虧了些錢,丈夫就抓住話頭開始數(shù)落她。 當著一屋人的面,嫌棄地說: “當時就跟你說了,早早賣掉,可你就是沒有頭腦,思維禁錮?!?/p> 隨著丈夫的數(shù)落,妻子的臉色越來越差,沒等他說完就走了。 而他卻憤憤不平,覺得自己的話雖然不好聽,但也沒錯,還不讓人說了? 可想而知,這位丈夫平時人緣也不太好,工作中還被同事使過絆子,吃了暗虧。 不禁想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 “心腸不壞,但說話卻極其難聽的人,該怎么對待?” 有網友回答說: “說話刻薄的人既是刀子嘴,也是刀子心。 人心無法參透,而刻薄的言語卻是實打實、一字一句砸向別人的武器。” 其實,嘴上不饒人、讓對方下不來臺的行為,往往還隱藏一個內核:通過打壓別人來抬高自己。 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非要分出個輸贏高下,以顯示自己的聰明。 但這世間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沒有對錯的。 若總在言語上為難對方,再親近的人,也會生出芥蒂; 遇到不熟的人,更是會給對方留下壞印象。 如此不但輸?shù)袅饲榉趾惋L度,最后還難免落得人群疏離,親朋冷落的下場。 所以在口舌上留有余地,彰顯容人的雅量,看似“吃虧”,實際上卻贏了比嘴上更高一級的體面。 ![]() 02 小事不饒人 俗話說: “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 在意得失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經常因為芝麻大點的小事糾纏不休,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斤斤計較,是幸福的天敵。 去年,安徽太和縣人民法院審理了一件十分滑稽的案件: 同村的金某和章某原本關系很好,經常一起打牌。 有次結賬,二人對分賬金額產生了分歧。 金某認為自己少分了20多元,章某說什么也不愿掏這錢。 兩人誰也不肯讓步,越爭越來氣,最后大打出手。 章某被送進醫(yī)院,診斷為腦震蕩、胸腔積液、腦梗死及多處損傷,共住院治療13天,花了8000多元醫(yī)療費。 金某也被法院追究相應責任,賠償章某的經濟損失。 本是20多元的小事,卻導致雙方付出巨大的代價,實在是得不償失。 人們總說: “親兄弟,明算賬?!?/p> 卻忘了還有句話叫: “菩薩半睜眼,小鬼常怒目?!?/p> 心懷寬廣的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計較。 反觀心胸狹窄的人,猶如井底之蛙,不僅眼界受限,更會給人留下心眼小、不好相處的印象,使未來的路越走越窄。 生活質量的高低,往往并不取決于處境的好壞,而在于內心容量的大小。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打開胸襟,把眼光放遠,不讓雞毛蒜皮的小事掛礙心頭,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之事上。 ![]() 03 幫人掛嘴邊 見過不少愛居功的人,只要幫了別人的忙,就優(yōu)越感滿滿,恨不得滿世界宣揚。 使對方原本懷有的感激之情,慢慢變?yōu)榉锤小?/p> 孔子在《禮記》中說: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p> 為人處世,最忌諱的就是自表其功,鋒芒畢露。 老家的舅舅,就因為幫了親戚的忙后總掛在嘴邊,令關系逐漸疏遠。 表姐大學畢業(yè)時,舅舅幫介紹了一個本地單位的工作。 起初兩家人關系很融洽,經常走動。 幾年過去后,表姐已升為單位的中層領導,但舅舅動不動就說: “想當年還是我給你找的工作?!?/p> 舅舅的話,給人傳遞的信息是: “我曾經幫助過你,你應該記得這份恩情,沒有我就沒有今天的你,所以你要感謝我,回報我。” 這句話在表姐心中埋了一根刺,導致他們的來往越來越少。 其實,我很理解表姐,換做任何人,都接受不了對方沒完沒了的宣揚。 但凡幫忙,無論大小,雙方的心態(tài)都會發(fā)生變化:幫人的容易生出嗔心,被幫的下意識總想償還。 生活中,因為幫了別人的忙,就生出優(yōu)越感,言行高調的,多是內心淺薄、浮躁之人。 只想著宣揚自己的厲害,絲毫不顧忌對方的顏面。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恪守禮數(shù),掌握分寸,絕不會大肆宣揚。 因為他們深知:嘴中居高臨下的施舍,只會把關系推向破裂。 每宣揚一次,情誼便會減少一分。 做個高情商的人,做事行為謙卑,與人真心相待。 ![]() 04 對別人指手畫腳 聽過一句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哲理的話: “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他人做他人?!?/p> 可是生活中,總有人把手伸得過長,喜歡用自己的鑰匙去開別人的鎖,不斷插手他人的生活。 打著“為他好”的旗號自我感動,越過界限,有的人還會有一種荒謬的想法: “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肯定比你還清楚,所以一定要聽我的?!?/p> 殊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屬于自己的成長軌跡和行事準則,無法被任何人感同身受。 那些被你奉為準則的“正確”經驗,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毫無用處,甚至讓他陷入兩難的境地: 聽了,不適用于自己;不聽,會得罪人。 況且你提出的建議,對方如果采納并成功了,大概率不會歸功于你; 若失敗了,你的插手則很可能成為“罪魁禍首”,受到譴責。 因此,對朋友的關懷和牽掛,并不一定要通過“指點”的方式。 有時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陪伴在身邊的傾聽者。 梁實秋也說: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親昵?!?/p> 人際交往中,不妨等對方主動尋求建議時再開口,至于對方是否采納,就是他的事了。 ![]() 05 習慣性拒絕好意 綜藝《花兒與少年4》里,劉敏濤就是一個習慣性拒絕別人好意的人。 聽說她三天沒睡好覺,隊友們紛紛出主意,想了好幾個方案,結果都被她一口拒絕; 為了不給隊友添麻煩,她甚至撒謊說自己睡得挺好; 野營時的床墊濕了,大家紛紛張羅給她換個床,她卻說: “我自己吹干就好了,不用麻煩了?!?/p> 最后,還是隊友堅持給她鋪上防潮墊,才解決了住宿的問題。 毫無疑問,劉敏濤選擇拒絕的出發(fā)點,是不想給隊友添麻煩,可這反而讓隊友們花了更多的心思。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 因為害怕麻煩別人,就經常拒絕對方的好意。 遇見再難的事,也想靠自己拼一把,不到最后關頭,絕不會接受幫助。 在他們看來,依賴別人是軟弱的表現(xiàn),認為人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 自己的事自己做,你不麻煩我,我也不麻煩你。 可事實上,每個人擅長的領域都不同,都會有相對薄弱的領域,需要他人援助。 有句話說: “會欠人情是高手?!?/p> 深以為然。 任何一段情誼,都是在你來我往的交往中,不斷升溫的。 拒絕別人的幫助,在隔絕麻煩的同時,也隔絕了關系,甚至推開展示自我的機會。 敢于欠人情,懂得還人情,才是最通透的社交智慧。 正如弘一法師晚年參透的感悟: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在于多么熱烈激蕩,而在于是否舒服長久。 與人相處的訣竅,無外乎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關懷。 發(fā)布于:江蘇 |
|
來自: 新用戶0127844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