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lǐ),后世尊為“商圣”,因其出色的經商能力以及與古代頂流美女西施的八卦而被后人熟知。 真實的范蠡則是智慧又傳奇的一生。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樸素原則,果斷出兵攻打越國,而允常的繼位者叫勾踐。但歷史多次證明,王位更迭未必是好的進攻時機,就比如這次,吳軍被越軍打敗了,不過再過幾千年,強如美軍也拿“越軍”毫無辦法,只能說闔閭輸的不冤。輸了不要緊,但問題是闔閭在戰(zhàn)斗時中箭受傷,受古代優(yōu)秀的醫(yī)療系統影響,重傷不治。 臨死前江蘇人闔閭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倷小子一定不要忘了越國呀?!睆拇斯篡`的一生之敵夫差繼承了王位,準備替父報仇。夫差操練軍隊,隨時準備讓勾踐見識一下吳軍真正的實力。而此時的勾踐還是比較慌的,畢竟吳軍曾經是打敗過楚軍的,真等吳軍打過來,怕是很難再贏一次。于是勾踐準備趁吳軍還沒準備好先去打吳國。 這時候我們今天的主角范蠡登場了,范蠡勸勾踐說“不行啊,我聽說用兵是兇,戰(zhàn)爭逆德,強行爭奪是最下等的策略,做這種事兒,“上帝”是不會原諒你的,干了那肯定沒有好結果的。(范蠡說的上帝應該是指天帝,和宗教無關)” 范蠡應該是預料到了出征不會有好結果,畢竟目前越軍的最佳戰(zhàn)績是打敗了趁喪來偷襲的吳軍,而吳軍曾經的最佳戰(zhàn)績是打進了楚國的都城,你去出征討伐吳國,那指定是沒有好果子吃啊。但你又不能直接說越軍肯定打不過吳軍,大王你去了那指定得被俘虜,后世的田豐但凡有范蠡一半的情商,也不至于被袁紹砍了。 但有時候領導決定要做一件事,需要的不是反對意見,而是如何能幫他實現目標。畢竟能像劉邦那樣聽張良勸的終究是少數。雖然領導可能錯的離譜,甚至可能把自己搭進去,但此時面對吳軍隨時可能的報復,焦慮讓勾踐已經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范蠡這套吉兇禍福理論勾踐自然聽不進去。 不可避免的,吳越兩軍三年后又一次交手了,而這次勾踐輸的很慘,剩了5000人退守在會稽山上。對范蠡說,當初不聽你的落到今天這步,我該怎么辦呀。 范蠡的回答照樣是先整了一套理由——“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 持滿者與天,出自《管子》——天之道,滿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滿者與天?!?/strong>講的要效法天道,滿而不溢。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能夠平定危機與傾覆之難的人,必定能夠得到百姓擁護;能夠正確處理事理的人,一定要能夠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引自史記-李翰文主編版)。 雖然領導已經窮途末路了,但范蠡講話依舊是滴水不漏,在給出解決方案前先給足臺階,咱這不是沒面子,咱這是成就大事遵循天道、地道、人道,這都是必須經歷的呀。隨后范蠡給出了答案,現在只能低三下四服軟,贈送厚禮求條活路,實在不行,只能大王自己去當人質了。 勾踐這次聽話了。派大夫文種去求和,通過賄賂吳國重臣伯嚭(pǐ)最終得了一條生路。勾踐回國后想要讓范蠡處理朝政,范蠡拒絕說,領兵打仗,文種不如我,治國理政,我不如文種。于是重用文種處理朝政。 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與別人能力的長短優(yōu)劣,并且不貪戀權勢,在得到勾踐的完全信任時沒有借機把控朝政,而是推薦文種,范蠡對人和事的看法可以說到了很高的境界了。但范蠡真的處理不了朝政嗎,在解救勾踐會稽山之圍時,范蠡定的策略,所以被勾踐信任,而執(zhí)行策略的人則是文種,文種是具體把事做成的人,在范蠡看來,文種更適合去處理朝政吧。能夠愿意成就別人是一種高尚的品質,范蠡為了越國打敗吳國這一目標,成就了勾踐與文種。 之后就是眾所周知的臥薪嘗膽。齊王在臨淄揮舞了一下手臂,孔子的徒弟子貢刮起的風暴,最終讓越國吞并了吳國。 換做夫差被勾踐圍困的時候,夫差也派人來低三下四的求情,范蠡那肯定是不同意啊,我們當初被你圍的時候,表面上對你低聲下氣,心里邊想的可都是將來怎么再重整旗鼓把你滅掉,你現在擱我這還玩這套屬實關公面前耍大刀,你是不知好歹了呀。但勾踐還是說可以給夫差一百戶人家統治,從他后邊對文種的方式來看,我有理由懷疑勾踐只是想好好羞辱一下夫差再把他殺死。最終夫差說我年紀大了不能侍奉君王(我不像當初的你那么不要臉),然后自殺了。 勾踐滅吳后順便也把當初收他賄賂救他命的伯嚭殺了,老子已經吞并吳國了,對于這種為財賣主的奸臣那指定是不共戴天。 伯嚭:吳人謀反,實屬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嚭,愿追隨大王左右。 文種:伯嚭,你貪婪熾盛,滿腹私心,我越國留你何用。 勾踐:烹了。 伯嚭,越王忘恩負義! 滅掉一生之敵后,勾踐統一吳越,并把吳國的部分土地分給了周邊幾個國家,大家集體表示夫差罪有應得,對勾踐表示祝賀。 此時范蠡卻準備跑路了,并在走之前勸文種也離開越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個人長脖子尖鳥嘴,這種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啊,你怎么還不跑??上姆N并沒有聽。最終范蠡對人性與事物發(fā)展的洞悉再次應驗,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寶劍,文種自殺。 范蠡:文種,你我相識二十多年了,你辦事,我和大王從來放心,我很佩服你處理事情的能力,臨別之時,有句肺腑之言,這個官位,你一定要辭掉離開越國,這樣才能保你一世平安。 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王者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吶。 文種:我不信越王會做出鳥盡弓藏的事來。 范蠡:不久我的話就能應驗了,你知道大王那么多秘密,還留在越國大權在握,恐怕就要… 范蠡決定離開越國,向越王辭別,于是對越王說,當初大王被困在會稽山,是我做臣子的失職,害大王受此屈辱,我本是死罪,但之所以茍活是為了將來能夠幫助大王報仇雪恨,如今吳國已滅,大仇得報,請大王處死我,以處罰我當初的失職過錯。 勾踐一看范蠡這么會來事那肯定是不同意呀,我正準備和你共享越國,怎么能殺死你呢,你要是敢跑,我一定懲罰你。 不得不說這對君臣在人情世故這塊拿捏的是相當到位,互相給了臺階后范蠡離開了越國,勾踐下令將會稽山作為范蠡的封邑。 勾踐:我正準備和你共享越國,你怎么能走呢。 范蠡:我是懷著為越國蒼生的心愿來輔佐大王的,如今心愿得償,夫復何憾吶。 范蠡離開越國后開始經商,對人性與事物發(fā)展的認識達到一定境界后,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領域,都能做到非常出色,范蠡到了陶地經商,陶地是天下中心,商貿繁盛,范蠡積累了大量財富,自稱陶朱公。 范蠡有三個兒子,老二因為殺人被判死罪,囚禁在楚國。范蠡讓老三帶著黃金千鎰去救老二,這時候老大覺得這么重要的事不派我這個大哥而是派三弟去,他這么年輕辦事情不靠譜,救不回我二弟怎么辦,于是極力爭取自己去,范蠡不同意,老大以自殺要挾,孩子他媽也勸,最終只得同意由老大去救老二(我也好奇孩子他媽到底是不是西施)。 臨別之際范蠡囑咐說,到了楚國把這一千金送到莊生的住所,一切聽他安排,不可與他爭論。老大走的時候又私自帶了數百金備用。 到了楚國,發(fā)現莊生家的條件非常艱苦。等到老大送黃金上門,莊生收下黃金后對老大說,你趕緊離開楚國,等你弟弟出來也不要問為什么。莊生因為廉潔正直而受人尊敬,在楚國地位很高,楚王都聽他的勸。收了錢后對自己老婆說,這是朱公的黃金,如果哪天我突然去世,來不及吩咐你,你要記得把黃金物歸原主,收錢只是為了防止對方誤會自己不想幫忙。 范蠡和莊生應該是范蠡在越國時認識的,當時越國為了打敗吳國和吳國周邊的國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尤其和吳國有世仇的楚國更是優(yōu)質的合作伙伴,范蠡這套遠交近攻的策略比后來他們老范家的范雎(秦國客卿)早了200年。應該是在這個過程中,范蠡結交了楚國大佬莊生。 但此時在老大看來,這人也太不靠譜了,收這么多錢連句準話都沒有,讓我回去等著也不說怎么救我弟弟,萬一救不出來這錢不是白花了。此刻老大心里一定是懷疑父親這次是不是搞錯了。然后老大沒有離開楚國,而是用自己帶的數百金賄賂楚國其他權貴。 莊生找到機會向楚王講,天上星宿示警,楚國要有災禍。楚王急忙問該怎么辦。莊生說唯有仁德才能免災。楚王于是準備大赦天下,其他大臣發(fā)現楚王要大赦天下后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了范蠡的大兒子,搞不好還要說是靠他們勸諫楚王才同意大赦天下的。老大一看我弟弟這不就要被赦免了嗎,給莊生花的那一千金也太虧了,于是又去莊生家里,名義上是和莊生告別,莊生看出來他是想拿回黃金,于是讓老大把黃金取走了。老大暗自得意,覺得靠老爹的辦法花一千金也沒見效果,反而自己幾百金就搞定了。 莊生因為被老大戲弄感到羞恥,于是又找到楚王說,我上次說星宿不利,勸大王修德,結果在外邊聽到路人都在傳是陶地的富人朱公家的兒子因為殺人被囚禁在楚國,他家賄賂大王身邊的人,因此大王并不是真的體恤百姓,而是為了赦免朱公的兒子才大赦天下。 楚王一聽就急了,我怎么會為了一個富商的兒子專門大赦天下呢,選現在馬上把他給我砍了,明天再執(zhí)行大赦天下的命令。最終老大只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 到家之后其他人都很傷心,只有范蠡無奈笑笑說到,我早知道你弟弟會死在你手里,不是你有意想要害你弟弟,而是因為你是從窮苦時一路走過來的,知道家財來之不易,所以會舍不得花錢,而老三出生時家里已經富裕,他從騎著寶馬打獵,根本不知道錢是怎么來的,花起錢來自然不覺得可惜。事情就是按照這樣的道理運轉的,我早就知道你會帶著老二的尸體回來,不需要悲傷。 再次感慨范蠡對人性與事物發(fā)展的深刻理解,他知道讓老三去給莊生送錢就能救回老二,讓老大去送最后就只能帶回老二的尸體。除了對老大與老三人生經歷不同的判斷外,他還準確判斷了最為關鍵的莊生。 范蠡的一生,能力出眾卻又不貪戀權勢,在勾踐被困會稽山時繼續(xù)堅守在勾踐身邊并幫他逃出危難,他明白持滿者與天,在功成名就時可以做到思危,急流勇退可以做到思退,轉而經商可以做到思變。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人性與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做到相機行事。范蠡可以算是能夠功成名就又能安穩(wěn)退場的典范了。 內容主要來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