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 論第157條: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解〗 此于半夏瀉心湯減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瀉心湯證寒飲較重,嘔逆、噯氣,下利較甚者。 1、“干噫(ai)、食臭”,這一個(gè)“口”字旁擱“意”字,就是噯氣那個(gè)噯。食臭,就是傷食的味兒,食物在胃里不消化,而有食臭的味兒,并噯氣,打隔。 本證胃虛食滯,兼有水氣內(nèi)停,以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舌苔水滑,脈沉弦為臨床特征,故重用生姜以為主藥,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 2、胃不和、有水氣的痞證及治法。 心下痞滿或伴有疼痛,四肢無力,或困重,舌偏紅,苔黃略膩,脈弱或滑。 傷寒汗出解之后,其病當(dāng)愈,然有胃氣不和而續(xù)病痞證者。 夫太陽外感,多殃及胃氣,若素日胃氣虛弱或汗法不當(dāng)而傷于胃,則必致寒熱中傷,胃氣失和。 蓋胃者水谷之海也,寒熱中傷于胃則水谷停而不化,其與寒熱之氣交阻,故心下痞鞕也。 水谷久留則作腐,胃不和則氣逆不降,故噫而有食臭氣也 。 水谷不化則流溢下趨,故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也。 凡此皆寒熱氣阻,胃氣不和所致,故以生姜瀉心湯主之也。 3、藥證 生姜瀉心湯之生姜通陽散寒,解郁調(diào)中;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下氣; 干姜暖胃驅(qū)寒、消痰安中; 黃芩、黃連,清熱燥濕,開郁散結(jié); 人參、甘草、大棗,健脾益胃,振復(fù)中氣; 諸藥合濟(jì),寒熱各司其能,消補(bǔ)同專其用,則寒熱散而胃氣和,水谷化而痞結(jié)消矣。 1 )生姜: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2)干姜: 性味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飲。 3)甘草: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功效:補(bǔ)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清火解毒宜生用,補(bǔ)中緩急宜炙用。補(bǔ):最甜不過甘草,號(hào)稱“國老”,調(diào)和諸藥。 4)黨參: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肺經(jīng)。功效:補(bǔ)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 5)黃芩(根,生用、酒炒、炒碳):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6)半夏: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7)黃連(根莖、根須及葉,生用或姜炒):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8)大棗: 性味歸經(jīng):甘、溫。歸脾、胃經(jīng)。功效:補(bǔ)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 三、名家注釋 1.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 生姜大棗,益胃而健脾, 黃芩黃連,清上而堅(jiān)下, 半夏千姜,蠲飲以散痞, 人參甘草,益氣而和中。 然則瀉心者,健其脾而脾輸,益其胃而胃化,斯所以為瀉去其心下痞硬之謂也。 2、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 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谷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3、喻嘉言《尚論篇》 ?汗后外邪雖解,然必胃氣安和,始得脫然無恙,以胃主津液故也。 津液因邪入而內(nèi)結(jié),因發(fā)汗而外亡,兩傷告匱,其人心下必痞硬,以伏飲摶聚,胃氣不足以開之也。 胃病,故干噫食臭,食入而噯餿酸也。胃病,故脅下有水氣,水入而旁滲脅肋也。胃中水谷不行,腹中必雷鳴,而搏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 雖不由誤下而且成痞,設(shè)誤下,其痞結(jié)又當(dāng)何似耶?上篇論結(jié)胸及痞之源,云胃中空虛,此云胃中不和,互意,以其未經(jīng)誤下而致空虛。但言不和,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氣所關(guān)之鉅,固若此哉! 4、柯琴《傷寒來蘇集》 汗出而解,太陽癥已罷矣。 胃中不和,是太陽之余邪與陰寒之水氣雜處其中故也。 陽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嘔而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中雷鳴而下利也;火用不宣則痞硬;水用不宣則干嘔;邪熱不殺谷則食臭;脅下即腹中也,土虛不能制水,故腸鳴。 此太陽寒水之邪,侵于形軀之表者已罷,而入于形軀之里者未散,故病雖在胃而不屬陽明,仍屬太陽寒水之變耳。 按:心下痞是太陽之里癥。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中見少陰。少陰者心也,心為陽中之太陽,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胃中虛冷,故太陽寒水得以內(nèi)侵,虛陽郁而不舒,寒邪凝而不解,寒熱交爭于心下,變癥蜂起,君主危矣。 用熱以攻寒,恐不戢①而自焚;用寒以勝熱,恐召寇而自衛(wèi)。故用干姜、芩、連之苦入心化痞;人參、甘草之甘瀉心和胃;君以生姜,佐以半夏,倍辛甘之發(fā)散,兼苦寒之涌泄,水氣有不散者乎?名曰瀉心,止戈為武之意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