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60歲,四肢關節(jié)疼痛,遇寒加劇,腕關節(jié)腫脹不紅屈伸不利,指關節(jié)已有畸形,連綿不愈。曾長期服用強的松類藥物,效果不顯。脈沉弦,舌苔薄白,此風寒濕痹阻,以寒邪偏勝,治宜溫散,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加烏梢蛇、威靈仙、川芎。服5劑,疼痛減輕,略有口渴煩躁,于前方加桑寄生、白芍,防其辛溫耗散太過,共服50余劑,腕關節(jié)已可活動,能從事一般家務。 按語:此痛痹乃溢飲所為,《金匱要略》云:“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彼嬃粲谒闹?,閉阻經(jīng)脈,阻礙陽氣,則疼痛遇寒加劇,脈見沉弦。治療時當抓住兩個關鍵:一是溫化寒飲,二是散寒通經(jīng)。寒飲去則陽氣復,經(jīng)絡通則疼痛止。方用苓桂術甘化飲以治本,加烏梢蛇、靈仙、川芎通經(jīng)以治標,標本同治,與病相宜,又堅持服藥,故漸獲愈。 溢飲為中醫(yī)科中一種病證名。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溢飲是因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diào),年高體弱,陽氣素虛等,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氣機阻滯,水濕內(nèi)停。以頭面、下肢或全身浮腫,畏冷,乏力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水腫類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yī)所說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性水腫。 診斷原則 醫(yī)生通常需要根據(jù)患者頭面、下肢或全身浮腫,畏冷,乏力的臨床表現(xiàn),結合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及體溫測量、血常規(guī)、X線、心電圖等相應的輔助檢查則可診斷。但診斷時需要與心衰、腎水、脾水等進行鑒別。 診斷依據(jù) 1、晨起眼瞼浮腫,鼻梁變厚,面和手指發(fā)緊,隨后乳房發(fā)脹不適,腹部膨脹,繼而移行到下身,足、踝和小腿明顯水腫,至傍晚或夜間時最明顯。 2、可有情緒不安,抑郁甚至神志錯亂,月經(jīng)紊亂,天氣炎熱可加重水腫,可有頭痛,惡心,指端麻木等癥。 3、實驗室檢查可無特殊異常。有的患者立臥位水試驗失常,立位尿量低于臥位尿量50%以上。 鑒別診斷 1、心衰 水腫從下肢開始,心悸怔忡明顯,不能平臥,唇指紫紺。 2、腎水 水腫多從眼瞼開始,逐漸延及全身,小便常見蛋白尿、管型尿等。 3、脾水 肢體水腫,全身消瘦,腹脹疲乏等癥明顯,血漿白蛋白低,多有長期營養(yǎng)不良史。 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溫化為主,痰飲總屬本虛標實,所以有治標、治本、善后調(diào)理等區(qū)別。其中發(fā)汗、利水、攻逐為治標方法,只可權宜用之;健脾、溫腎為治本,也用作善后調(diào)理。 藥物治療 1、氣滯水停證 (1)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 (2)常用中藥:柴胡、枳殼、白芍、甘草、川芎、香附、陳皮、蒼術、厚樸、生姜、大棗、肉桂、白術、澤瀉、茯苓、豬苓。 2、脾腎陽虛水停證 (1)方藥:濟生腎氣丸加減。 (2)常用中藥: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附子、肉桂、前仁、牛膝。 3、肝腎陰虛證 (1)方藥:杞菊地黃湯加減。 (2)常用中藥:枸杞、菊花、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 4、水濕浸漬證 (1)方藥:胃苓湯加減。 (2)常用中藥: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肉桂、白術、澤瀉、茯苓、豬苓。 5、血瘀水停證 (1)方藥: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飲加減。 (2)常用中藥:桂枝、茯苓、芍藥、丹皮、桃仁、桑皮、茯苓皮、大腹皮、陳皮、生姜皮。 6、氣血兩虛證 (1)方藥:十全大補湯加減。 (2)常用中藥:熟地、白芍、當歸、川芎、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肉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