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shí)行、守氣不絕、?逆、返樸歸真 - 實(shí)行:亦稱“真行” - 踐履道德、行善濟(jì)世 之宗教社會(huì)實(shí)踐 - 內(nèi)容大抵為: 息嗔忍厚、 除情去欲、 苦己利人、 倡言忠孝仁義救世 -- 《晉真人語錄》: 若要真行,須要 修仁蘊(yùn)德, 濟(jì)貧拔苦, 見人患難, 常懷拯救之心。 或 化誘善人入道修行, 所為之事先人后己, 與萬物無私, 乃真行也?!?/p> ~ 守氣不絕: 保守元?dú)?/p> 長生不死 -- 《太平經(jīng)》: 天地之道 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守氣不絕也 - 故天專以氣為吉兇也, 萬物象之, 無氣則終死也。” - 人與天地一樣, 皆稟元?dú)舛?/p> 天地守氣不絕, - 人若想要長生久視, 亦當(dāng)永遠(yuǎn)保守元?dú)狻?/p> - 后世道教的許多 行氣、調(diào)氣、煉氣功法, 皆為“守氣不絕”思想的 進(jìn)一步推衍和具體化。 ~ 逆: 以內(nèi)丹修煉 模擬宇宙 反演過程。 - 即 由九宮而八卦, 施七政變六位, 作五行會(huì)四象, 合三才于二儀, 采二土成刀圭, 完成三歸二、二合一、 一返虛無的修煉過程。 - 道教一種 行為規(guī)范。 惡眾人之所好, 賤眾人之所貴, 反眾人之所欲, 以逆行異于 天下凡夫。 ~ 返樸歸真: 意為學(xué)道者 通過修煉性命, 摒棄情欲和偽性, 返歸純樸天真的本性, 如同赤子,而與道同一。 - 原為 先秦道家 品行修養(yǎng) 的原則。 -- 《老子》認(rèn)為, 大道 無形無名, 渾沌未分, 稱為“樸”, - 但道又 “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質(zhì), “其精甚真”,是絕對真實(shí), - 人須 以“道”為法, 絕圣棄智, 心志清凈, 敦厚若樸, 才能全性保真。 -- 《莊子》, 樸和真 本是人的 自然狀態(tài), - 而文飾詐偽卻是人為 名利是非之心而起的。 - 前者為“天”, 后者為“人”, 主張存天去人。 - 道教 吸取此觀念 加以宗教化, - 作為 其修道長生 的重要途徑。 -- 唐代成玄英說: “樸,道也?!?/p> 并稱“道”為 “真常之道”。 - 道經(jīng)宣稱, “樸”和“真” 都是“道”性, - 修道在于 使人心性 歸根返本, 合于道性, - 達(dá)到 “體和神清, 虛夷忘身, 乃合至精, 返我之宗, 復(fù)與道同” -- 道教內(nèi)丹家認(rèn)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是“順則生人”, - 煉丹長生 即就在于 逆反其道, 歸還根本,要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與真樸虛靜之道融合為一。 -- 如北宋張伯端說: “萬物蕓蕓各返根, 返根復(fù)命即常存。 -- 《悟真 直指詳說 三乘秘要》: “其至真之體, 處于至靜之域, - 寂然 而未嘗有作者, 此其神性形命 俱與道合矣?!?/p> - 即達(dá)丹家 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