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文發(fā)表于《四庫學》(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90-200頁。 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 宮云維 戴穎琳 摘要 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的研究工作以保存、整理補抄和西遷的相關史料為主,同時,也搜購遺失的閣書,考證相關史實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在表彰補抄和保護閣書之功臣、挖掘閣書的學術價值、整理出版相關的研究資料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的成績,文瀾閣《四庫全書》對江南文化的影響也開始受到關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的說來,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信隨著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出版和四庫申遺工作的推進,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關鍵詞:文瀾閣;《四庫全書》 文瀾閣《四庫全書》是現存四部《四庫全書》之一,也是乾隆時所纂修的七部《四庫全書》南三閣中僅存的一部。由于歷史的原因,該書經歷了三次補抄,方成完帙??箲?zhàn)時期,該書又歷經西遷,輾轉流離,始完璧歸杭,創(chuàng)造了世界藏書史上的一個奇跡!唯其如此,文瀾閣《四庫全書》才迥然有別于其他三部《四庫全書》,成為“四庫學”研究中的“另類”。因而,研究文瀾閣《四庫全書》,將極大地豐富“四庫學”研究的意義。本文擬通過對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史的梳理,進一步剖析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有助于“四庫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一 《四庫全書》之庋藏文瀾閣始于乾隆四十九年,大約至乾隆末年完成。[1]但文瀾閣《四庫全書》卻沒有北四閣那么幸運。咸豐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軍兩次攻陷杭州,閣圮書散,“峨峨之杰閣欹,煌煌之寶書散,殘余者狼藉盈地,幾等沾泥之絮矣。不脛而走,則或歸有識之家,或歸無知之賈豎。藏家得之,尚為書幸,一入蚩氓之手,則鹵莽滅裂,無所不至。惜字者,則妄為焚化,陰蹈祖龍之覆轍而不知;貪小利者,則散冊解釘,撕供裹物,留下市上,幾同常事”。[2]其時,杭州著名藏書家丁丙、丁乙兄弟避難西溪,偶然發(fā)現留下市場上有用四庫書紙包裹食物者,乃集合膽大者數人,冒著生命危險,乘夜俯拾,得失散之閣書數千冊,陸續(xù)藏之西溪。后來丁氏兄弟又將所收之閣書運到上海,加以保護,直至同治三年,杭州光復,才運歸故里?;睾己?,丁氏兄弟又出資購求其他散佚城鄉(xiāng)者,加上徐葵之所收集者,共計約9060冊,藏之于杭州府學尊經閣。這就是著名的丁氏搶救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故事。其時,文瀾閣《四庫全書》所存者不足原書的1/4。為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回復原貌,光緒八年(1882),在浙江官紳的支持下,丁丙主持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補抄工作。本次補抄,歷時七年,計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247冊6124萬余字。 1910年,浙江圖書館建館。次年6月,經浙江咨議局議決,并浙江撫院核準,文瀾閣藏《四庫全書》劃歸浙江圖書館保管。1912年,錢恂出任浙江圖書館總理(館長),開始策劃閣書的補抄工作。1915年,在錢恂的主持下(時已離任),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第二次補抄工作正式開始。到1923年,歷時八年方告結束。由于1915年(民國4年)是農歷乙卯年,所以這次補抄又被稱為“乙卯補抄”。此次除補抄《四庫全書》外,還從書肆中補購了舊抄本182種268卷。 1922年,著名學者張宗祥出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開始籌劃、主持第三次補抄工作。此次補抄從1923年春天正式開始,到1924年12月竣工,計抄書4497卷2046冊。次年又重校昔日丁抄213種5660卷2251冊。至此,“全書完備,交圖書館仍貯閣中”。[3]因為1923年是農歷癸亥年,所以這次補抄又稱“癸亥補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之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為保護文瀾閣《四庫全書》免遭日本人的算計,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陳訓慈和他的同人們,為保護和轉移文瀾閣《四庫全書》進行了一場堪稱偉大的庫書西遷運動。西遷從1937年8月1日開始,一遷富陽,再遷建德,三遷龍泉,四遷貴陽張家祠堂,五遷貴陽地母洞,六遷重慶青木關,歷時9年,輾轉浙、閩、贛、湘、黔、川六省,最終于1946年順利返回杭州。 二 文瀾閣《四庫全書》從補抄到西遷,再到回杭,是一部歷史傳奇大戲。這部傳奇大戲的主要演員,則是那些為補抄和保護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浙江藏書家和浙江圖書館工作人員。因而,早期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工作,首先是圍繞上述“劇情”而展開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整理、保存相關史料。 事實上,早在清末丁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時候,當時丁抄本的主要參與者、曾負責管理文瀾閣書庫的王同就著有《文瀾閣補書記》,詳細記敘了當時補書的過程。丁抄本完成后,主持文瀾閣事的孫峻、孫樹禮,又根據閣中的檔案資料,編撰了《文瀾閣志》。是書凡兩卷,另有卷首和附錄。卷首收錄乾隆皇帝與文瀾閣有關的詔諭三道、御制詩三首,光緒皇帝關于修復文瀾閣的詔諭一道。卷上為文瀾閣之建置、圖說,以及同治、光緒間修復文瀾閣及抄補閣書的往來公牘等,并附有《補抄閣書章程》《續(xù)擬抄書章程》等。卷下為文瀾閣修復前后,學士大夫的相關吟詠詩文等。王同的《文瀾閣補書記》也被收錄其中。附錄則收錄了著名學者孫衣言等關于《書庫抱殘圖》《文瀾歸書圖》的題記、跋語等。該書的編成,保存了文瀾閣最初的相關史料,尤其是丁抄的相關史料,對后來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于第二次、第三次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史料,尚有錢恂曾編的《文瀾閣現存書目》,記述其卷冊之存佚與抄寫之先后等。1929年,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的楊立誠著有《文瀾閣書目索引》,“舉凡書名、著者、卷數、冊數、架數以及寫錄之年月,莫不厘然詳載于表”。[4]第三次補抄的重要參與者周慶云著有《補抄文瀾閣四庫缺簡記錄》。第三次補抄的主持人張宗祥1961年也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題為《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史實》的回憶性文章。因之,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三次補抄的史料,基本整理完備。 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的史料,則有毛春翔《文瀾閣<四庫全書>戰(zhàn)時播遷紀略》(《圖書展望》1947年第3期)。毛氏時任浙江圖書館編目組干事,負責護送文瀾閣《四庫全書》抵貴陽,并負責保管閣書。1945年后,還擔任過閣書保管委員會秘書??箲?zhàn)勝利后,又奉命負責護送閣書回杭。他是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全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因而,該文對了解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極有歷史價值。祝文白《兩次查看內運文瀾閣<四庫全書>記》(《真理雜志》1944年第1卷第1期),亦有所補充。 第二,搜購遺失的閣書,考證相關史實。 搜購遺失閣書的工作,自丁抄開始就一直沒有中斷過。進入浙江圖書館時代后,遺失閣書的搜購工作是浙江圖書館的常態(tài),被搜購的閣書一直被作為珍貴的“保存類”,經常見之于浙江圖書館主辦的幾本雜志中。例如,1922年第8期的《浙江省公立圖書館年報》中就有“保存類文瀾閣本”。1934年第3卷第5期的《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也刊有“文瀾閣書之購回與新收圖籍”一欄,重點介紹購回的文瀾閣舊抄本《兩宋名賢集》第186~188卷、第249~253卷。 與搜購遺失閣書緊密相關的,就是對相關閣書的??焙涂甲C。1923年,曾參與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單丕(不庵)發(fā)表了《跋補抄文瀾閣書六種》(《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923年第1卷第3期)。1927年,康爵發(fā)表了《文瀾閣丁氏補抄夾漈遺稿??庇洝罚ā墩憬×D書館報》1927年第1卷第1期),即屬此類。1932~1937年間,在浙江圖書館編纂組供職的張崟(曾任編纂組主任),先后發(fā)表了《文瀾閣<四庫全書>史表》(《浙江省立圖書館月刊》1932年第1卷第7、8期合刊),《新購閣本<歐陽文忠集>卷一至二十七??北怼罚ā墩憬×D書館月刊》1933年第2卷第4期)、《西湖文瀾閣規(guī)制征故》(《浙江省立圖書館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文瀾閣<四庫全書>淺說》(《浙江圖書館館刊》1933年第2卷 第1期)等論文。1935年,張崟又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發(fā)表了《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稿》(《文瀾學報》1935年第1期)。該書從《四庫全書》的編撰入手,考察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成書次第、《四庫全書》與文瀾閣之關系、文瀾閣劫后重建問題、閣書燹后之補苴、閣書規(guī)制、浙圖藏閣書之概況,以及文瀾閣《四庫全書》之重要性等。書末還附有五個相關的表格等。該長文的發(fā)表,實集此前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之大成,是四庫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除了張崟之外,陳訓慈撰有《丁氏興復文瀾閣書記》(《浙江省立圖書館月刊》1932年第1卷第7、8期合刊)、君弢撰有《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今昔》(《圖書展望》1937年第2卷第6期),洪煥椿撰有《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之過去與現狀》(《讀書通訊》1948年第153期),等等。其他介紹和研究《四庫全書》的著作中,也略有介紹和研究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章節(jié)。 三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庫全書》研究出現了“方興未艾”的大好形勢,出現了一批卓有影響的著作。如黃愛平先生的《<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崔富章先生的《<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周積明先生的《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司馬朝軍先生的《<四庫總目提要>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等。但上述著作中,僅黃愛平先生的《<四庫全書>纂修研究》與文瀾閣《四庫全書》關系密切。該書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均有章節(jié)探討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相關問題,涉及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續(xù)繕與校訂、續(xù)藏與閱覽、復校、裝潢與庋藏、亡佚,以及文瀾閣的建置等。 乘此東風,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也出現了長足進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其中,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公開發(fā)表。2004年,杭州出版社出版了顧志興先生的《文瀾閣與<四庫全書>》——這是第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文瀾閣和《四庫全書》的著作。大致說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補抄和保護閣書之功臣被大力表彰。 正如前文所言,文瀾閣《四庫全書》是世界藏書史上的一個傳奇,演繹這一傳奇的保護和傳播閣書的功臣,理所當然地應該被歷史銘記。陳訓慈先生早年撰《丁氏興復文瀾閣書紀》即屬此類。新時期的四庫學者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文章。如林祖藻《陳訓慈與文瀾閣<四庫全書>》(《陳訓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第666~675頁)、劉亮《張宗祥與文瀾閣<四庫全書>》(《華夏文化》2011年第2期)、汪帆《張崟的四庫學貢獻》(《浙江學刊》2013年第5期)、楊斌《竺可楨與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遷移》(《中國檔案》2013年第10期)、朱煒《江南有完秩,補闕到文瀾——張宗祥與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半個世紀情》(《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5年第3期)等,分別探討了陳訓慈、張宗祥、張崟、竺可楨等對文瀾閣《四庫全書》保護和傳播的杰出貢獻。此外,徐永明《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述略》(《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4期),趙春華《護衛(wèi)國寶,青史永記——文瀾閣<四庫全書>抗戰(zhàn)時初遷富陽漁山記述》(《浙江檔案》2008年第9期),顧志興《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三次補抄》(《世紀》2010年第4期),鮑志華《文瀾閣<四庫全書>抗戰(zhàn)苦旅線始末》(《圖書與情報》2011年第4期),袁媛、劉勁松《抗戰(zhàn)時期貴州省立圖書館保護文瀾閣<四庫全書>考察》(《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韓卓吾《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創(chuàng)奇跡》(《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第799期),徐忠友《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輾轉西遷之路》(《黨史縱橫》2015年第10期),等等,雖然沒有具體表彰哪一位個人,但總體上屬于對補抄和保護《四庫全書》西遷的表彰。 第二,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價值重新引起學者的重視。 眾所周知,現存文瀾閣《四庫全書》其實是一部“殘書”(“殘卷”),因為其中2/3以上的內容是后來補抄的,不是原抄。但正是因為有了后來的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價值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提升。張崟撰《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稿》時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閣書經亂后,雖殘缺,賴抄配得完,似與原來面目微有殊致,但有因抄補而轉較原著錄為更可寶者在焉?!盵5]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響應者并不多,也鮮有人去繼續(xù)挖掘。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張崟的基礎上,撰寫論文,挖掘和肯定抄本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價值。如林祖藻《從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谷響集”談起》(《浙江學刊》1995年第1期),趙冰心、裘樟松《文瀾閣<四庫全書>補抄本之價值》(《圖書與情報》2000年第1期),崔富章《文瀾閣<四庫全書總目>殘卷之文獻價值》(《文獻》2005年第1期),高明《<網山集>文瀾閣四庫本、文淵閣四庫本異文掇拾》(《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年第6期),童正倫《丁氏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述評》(《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2年第4期),吳育良《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補抄及價值》(《晉圖學刊》2013年第1期)等,從不同角度,挖掘文瀾閣《四庫全書》之價值,證實張崟之結論。 第三,研究資料更加豐富完備。 史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新史料的發(fā)現則是史學研究創(chuàng)新的基石。以往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主要是依賴早期浙江圖書館工作人員等所整理的資料。[6]即使文瀾閣《四庫全書》本身,由于多年來“養(yǎng)在深閨”,見一面尚且困難,更不必說運用其進行研究。好消息是,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終于在2015年7月正式出版。這對于廣大的《四庫全書》研究者乃至文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喜訊。對此,杭州出版社官方網站對該書有如下介紹: 杭州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文瀾閣《四庫全書》有以下特點和優(yōu)勢: 一、內容更完整。原《四庫全書》有漏抄,文瀾閣本在補抄過程中據善本予以補齊。據初步估計,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比原《四庫全書》多出8000卷,其中有的為不同版本分卷不同所致,有的則為補全原本漏抄內容。 二、版本更優(yōu)良。丁丙、錢恂、張宗祥等前輩組織補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時,從事者均為版本目錄學專家,集清末全國藏書樓之精華,善加揀擇,比其他閣本更具版本價值。 三、面目更真實。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出于滿清統治的需要,四庫館臣對書籍中的“違礙字眼”多有刪改,遭到后世學者的非議。而在補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時,被四庫館臣刪改的文字據原本得以恢復。[7] 無論如何,該書的出版對文瀾閣《四庫全書》,乃至整個四庫學的研究,都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實,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相關史料,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陸續(xù)被發(fā)現和整理。其中較有影響的首先是陳訓慈《運書日記》的整理出版。 陳訓慈1932~1941年間任浙江圖書館館長,是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的策劃者和直接領導者??箲?zhàn)勝利后,他又是促成將文瀾閣《四庫全書》運回杭州的功臣。因而,其日記中有關搬運《四庫全書》的記載,對于了解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西遷有特殊的價值。1991年,陳訓慈九十華誕時,曾將三冊日記捐獻給浙江圖書館,編號為《丁丑日記》第一冊、第三、第四冊。2000年,浙江大學徐永明教授征得陳訓慈哲嗣的同意,將其中有關搬運《四庫全書》的史料整理出來,以《<陳訓慈日記>中有關文瀾閣<四庫全書>抗戰(zhàn)遷徙事摘錄》為題,發(fā)表在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上。著名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先生也曾“在偶然的場合中”得到陳訓慈日記手稿三冊,其中題名《丁丑日記》第五冊《運書日記戊寅日記之一》所記,正好是1938年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頭兩個月途中之事。2005年、2006年,周振鶴先生將這兩冊日記整理出來,以《陳訓慈及其<運書日記>》為題,分別發(fā)表在《近代中國》第十五輯、第十六輯上。2013年,又將兩冊日記以《運書日記》為名,并附上前揭徐永明教授之文,交由中華書局出版。 此外,尚有洪麗亞《文瀾閣歸書圖卷資料述略》(《東方博物》2005年第2期)、楊斌《近年來關于抗戰(zhàn)時期浙江省文瀾閣<四庫全書>內遷史料》(《民國檔案》2015年第2期、第3期)等史料,陸續(xù)被發(fā)現和整理。尤其是張廷銀先生《晚清藏書家丁丙致袁昶手札》(《文獻》2007年第4期)、趙天一先生《丁丙致陳豪手札釋讀》(《文獻》2012年第2期)等,為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材料。 2017年6月,浙江大學陳東輝先生主編的《文瀾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由杭州出版社出版。該書將文瀾閣《四庫全書》中的“卷前提要”抽出來,連同文瀾閣《四庫全書》中的《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并附有《文瀾閣志》《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稿》等十三種近現代學者關于文瀾閣的重要著述,匯成一編,皇皇三十大冊,以冀“一編在手,如指諸掌”,實屬錦上添花之作。 第四,文瀾閣《四庫全書》對江南文化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 乾隆皇帝之所以設南三閣,其本意旨在嘉惠士林,推廣文治。這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二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的詔諭中說得非常清楚: 前因江浙為人文淵藪,特降諭旨,發(fā)給內帑,繕寫《四庫全書》三分,于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各藏庋一分。原以嘉惠士林,俾得就近抄錄傳觀,用光文治。第恐地方大吏過于珍護,讀書嗜古之士,無由得窺美富,廣布流傳,是千緗萬帙,徒為插架之供,無裨觀摩之實,殊非朕崇文典學,傳示無窮之意,將來全書繕竣,分貯三閣后,如有愿讀中秘書者,許其陸續(xù)領出,廣為傳寫。全書本有總目,易于檢查,只須派委妥員董司其事,設立收發(fā)檔案,登注明晰,并曉諭借抄士子加意珍惜,毋致遺失污損,俾藝林多士,均得殫見洽聞,以副朕樂育人才、稽古右文之至意。[8] 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再加發(fā)諭旨,要求內閣督促江浙督撫等允許士子到南三閣中抄閱: 《四庫全書》薈萃古今載籍,至為美備……從前曾經降旨,準其赴閣檢視抄錄,以資搜討。但地方有司恐士子等翻閱污損,或至過為珍秘,阻其爭先快睹之忱,則所頒三分全書,亦僅束之高閣,轉非朕搜輯群書、津逮譽髦之意。即武英殿聚珍板諸書,排印無多,恐士子等亦未能全行購覓。著該督撫等諄飭所屬,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后,諭令該省士子,有愿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9] 藉是之故,浙江地方官員特按上諭派遣官員管理文瀾閣《四庫全書》,公開向社會開放,允許士子入閣讀書抄錄,甚至借閱。據有關材料記載,曾在文瀾閣抄?;蜃x書的著名學者和藏書家,至少有汪中、孫星衍、劉鳳浩、朱緒曾、陳奐、謝啟昆、錢熙祚、錢泰吉、陸心源、孫衣言等。例如,瑞安玉海樓主人孫衣言,就多次登閣閱覽、利用閣書。孫延釗在《文瀾閣、嘉惠堂與玉海樓》一文中,直稱“清代文瀾閣秘笈,實東南文獻之淵藪”,并云“玉海樓所收溫州文籍見于兩譜者,往往為閣本與嘉惠堂之福帙”(《文瀾學報》1935年第1期)。 近年來,相關的研究開始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例如,程惠新、高明著《文瀾閣<四庫全書>傳抄本考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年第10期),即基于浙江大學所藏的22種文瀾閣本傳抄本(以文瀾閣《四庫全書》為底本而抄錄的本子)進行了研究。遺憾的是,此類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見。 四 以上是筆者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歷史的初步梳理。從梳理中,我們不難看出,迄今為止,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尤其是關于三次補抄、西遷史料的整理和對有功之臣的表彰等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一,目前關于補抄和保護功臣的表彰,還僅限于少數貢獻巨大者。更多的參與文瀾閣《四庫全書》補抄和保護,包括補抄的工人、為補抄捐助費用者,還沒有被提及,需要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第二,除了陳訓慈日記之外,其他參與補抄的學者還有沒有關于補抄和保護的日記?還有多少名人手札中談到過庫書補抄?庫書西遷過程中,有關地方有無相關檔案?如果有,這些新史料的出現,必將推動文瀾閣《四庫全書》研究的深入。 第三,除了文瀾閣《四庫全書》補抄本的學術價值外,現存的舊抄本與其他閣書有何差異?為什么會有差異?這一工作隨著閣書的影印出版,變得非常便利了。與此相關的是,對于現存舊抄閣書尚有多少存世,也應該加以統計和研究。 第四,有多少學者和藏書家登文瀾閣看過書?他們抄錄過哪些閣書?為什么要抄錄?換言之,文瀾閣《四庫全書》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江南文化?又是如何影響的?這對于凸顯《四庫全書》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傳承,是有巨大意義的,也希望有更多的學者投身其中。 以上是筆者簡單想到的幾個方面。相信,隨著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的面世和《四庫全書》申遺工作的推進,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研究工作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學者,也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關于《四庫全書》之完全庋藏文瀾閣的時間,限于史料,尚難以詳知。據《汪容甫年譜》,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尚未完全送閣。此據黃愛平先生說。見黃愛平著《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第162~163頁。 [2]張崟:《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略》,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第20冊,杭州出版社,2004,第128頁。 [3]周慶云:《補抄文瀾閣四庫缺簡記錄》,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第20冊,第332頁。 [4]顧頡剛:《文瀾閣書目索引序》,《燕大月刊》1930年第6卷第2期。 [5]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第20冊,第161頁。 [6]2004年,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西湖文獻集成》叢書第20冊,收錄了孫峻、孫樹禮《文瀾閣志》,張崟《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稿》,周慶云《補抄文瀾閣四庫缺簡記錄》,張宗祥《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史實》,毛春翔《文瀾閣<四庫全書>戰(zhàn)時播遷紀略》。 [7]http://www.hzcbs.com/news/show/?id=551.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諭內閣將來江浙文匯等三閣分貯全書許讀書者領出傳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768頁。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諭內閣著江浙督撫等諄飭俟所屬全書排架后許士子到閣抄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189頁。 作者簡介 宮云維,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戴穎琳,浙江工商大學專門史碩士研究生。 主編:陳曉華 常務副主編:王玉敏 副主編:魏新 編輯部編輯:董曉月 馮鑫 管眾 姜雨行 孔碩 劉兆軒 聶毅 蒲雅麗 孫惟軒 王晴 伍萍萍 姚艷芳 本期責編:聶毅 |
|
來自: 小夏ho78b993zg > 《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