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疑問是傷寒論的脈法,比如太陽病脈浮,頭頸強疼而惡寒,又如少陰病脈微細(xì),但欲寐。試問這個脈象是寸關(guān)尺的那一部,有的人說是整體浮脈,有的人說是左寸浮,假說這兩種說法都對,為何我摸脈普通的感冒會常常在右關(guān)尺摸到,微微浮的那種,遠遠多于摸到左寸浮的時候。很多時候也不是整體浮脈,而是左右并不相同,請問閣下該如何應(yīng)對? 第二個疑問是傷寒論的方子基本多數(shù)是藥名命名的,而有些是青龍湯白虎湯這樣,還有的是桃花湯,抵擋湯,假如沒有意義為何仲景先師要取這樣的名字,不知大家有何見解,解我心中疑惑。 第三個疑問是傷寒論的藥,比如頭疼感冒用桂枝,養(yǎng)血斂陰用白芍等很多,仲景為什么知道那個藥就可以治那個病。 有人說神農(nóng)嘗百草流傳下來的,流傳的草藥多了,幾千種里面如何定位取出來精準(zhǔn)定位,相信大家也用過不少方子,對癥了很神的,真的三兩劑就好了?,F(xiàn)在很多中醫(yī)開幾十味藥,好大一個方子,但是吃了沒感覺。有的還拉肚子腹瀉?泄就沒原因嗎? 我相信中醫(yī)取藥并不是嘗出來的,那些藥味歸經(jīng),憑嘴能嘗出來才怪,咸淡苦澀可以嘗,會到哪個臟也能嘗出來嗎?老實就是現(xiàn)代儀器他也做不到。那一個個藥精準(zhǔn)的到了那個臟器你不覺得奇怪嗎? 比如桂枝性溫味辛,辛溫藥多去了啊為什么單單用桂枝。又如石類藥煮下去是石頭,撈出來還是石類那水也沒變多少味,為什么可以治病。草藥吧氣味很大,煮煮撈出來就淡了,藥分到了水里還說的過去。 所以用藥也不是簡單背背藥性賦套上去就行了。除了藥性寒涼溫?zé)岬纫酝?,他還有地域地理環(huán)境天氣季節(jié),形狀顏色大小等因素啊,只有那樣才會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啊。 比如大黃黃芩黃連都是清熱瀉下,難道都是嘗出來的?他們難道沒有相同點嗎, 三個疑問不多,如果有合理解釋請指點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