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位于我國的西南角,上接四川,右倚湖南,下鄰云南廣西。在禹貢的九州圖中,其腹地大部分屬于梁州,少部分領地(貴州東部)屬于荊州。
夜郎國是中國在西南地區(qū)由少數(shù)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戰(zhàn)國時期,楚襄王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 “且蘭既克,夜郎又降”。由此,身處中原地區(qū)西南方位的夜郎國才為人所知。
秦代,秦始皇將原楚國巫郡和黔中郡合并為新的 “黔中郡”,郡治黔城(今湖南懷化市沅陵縣城西的黔城,治今貴州東北地區(qū)以及湘西一帶),而除貴州東北地區(qū)的其余地區(qū)仍屬于夜郎國的領地。
漢朝武帝時期,得益于強盛的國力,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今貴州省內開置牂牁郡(zāng kē)。牂牁郡轄且蘭、鄨、平夷、毋斂、談指、出丹、夜郎、同并、談焒、漏江、毋單、宛溫、鐔封、漏臥、句町、進乘、西隨等 17 縣,郡治且蘭。并且在西漢時期將黔中郡改稱為武陵郡。此外,今貴州六盤水地區(qū)屬于犍為郡的管轄范圍。
因此在西漢時期,今貴州轄地分別屬于三個郡的管轄范圍內:犍為郡、牂牁郡(同屬益州)以及武陵郡(屬荊州)。
東漢時期,貴州省內大體上延續(xù)了西漢的郡縣建制,未出現(xiàn)大的變動。
三國時期,貴州省主體區(qū)域仍歸屬牂牁郡管轄,但是總體來看大致由八個郡的部分領土組成:牂牁郡(今貴州省中心區(qū)域)、朱堤郡(西北角六盤水市區(qū)域)、建寧郡(西南角)、興古郡(西南角)、江陽郡(北部遵義市附近)、巴郡(重慶以南遵義以北片區(qū))、涪陵郡(貴州東北角)與武陵郡(屬荊州,貴州東部,在今銅仁市附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西晉、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的先后管轄,不同郡分管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動,且出現(xiàn)州下轄郡的情況,故在此僅列出西晉時期的行政區(qū)域劃分:彼時西晉設置梁州管轄涪陵、巴郡二郡,江陽、朱堤、牂牁三郡屬益州管轄,興古、建寧二郡屬寧州管轄,在此之前的蜀漢時期,以上七個郡均屬益州管轄;而銅仁地區(qū)的武陵郡則仍處于荊州。
到了隋朝,據(jù)《隋書》記載,上述除武陵郡外的七郡均屬梁州,但因《隋書》是唐代人編寫,且隋朝事實實行的是郡縣二級制,未出現(xiàn)州制(而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因此讀者勿將此劃分作為實際隋朝的行政區(qū)劃即可,僅可作為大致的參考。
唐朝時期,以道州縣三級制進行管理,其中貴州省大體處于黔中道的管理之下,黔中郡下轄十三州:黔、辰、錦、施、敘、獎、夷、播、思、費、南、溪、溱,其中有部分州轄地不屬于今貴州省,如黔州、施州、溪州等;此外,在劍南道下轄的戎州(六盤水、興義地區(qū))與瀘州(遵義市西北赤水地區(qū))也有部分轄地屬于今貴州省。
宋朝時期,黔中道管轄的貴州片區(qū)大體轉移到了夔州路的領地下。夔州路下轄夔、黔、施、忠、萬、達、涪、渝、開、恭、珍、播、思、黔州所領諸羈縻州等州;云安、梁山、南平、遵義軍;大寧監(jiān)。其中夔州路南部地區(qū)屬州大致在今貴州省所轄地區(qū)。雖然主要屬夔州路,但除了夔州路,其他路如荊湖北路、梓州路、廣南西路等也或多或少管轄了今貴州省的部分地區(qū)。
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qū)的最早記載。
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為奉寧軍承宣使知思州軍事土著首領田佑恭加授貴州防御使銜,“貴州”才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名稱。但當時的 “貴州”僅限于今貴陽一帶。
南宋時期貴州的大致區(qū)劃與北宋相差無幾,因此在此便不予置析。
元代時期,今貴州省領域大體上分屬于湖廣行省與云南行省,貴州東部地區(qū)屬于湖廣行省的其中一部分,而云南行省則下轄貴州西部的另一部分。此外,元朝還在貴州地區(qū)設置土司制度,在今貴州境內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蠻安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
明代是今貴州省正式形成的時期——割湖廣、云南、四川行省各一部分而置為貴州布政使司(省)。彼時,貴州省下轄十屬府:貴陽、安順、都勻、平越、黎平、思南、思州、鎮(zhèn)遠、銅仁、石阡。(今貴州四周部分領地在當時屬周邊省份,但所轄面積甚小)
此外,明朝還有都司、衛(wèi)、所的建制,開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軍事,后來由于地方問題頻發(fā),衛(wèi)所也開始掌握行政管理的權力。而在貴州布政使司下轄區(qū)域設置了貴州都司,治貴陽府,領(管轄)實際土地的有九個,所一個: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安南衛(wèi)、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畢節(jié)衛(wèi)、赤水衛(wèi)、敷勇衛(wèi)、鎮(zhèn)西衛(wèi);普市守御千衛(wèi)所。
清承明制,清朝僅在明朝原有的行政建制的基礎上加以調整修改:例如將布政使司的稱呼重新改為了行省。
因此,貴州省的行政區(qū)劃建制與明代大體相同,但實際有一定擴充,改動范圍如下: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jié)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并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民國2年(1913年),貴州地方政區(qū)進行了一次調整,以前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全省設3道觀察使。1920年廢道。
1937年,貴州置6個行政督察專員區(qū),分管各縣。1941年置貴陽市。至1948年,貴州設1個直轄區(qū)、6個行政督察區(qū)、下轄78個縣(市)。
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貴州,并在部分地區(qū)建立革命政權。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即紅二軍團)進入黔東,建立黔東特區(qū),7月成立了特區(qū)委員會,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縣建立了縣、區(qū)、鄉(xiāng)革命委員會。但在此之后(1935年)及抗戰(zhàn)期間,貴州基本處于南京國民政府的控制之下。
1949年11月,解放軍解放貴陽,同年12月底貴州省政府正式成立。
建國后至今,貴州省內一直在進行一系列的行政區(qū)劃調整,并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行政區(qū)劃建制的模樣。
時至今日,貴州省面積在全國省份中排在16位,為17萬平方公里,其領域下置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市一級)。
6個地級市:貴陽市(省會)、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畢節(jié)市、銅仁市
3個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附民國年間(1912-1949年)改動地名統(tǒng)計:
來源: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