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爾曼·黑塞,作為二十世紀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生狂攬諾貝爾文學獎、馮泰納獎、歌德獎等諸多重要文學獎項,其作品迄今已被譯成53種語言,且風靡全世界??v觀其文學、藝術(shù)與人生,不僅在小說、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上都有不俗的成就,即便是在藝術(shù)方面依然當仁不讓。比如他曾經(jīng)成功舉辦過個人繪畫展覽;同時,在音樂鑒賞方面亦有過人天賦,并提出許多有益的見解。從黑塞作品的影響來看,在每次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其作品對于更多的青年們來說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剖析其緣由,正在于從黑塞的作品中,總能撥開青春的迷茫,清晰地抵達認知自我的港灣,乃至陷入對生命的深入思考,以及智慧的啟迪、成長的力量。正如心理學榮格所贊嘆的那樣:“讀黑塞的書,像在暴風雨的深夜,感受到燈塔的閃耀?!?/p> (一) 1877年, 赫爾曼·黑塞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卡夫爾小鎮(zhèn)。他的外祖父是語言學家和印度傳教士,也因此,他從小便是在一個日常談論“圣經(jīng)、印度語言、音樂、佛陀和老子”的家庭氛圍中成長。 從地理環(huán)境看,卡夫爾小鎮(zhèn)依山傍水,這足以給他的童年提供包括自然山水、歷史風物等為內(nèi)容的美的陶冶。即便是搬家到瑞士、以及盧加諾等地方,亦是山清水秀、遠離塵囂的清幽之地。由此,一天天在山水自然滋養(yǎng)下的他,更多地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內(nèi)心寧靜。這一切,足以令其文思泉涌,創(chuàng)作激情始終充溢。及至晚年,黑塞終于過上了向往已久的、如莊子般那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隱士田園生活。 從政治版圖與地緣政治上看,在黑塞長達85年的漫長人生中,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他見證了德國的統(tǒng)一與分裂,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他旁觀了資本主義的危機與復興的反復…… 從心理層面上看,他和我們一樣,經(jīng)歷過青春的彷徨,攀爬過孤獨的精神荒原,然而他最終學會了與種種危機和平相處,并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上,不懈地堅守著一條通往內(nèi)在心靈的路途,哪怕這個路途如此艱難并充滿傷害。 可以說,黑塞的一切心靈征程,都集中體現(xiàn)在其作品的內(nèi)涵中。他的詩與小說,有著常態(tài)里的非常之音,是世俗世界的非合作者。他的長處更多體現(xiàn)在其對人類心理的深度洞察與細致描寫上。他博采眾家之長,不論在語言修辭上,還是在哲學沉思上,都達到了幾乎完美無瑕的藝術(shù)高度與文字呈現(xiàn)。若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可羅列出如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德米安》、《悉達多》(又譯作《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玻璃球游戲》等。我個人認為,《悉達多》、《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玻璃球游戲》是極具代表意義的作品。 《悉達多》應該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易讀和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個中篇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見證了黑塞與第二任妻子由戀愛走向婚姻,開筆于42歲,出版于45歲。 悉達多為了尋找內(nèi)在自我,拋棄了婆羅門的貴族生活,丟下了歷代圣哲們傳承的智慧,積極投入塵世。他品嘗了財富、淫樂和權(quán)力的滋味,被世俗侵染的面目全非,同時也被世俗囚禁著。他焦慮、孤單、空洞,厭惡塵世的一切,尤其厭惡自己。終于,大夢初醒,他毅然訣別了塵世,在河邊做擺渡人,渡自己也渡他人。 然而,命運之手,再次把他置于世俗的考驗中,他又迷失在與兒子相處時矛盾叢生的黑夜里。兒子最終逃走了,留給他無盡的傷痛,他在河水的沉默中治愈,他在河水的各種姿態(tài)和聲音中,逐漸達到了自我融入統(tǒng)一。此刻,悉達多不再與命運搏斗,不再與意志作對。就像圣女在聽維摩詰講道時撒下的花雨滿天,菩薩未被花沾身,因為摒棄了我執(zhí)。最后,當悉達多說出“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時,他渾身閃耀著智慧、寧靜和慈悲的光芒。 《荒原狼》是黑塞50歲時寫的,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初稿完成后他心理幾近崩潰,再次接受榮格的心理治療。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毋寧說是黑塞對自身的一次大清理。正如茨威格給黑塞寫信所說:“我懂得您是如何長久地同魔鬼打交道,你是如何鮮血崩流地撕扯自己外皮從而感受自己的鮮紅和熾熱?!?/p> 不同于黑塞的其他作品,《荒原狼》著重描寫人自身的狼性與人性的對抗。所謂狼性,就是原始那無拘無束、桀驁不馴、強勁有力的天性,所謂人性,就是被社會秩序和道德馴化、受智慧熏陶的精神性。 哈里自稱荒原狼,因為在他身上狼性與人性并存:他將孤獨視為自身的命運,又試圖擠入市民世界休憩片刻;他既無敢于在真理的稀薄空氣中自由呼吸的勇氣,又不甘于像市民般在庸俗中滿足。所以,他是痛苦的。他多次想到自殺,于是選擇在死亡之前嘗盡生命的多樣性。他在酒館買醉,癡迷于情人瑪麗亞的溫柔鄉(xiāng),愛上了具有“另一個自己”特性的赫米娜。他在虛幻世界中經(jīng)歷了殺人游戲、人格分裂鏡像、初戀的美好、莫扎特的嘲笑以及殺死愛人赫米娜后,驚悚地醒悟過來:人身上的狼性、人性以及各種動物性,應該看成一個整體,和諧共存。 寫完《荒原狼》后,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黑塞開始寫作《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這部是寫兩個性格迥異的少年人生成長的故事。 納爾奇斯是個思想家,遇事善于條分縷析,歌爾得蒙卻似乎是個夢想家,有著一顆童心。納爾奇斯因?qū)W業(yè)優(yōu)異而升任教師,歌爾得蒙因耽于塵世享受離開修道院。從此歌爾德蒙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滾打:自由自在地流浪,朝三暮四的愛情,與死神的生死搏斗,還練就了一手非凡的雕刻藝術(shù)。人到老年,卻因和總督情婦的艷事鋃鐺入獄。此時,納爾齊斯已是修道院院長,出面保釋他回修道院從事圣像雕塑工作。在修道院里,他創(chuàng)作出完美的圣像。可流浪的天性又驅(qū)使他出發(fā)了,這次失敗的旅程很快結(jié)束,他帶著病入膏肓的身軀回到了納爾齊斯的身邊,在友誼的幸福中安然死去。 黑塞在這本小說中讓感性與理性相敬相愛,和諧統(tǒng)一。歌爾德蒙身上煥發(fā)的熱情讓納爾齊斯干涸的心靈得到愛和美的潤澤,納爾齊斯的智慧啟迪讓歌爾德蒙浪子回頭,皈依正道。 《玻璃球游戲》的寫作耗時十二年,是黑塞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品,也是他成熟思想的巔峰和匯總:印度哲學的靜修禪定、中國易經(jīng)的變與占卜、歷史學的歸納總結(jié)、理想與現(xiàn)實的辯證統(tǒng)一以及關于音樂藝術(shù)的真知灼見。 所謂玻璃球游戲,是一種虛幻的游戲。游戲內(nèi)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戲者能匯聚所有學科的精神財富以探索整個精神宇宙,這是玻璃球游戲的內(nèi)核。黑塞所建立的哲學烏托邦設想,是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國:在卡斯塔里這個小世界里,人們無需為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所累,衣食住行都有人供養(yǎng),精英們只需研究專業(yè)學術(shù)。不能結(jié)婚生子,奉行禁欲主義,且不允許到現(xiàn)實世界中去謀職。 書中主人公克乃西特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孤兒,被音樂大師選中到卡斯塔里求學。他性格溫和,勤奮好學,一步步成長為玻璃球游戲大師,登上了卡斯塔夫的最高寶座。盡管他把玻璃球游戲王國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但他陷入了自我懷疑:這種不務實的精神探索,是否真的有永恒存在的價值?最后,克乃西特辭去了玻璃球大師職務,回到了世俗世界中當朋友兒子鐵托的家教。結(jié)局出人意料,當這位叛逆的少年準備接納這位大師時,大師卻溺水而亡。他用死亡徹底震撼了鐵托、改變了鐵托??四宋魈匾餐瓿闪俗约悍沼诂F(xiàn)實世界的使命:讓一個少年叛逆者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靜修、與宇宙和諧合而為一是本書的主旨,與中國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轍。這本書是黑塞將中西文化融為一體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二) 從黑塞眾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提取出黑塞的人格特性和主要哲學思想: 一是黑塞的叛逆精神。他少年逃學、試圖自殺,并質(zhì)疑耶穌。他批判德國的教育制度,批判德國娛樂至死、文藝作品泡沫化作風的現(xiàn)實。與此同時,黑塞還自比堂吉訶德,身負對抗“當今世界,尤其是徹底野蠻化的德意志世界”之重任。 二是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矛盾。他筆下的主人公同《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博士一樣,對精神世界厭倦后,歷經(jīng)一番掙扎后最終選擇投入世俗生活去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然而在世俗生活中,他們往往持自負又輕蔑的姿態(tài),不能如世人般保持愚蠢的混沌。如《荒原狼》中的哈利和《悉達多》中的悉達多。 三是黑塞的雙極性存在和對立。他的作品中,主人公一般都有一個朋友,兩個人是雙極性存在。在《在輪下》中,哈斯是教育制度下的好學生代表,赫爾曼是逆反派的代表。在《納爾齊思和歌爾德蒙》中,納爾齊思是父性,冷靜、睿智、引導;歌爾德蒙是母性,激情、自由、創(chuàng)造。在《玻璃球游戲中》,克乃西特代表精神世界,他的朋友普林尼奧代表現(xiàn)實世界。在《荒原狼》中,黑塞明確提出了狼性與人性的矛盾:“人內(nèi)心深處的使命感驅(qū)使他邁向精神、走向上帝——而他最深切的渴望又吸引著他走向自然、回歸母體:人的一生便在這兩種力量之間恐懼不安、顫顫巍巍地來回搖擺。” 四是黑塞的中庸之道和包容性。針對雙極性的矛盾,黑塞給出了解決之道:要在個人的精神獨立與被社會強加的世俗和理性的人生道路之間尋求平衡。為了到達終點,得到安寧,人不該縮小世界,簡化靈魂,而應容納更多的世界,最終將整個世界納入痛苦拓寬的心靈中。比如《悉達多》中的悉達多和《玻璃球游戲》中的克乃西特。 在《德米安》中,德米安告訴辛克萊:勇敢地面對外在和心靈的“光明”世界和“陰暗”世界,直面自我的內(nèi)心,接納一切“我是”。在《荒原狼》中,黑塞讓哈里正視人的多重屬性,不逃避狼性。 五是黑塞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反戰(zhàn)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黑塞因反對戰(zhàn)爭被當局誣為叛國,他義正言辭聲明:“我很愿意是愛國者,但首先是'人’,倘若兩者不能兼得,那么我永遠選擇'人’?!?/p> 黑塞在致諾貝爾基金會的信中說:“精神是國際的,是超民族的,精神不應該為戰(zhàn)爭和毀滅服務,而是應該為和平與和解服務?!?/p> 六是黑塞與東方文化的緊密相連。黑塞一生熱愛東方文化,尤其偏愛中國古代思想。他認為歐洲的精神在走向沒落,需要回到亞洲的源泉去。他喜歡《老子》《莊子》《論語》《易經(jīng)》,他把中國的思想作為精神避難所。 黑塞深諳中國哲學的精髓:《易經(jīng)》中的陰陽不是對立的一和二,而是互補的一對。他也尊崇禪宗,認為禪宗是精神和心靈最好的學校之一,會一輩子引導、支持心靈。 (三) 紀德曾這樣評價黑塞:“黑塞具有一種較隱蔽的嘲諷才能,是正統(tǒng)嚴肅的德國人少有的,考慮問題從宇宙整體出發(fā),包括事物的互相轉(zhuǎn)換?!倍@種互相轉(zhuǎn)換的能力,源于博學,源于超越,源于大胸懷。整個時代需要黑塞,我們,更需要讀黑塞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總會讓人想到充滿悲劇色彩的哲學家尼采和一生顛沛流離的蘇軾。 在《荒原狼》中,黑塞提到這類人:敢于在真理的稀薄空氣中犧牲自己。而尼采就是一個聽從內(nèi)心召喚的真正思想獨立者,他敢于與時代對抗,他藐視世俗世界。 尼采原本是大學哲學教授,后因疾病原因不得不辭退工作四處游歷,以尋找合適氣候的城市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尼采幾乎沒有朋友,過著孤獨、孤立的生活。一直患有抑郁癥的他,有一天,抱著被鞭打的馬哭泣,瘋了。他的一生注定充滿荊棘,源于他的信仰:“生活如鏡,首當其沖,便是認識自己,千萬要努力求索?!彼璨槔瓐D斯特拉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反基督,反憐憫,反虛偽,尊自然,尊自我。尼采這個離經(jīng)叛道者試圖對一切存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世間的一切清規(guī)戒律進行摧毀,他的作品當中上演著充滿悖論、生機盎然、激情勃發(fā)的現(xiàn)代性思想,這些狂暴的思想互相沖突、互相碰撞。尼采,是敢于為真理犧牲的勇士。他提出的超我精神和意志的力量,攪動著青春的熱血,極具積極意義和現(xiàn)代精神。 蘇軾是中國人都喜歡的文學家。他生性直爽豁達,熱愛生活,幽默風趣,喜歡探索,廣交好友,性格飽滿,既有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的積極入世,又有物我兩忘的道家精神,還有釋家的釋然和遼闊。他有“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民胞物與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傲,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溫情地注視著人世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 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標和足夠的勇氣,就傾盡全力去實現(xiàn),像尼采一樣。 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則能從蘇軾的一生中得到啟示:在生活的體驗中認知自我,在理性與感性中尋得平衡,既能積極入世又能隨時抽離,珍惜當下,命運所拋之處都能就地開花。這樣終得和諧統(tǒng)一和生命的圓滿,就像黑塞一樣。 黑塞特別重視人生的引路人,因為他們可以指點迷津、給予希望和力量。而我們選擇的路程,其實都源于自我,正如黑塞在詩中所言: 沒有誰賦予我們在, 我們只是流水,自愿流入所有形態(tài): 流入白日、黑夜,流入洞穴、塔樓, 我們流入,驅(qū)使我們的是對在的渴求。 赫爾曼·黑塞,就是我們當代青年成長的引路人。他用傾盡一生的心靈探索告訴我們:唯有自主地掌握命運,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存之道——無論出世,抑或入世。 |
|
來自: 新用戶5832uSSh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