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祝大家中秋快樂,白天看展,晚上家里吃飯,沒什么時間做功課。所以本篇以圖片為主。 看看天津博物館的玉器館,不過我只看到魏晉,隋唐以后的沒拍。第一次來天博是2017年,那時候啥也不懂純小白,19年剛開始刷館的時候第二次來還是瞎看。 天津,上海,大連這種商埠過去富人多,老貨就多。玉器雖然過去不太受重視但是小巧便攜易于變現(xiàn),而且人不到一定層次也很難欣賞古玉,所以專門有玉器館的博物館并不多,質(zhì)量好的就更少了。 這次專門跑了趟天津有幾件東西想認真看看,比如太保鼎,比如骨爵,比如小臣某瓚等。天博近年陸續(xù)對常設展進行展陳提升,玉器館8月份才重新開放。整體體驗還算不錯。幾年前來不懂高古玉,看看就撤了?,F(xiàn)在也一路贊嘆連連。只可惜小臣某瓚未見展出。 這個定名和年代都有些問題。我認為還是屬于石家河文化的玉神面,其輪廓和良渚玉琮王上的神徽上半部分相似。這類玉圭至今未見考古出土品。所以也很難判斷其與石家河玉神面的先后關(guān)系,但背面這種類似人面的設計可能是最早的共用形,整體看類似神面,又像兩只眼睛,拆開看又像兩只面對面的鳥。臺北故宮有一件一面同為鳥,另一面為獠牙人面,其穩(wěn)定性病不如石家河玉神面穩(wěn)定,同時石家河神廟分兩種,一種為戴冠人面,另一種呈倒梯形獠牙神面。我認為神面主要來自石家河文化,輪廓受龍山文化影響的可能性更大。思考一下這種神性意味明顯的玉珮和前面商代動物園玉珮的區(qū)別在哪里?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變化?當年的工匠是怎樣做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龍都是盯著你的?這件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一只蜷縮的蟠龍,看著就想起我家貓窩在沙發(fā)上的樣子。魏晉南北朝的玉器仍有漢代特點,充滿想象力。但隋唐以后,就是另一種風格了。當一切向佛教和顯示題材靠攏時,漢代的浪漫也就逐漸消失。祝大家中秋節(jié)快樂,闔家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