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四大才子”中唐伯虎以風流倜儻之姿,和卓越超群的才華,成為世人眼中的“風流才子”,一篇行書《落花詩冊》估值高達13億美金,這種價值都能趕上晉唐真跡,緊隨其后的文征明,雖然幼年時愚笨,但也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溫和清雅之氣而出名,十分清幽蕭散。 成為文人雅士家中必備的范本,而第三名徐禎卿則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號稱“吳中詩人之冠”,文學水平與作詩能力頗為高超,最后就是經(jīng)常被世人遺忘的祝允明,在歷史記載中祝允明天生樣貌丑陋,長有“六指”,因此又被世人稱作祝枝山,就連影視劇中為他塑造的形象,也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猥瑣之人。 使他本來就所剩無幾的“粉絲”變的更少,如今幾乎沒有人去學,因此有網(wǎng)友曾戲說,怎么“四大才子”也要看臉,既然都用“才子”來論了,難道不應該看才華嗎?其實若要從書法能力上看,祝允明的實力跟氣韻,都能勝過唐伯虎、文征明,尤其是他的草書,當為“明朝第一”。 他的草書以晉唐古法為宗,先是取學了米芾、黃庭堅等人,感受宋代的“尚意”之風,體會情感跟意境對于書法的重要性,之后進入張旭、懷素等人奔放詭譎的用筆,使點畫呈現(xiàn)出婉轉(zhuǎn)流動之感,賦予字體更強的動勢跟氣度,感受唐人的浪漫率真氣息,并增強草書的法度意識。 保證在結構布局契合章法,之后又研究了魏晉時期“二王”等人的古雅小草,感受前人的蕭散灑脫之美,一點一畫盡顯清麗變化,祝允明就這樣在不同風格中來回穿梭,最終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書風,采用了黃庭堅的章法布局,在跌宕變動中,讓重心歸于同一軸線上。 并將黃庭堅原本曲折的用筆,變化為平滑圓轉(zhuǎn),就像張旭、懷素那樣,盡顯直率爽利,不僅可以增強意趣跟藝術性,還能保持法度的穩(wěn)固,行筆時嫻熟精到,有時雖然點畫斷開了,但是內(nèi)在氣韻上依然暢通無阻,可以讓筆勢精煉簡潔,減少繁雜瑣碎之感,有助于學書者臨摹參悟。 因此清代王淑曾評價其字曰:“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變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見京兆書百數(shù),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不過在當代有人認為祝允明寫的是“丑書”,這種評價實在有失偏頗,確實祝允明的草書奔放迅疾、汪洋恣肆,乍一看難以看懂,不像楷書那般平直,容易識讀。 但這并不代表他的字就是“丑書”,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他的作品在變化中達成統(tǒng)一,呈現(xiàn)錯落有致的布局,運筆行云流水,展現(xiàn)出心中情感和想法,點畫內(nèi)在富有靈魂與活力,是真正的藝術品,甚至他的《行草詩詞卷》,曾被賣出4000多萬的高價,是一位非常值得臨摹學習的草書“大師”。 您對祝允明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