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只是第一步,接踵而至的是,孩子起伏的情緒、無法明確的病因與不斷反復的病情、藥物副作用與依然存在的疾病污名化問題。
孩子與家長成為共同面對的人——他們依靠自己的多次“試錯”來摸索到底應該做什么,而很多孩子在經(jīng)歷了數(shù)次休學、復學,漂泊在療愈之旅之后,始終無法回到學校。當這一項長期性的精神類疾病的代價,最終壓注在一個家庭身上,家長和孩子,需要面對重重關(guān)卡,他們都有各自的困境。
我們選擇了城市中產(chǎn)家庭作為觀察樣本,原因有許多:這類父母通常受過高等教育,對抑郁癥有相對高的接受度,但受限于自己“小鎮(zhèn)做題家”的成長路徑,他們又會有意無意對這種病的嚴重性產(chǎn)生誤判;他們在所在城市擁有一定的財力和資源,可以支持孩子接受各種昂貴的療愈手段,幫助孩子轉(zhuǎn)學、復學,但這種支持是有限度的。
同樣,中產(chǎn)家庭的孩子們,他們擁有相對優(yōu)渥的教育資源,但生病后一旦休學,沉沒成本就顯得更加高昂;他們是網(wǎng)生一代,對抑郁癥的恥感天然極弱,但仍需要一紙確診來幫助自己暫時中斷學業(yè);他們有想法,有興趣愛好,生病后試圖尋找新的人生軌道,但骨子里擺脫不掉“不考大學就是異類”的固有認知。
每個人都深陷矛盾中,這種矛盾感是我們在采訪中最深刻的印象。面對抑郁癥的陰云籠罩,僅靠一個家庭的力量,他們難以渡過難關(guān),而需要系統(tǒng)性的社會支持這一點,就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