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編號】 069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痛難熬
【歌訣】 胃痛難熬類潰瘍、疼如錐刺似絞腸、三里內(nèi)庭上中脘、并針天應(yīng)功最良。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內(nèi)庭:在足次趾中趾合縫處。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腕: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癰,病名,亦名胃潰瘍,乃內(nèi)枯膜腐爛而起,患者口覺有甘味,胃體覺熱,其后吐出暗血色之泡沫,甚至胃壁爛通,則為不治之癥。
【生理分析】 胃臟,人體內(nèi)之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橫臥于橫腹膜下,上端為賁門,接于食道,下端為幽門,連于小腸,系二層筋肉所成。內(nèi)被粘膜而多皺壁,能分泌一種酸汁曰胃酸,為消化食物之用。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沈君,二十五歲,臺灣人,住臺北縣南港鎮(zhèn)研究院路一段,患胃潰瘍病,已歷七月有余,常疼得飲食少進,日夜不得安枕,經(jīng)王先生介紹,于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七白,求予診治,當取上脘、中脘、三里、內(nèi)庭、先后針治三次而愈矣。 【案例二】:傳女士,三十九歲,江蘇人,住臺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患胃潰瘍病,痛如錐刺,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十二日,經(jīng)高先生介紹,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兩次而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脘疼痛
【歌訣】 胃脘疼痛痙攣多、惡心嘔吐口煩渴、三里公孫針有效、天樞中上二脘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一寸,內(nèi)側(cè)白肉際陷中。 天樞:在臍旁二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痙,病名,即胃發(fā)痙變性之疼痛也。俗稱胃脘痛,患者初覺惡心頭痛,繼而心下或胸脅,痛如灼刺,大抵血虛之人多患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黃君,五十二歲,浙江人,住臺北市汕頭街,患胃及小腹脹痛,惡心嘔吐,下痢鮮血,數(shù)日不停于民國五十二年三月三十日,請予診治,取穴三里、天樞、中脘、上脘、公孫,先后施針數(shù)次,而告痊愈。 【案例二】:張君,三十八歲,湖北人,住臺北市環(huán)河南街二段,患胃脘脹痛多年,有時惡心嘔吐,或大便帶血,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十六日,請予診治,復(fù)取上穴,施針四次痊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1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中出血
【歌訣】 胃中出血有多般、炎瘍傷損臟肺關(guān)、石門太沖足三里、心肝二俞上脘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石門:在臍下二寸。 太沖:在足大趾、次趾合縫間上行寸許處。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上脘:在臍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不安于脈中,犯于氣分,妄行不能歸入經(jīng)脈也。若血病傷及于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上行于咽,出而為吐為衄,下從二便而出,為便為溺也。若血病傷及于臟者,則溢出于胸中之清道,上從喉出而兼咳嗽,下從精竅而出,為溺血也。夫血藏于臟內(nèi),行于脈中,流于軀殼之內(nèi),不可得而見也,非損傷不能為病,而損之因有三,一曰熱傷陽絡(luò),肺病也;熱傷陰絡(luò),臟病也;宜以情熱為主。一曰怒傷,宜破遂為主。一曰勞傷,宜以理損為主。若日久血止,面咳嗽不休者,主必死之證,故勢多兇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席女士,五十歲,浙江人,住汕頭街二十二巷?;嘉赋鲅?,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求予診治,施針太沖、石門、足三里、肝俞、心俞、上脘,漸漸而愈。 【案例二】:王太太,四十五歲,山東人,住臺北市信義路三段,于民國五十四年秋,患胃中出血,大吐不止持謂予診治,即施針上穴,旋告痊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2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中積食
【歌訣】 胃中積食隱隱疼、體羸(ㄌㄟ ˊ)神疲面無容、通關(guān)兩穴有寄效、配針天應(yīng)自安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通關(guān):在中脘旁開五分。 天應(yīng)即是疼點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多因飲食不慎,食物貼于胃壁上,經(jīng)年累月,隱隱作痛,面黃肌瘦,肢體無力,亦不大痛,亦不小疼,雖無大妨礙,而日常戚戚不安,身體漸漸羸瘦,以致精神疲憊無力矣。因此飲食少進,弱不禁風。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吳君,二十四歲,廣東人,住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患胃中積食,距上脘左邊二寸許,一點隱痛凡歷經(jīng)數(shù)年,日夜戚戚不寧,身體瘦弱不堪,面色蒼黃,行動無力,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通關(guān)、天應(yīng),一次而告痊愈矣。 【案例二】:蔡君,三十四歲,山東蓬萊入,住臺北市永康街四十一巷,患胃中積食,在腹左部,距中脘二寸許,一點隱痛,自發(fā)生此病,至今二十余年,經(jīng)年累月,無時不疼,亦不大疼,亦不小疼,日夜戚戚然疼無寧時,面黃肌瘦,弱不禁風,民國五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求予診治,即依上法施針,先后醫(yī)療兩次痊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3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脾胃衰弱
【歌訣】 脾胃衰弱不思食,面黃饑瘦什可畏,上中二脘微微瀉,內(nèi)庭商丘效可測。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內(nèi)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 商丘:在足內(nèi)踝骨下,微前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癥,有脾氣虛弱,不能消化者,有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而食不消者。東垣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旺,則能食不肥,脾胃俱衰,則不能食而瘦,坤土虛弱,不能消食。許學(xué)士云:不能食者,未可專責之脾胃經(jīng),元陽不足,不能薰蒸腐化,譬如:釜中水谷底下無火其何能熟,火為土母,庶元氣蒸騰,飲食增益,每見不能食癥,虛人得之,禍不旋踵矣,大凡不能食,而吞酸?腐,胸膈滿悶,未必盡屬積食也,多有脾虛腎熱而致此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任先生,六十六歲,江蘇入,住臺北縣南港鎮(zhèn)西新路。患胃弱不食病,噯氣不絕,食即立吐,歷經(jīng)月余,以致身體倦怠,疲憊不堪,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四日,請予診治,經(jīng)施針上穴而愈。 【案例二】:尹女士,五十七歲,廣東梅縣,住臺北市士林區(qū)忠勇街,患不食病,二年有余,腹中饑餓,見飯就飽,以致饑黃面瘦,少氣無力,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上脘、中脘、商丘、內(nèi)庭先后二次,而告痊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4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腸發(fā)炎
【歌訣】 胃腸發(fā)炎滿腹疼、吐瀉交加無所從、奇三兩穴屬經(jīng)外、建里天樞疾自平(另一版本為:胃腸發(fā)炎滿腹疼、吐瀉交加無所從、奇三兩穴屬經(jīng)外、三部九轉(zhuǎn)疾自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奇三:在涌泉后一寸五分,傍然谷寸許是經(jīng)外奇穴。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臍傍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炎,分急慢性二種,急性胃炎,多因飲食之不攝生,(即暴飲、暴食、或食硬固不消化食物)而起,其癥候為胃痛、膨脹、惡心、嘔吐及頭痛、眩暈等。慢性胃炎,多由急性癥之后,屢屢反復(fù)而起,癥候為食欲不振,食后有壓迫、膨脹之感,或覺微痛,又或香酸、嘈雜、口臭,此癥往往數(shù)年方愈,亦有終身不能痊愈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若山君,二十七歲,日本人,住臺北市安東街,患胃腸炎,滿腹疼痛,不時瀉肚,歷經(jīng)年余,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來所就診,經(jīng)施針、奇三兩穴,霍然而愈。 【案例二】:吳君,四十歲,江蘇人,住臺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胃腸炎病,歷經(jīng)二十余年,數(shù)年前,每日下瀉五六次,或數(shù)次,約數(shù)日或半月則自愈,或因飲食失調(diào),或勞動過度,隨時即發(fā),十日或半月而自止,或不因飲食勞動,約過數(shù)日或半月亦發(fā),愈而復(fù)發(fā),發(fā)而復(fù)愈,繼續(xù)纏綿二十余載,最近三四年當中更甚,并無停止時間,每日下瀉十余次,至二十次不等,痛苦之狀,可想而知,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求予診治,經(jīng)取上穴,施針九次而愈。 【案例三】:汪X生小姐,安徽人,年廿四歲,住北市敦化北路一三五巷,得慢性腸炎,每日泄痢五到七次不等,計六年多,在精神和金錢上花去無數(shù),于六十一年一月廿八日來所求診,施針上穴,計三次痊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5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胃下垂
【歌訣】 胃下垂病癥雖輕、漸致羸瘦不禁風、內(nèi)庭關(guān)元并水道、石門大巨太倉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nèi)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 關(guān)元:在臍下三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平關(guān)元。 石門:在臍下二寸。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平石門。 太倉:在臍上四寸(即中脘)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下垂癥,原因為肝結(jié)腸韌帶弛緩,及腹部弛緩,癥狀為消化漸次障礙,心窩壓重、膨滿、營養(yǎng)障礙、頭痛、眩暈、郁憂不眠等,若用胃部膨滿檢查法,則心窩上部凹陷,下部膨滿,胃下界與小彎皆下降,腹內(nèi)他臟器亦因之下垂,宜食滋養(yǎng)豐富,消化容易之食吻,節(jié)減飲料,食后不可運動。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卜君,二十四歲,山東人,住臺北縣新莊鎮(zhèn)新泰路。民國四十年,患胃下垂病,其胃已垂至臍下五指處,飲食大減,贏弱至極。骨瘦如柴,民國四十七年春,請予診治,經(jīng)施針、內(nèi)庭、關(guān)元、水道及石門、大巨、中脘、下脘,繼續(xù)診治月余而愈。其身體較前尤為強壯。 【案例二】:張君,二十五歲,福建人,住臺北縣景美鎮(zhèn)。患胃下垂病已六年,其胃垂至臍下五指處,精神疲憊,飲食大減,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四日,請予診治,經(jīng)施針上穴,輪流針冶二十次,其病霍然而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6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翻胃
【歌訣】 翻胃吐食食不入、飲食難進五噎呼、三里內(nèi)關(guān)上中脘、中魁二穴灸要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精骨外廉,兩筋間。 內(nèi)關(guān):在大陵上二寸:兩筋間取之。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中魁:在手中指中節(jié)骨尖,屈指得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有云:飲水不能進,謂之五噎翻胃之癥,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來時,或因酒色過度,房事不節(jié)、胃家受寒、嘔吐酸水,或食物即時吐出,或飲食后一日吐出,有二三日吐者。隨時吐者可療,三二日吐者,乃脾胃枯絕,水谷不能?化之故。五噎者,食噎、水噎、氣噎、思噎,勞噎,宜推詳治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陳君,四十三歲,河南人,住臺北市水源路?;挤竿率常奶祜嬍澄催M,食即吐出,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請予診治,即針三里、內(nèi)關(guān)、上脘、中魁灸,先后針灸兩次而吐止。 【案例二】:李女士,五十四歲,廣東人,住臺北縣士林鎮(zhèn)中興街,患吐食病,八年之久,近五年內(nèi)加劇,食后不過一二小時,腹內(nèi)絞痛,吐出后腹痛緩解,最近四個月內(nèi)更甚,飲食難入,食即吐出,水果之類等沾唇即吐,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十八日,經(jīng)鐘先生介紹,請予診治,即用上法,治療兩次,數(shù)年之沉?,霍然而愈矣。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7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干噦
【歌訣】 干噦有聲無物出、心內(nèi)嘈雜難安舒、內(nèi)關(guān)勞宮上中脘、并針大陵可平復(fù)。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nèi)關(guān):在大陵上二寸兩筋間。 勞宮:在掌心,屈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取之。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大陵:在手腕,橫紋之陷中兩筋間,手厥陰心包絡(luò)脈,所注為俞土。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有物無聲謂之嘔,無物有聲謂之噦,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同,其兇可知也。經(jīng)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有拒格飲食者,有滴水不入者,其因下竅不開,下竅開,上竅即入也,大病見呃噫者,是為土敗木賊為胃氣絕,多屬難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莊君,四十三歲,臺灣人,住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胸口脹悶,干噦無時,腹內(nèi)上下氣不順,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四日,請予診治,經(jīng)針內(nèi)關(guān)、上脘、中脘、勞宮、大陵,三次而愈。 【案例二】:魏君,四十四歲,山東臨胊人,住臺北縣永和鎮(zhèn)文化街,患干噦病,頭脹眩暈,有時咳血,歷時兩月余,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七日就診,施針前穴五次而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8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噎氣打呃
【歌訣】 噎氣打呃不停聲、飲食難進格逆興、中府相伴意舍刺、氣暢病消效可征。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也,者,氣噎結(jié)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噦之聲,聲從胃里出口,不似?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沖脈,出口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然噯氣者,因飽食太急,此時作?,轉(zhuǎn)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時作噫,食臭氣也,故曰情自異也。但均屬氣逆為病,故曰治能同也。呃逆之病,胃氣處竭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羅君,三十七歲,云南人,住臺北市南區(qū),突患打呃不停,六七日飲食少進,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五日,請予診治,當即施針、中府、意舍,第一次而病去十分之八九,次日復(fù)針,其病若失矣。 【案例二】:高君,五十七歲,山東費縣人,住臺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東村里,患噎氣打呃病,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請予診治,即取前穴,針療兩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三】:李君,五十四歲,安徽人,住臺北縣北投鎮(zhèn)光明路,患噫氣打呃病,住某醫(yī)院,檢查七天后,該院曰:此病無藥可救。隨即離院,經(jīng)石君介紹,于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十日,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前穴,旋即而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78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噎氣打呃
【歌訣】 噎氣打呃不停聲、飲食難進格逆興、中府相伴意舍刺、氣暢病消效可征。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也,者,氣噎結(jié)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噦之聲,聲從胃里出口,不似?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沖脈,出口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然噯氣者,因飽食太急,此時作?,轉(zhuǎn)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時作噫,食臭氣也,故曰情自異也。但均屬氣逆為病,故曰治能同也。呃逆之病,胃氣處竭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羅君,三十七歲,云南人,住臺北市南區(qū),突患打呃不停,六七日飲食少進,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五日,請予診治,當即施針、中府、意舍,第一次而病去十分之八九,次日復(fù)針,其病若失矣。 【案例二】:高君,五十七歲,山東費縣人,住臺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東村里,患噎氣打呃病,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請予診治,即取前穴,針療兩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三】:李君,五十四歲,安徽人,住臺北縣北投鎮(zhèn)光明路,患噫氣打呃病,住某醫(yī)院,檢查七天后,該院曰:此病無藥可救。隨即離院,經(jīng)石君介紹,于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十日,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前穴,旋即而愈。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8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實脹
【歌訣】 賣脹潮熱形氣壯,食多傷胃便不通,建里氣海脾胃俞,內(nèi)庭中脘三里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內(nèi)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之陷中。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者此買脹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鄭君,四十五歲,四川人,住臺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滿腹脹悶,按之很硬,呼吸短促,少氣無力凡兩年余,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七月,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建里、氣海、脾俞、胃俞、內(nèi)庭、中脘、三里,輪流診治,漸告痊愈。 【案例二】:王女士,三十八歲,湖南人。住臺北市東園街,患胸腹脹滿,脹大如鼓,按之板硬,大便秘閉,呼吸短促,行動無力,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日,請予治療,經(jīng)取上穴、先后施針三次,年余之沉?竟霍然而愈矣。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go back to top------------------------------------------- ------------------ 【案例編號】 08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癥】實脹
【歌訣】 賣脹潮熱形氣壯,食多傷胃便不通,建里氣海脾胃俞,內(nèi)庭中脘三里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內(nèi)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之陷中。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鑒,注: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者此買脹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jīng)驗】
孫培榮臨床經(jīng)驗
【孫師治療經(jīng)驗】 【案例一】:鄭君,四十五歲,四川人,住臺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滿腹脹悶,按之很硬,呼吸短促,少氣無力凡兩年余,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七月,求予診治,經(jīng)施針、建里、氣海、脾俞、胃俞、內(nèi)庭、中脘、三里,輪流診治,漸告痊愈。 【案例二】:王女士,三十八歲,湖南人。住臺北市東園街,患胸腹脹滿,脹大如鼓,按之板硬,大便秘閉,呼吸短促,行動無力,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日,請予治療,經(jīng)取上穴、先后施針三次,年余之沉?竟霍然而愈矣。
治療醫(yī)師 孫培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