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沒有脾氣,而是修身養(yǎng)性,給人體面,于己周全。“發(fā)脾氣”,雖是一件常見不過的小事,但卻最能看清一個人!梁實秋先生說:“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span>脾氣,就像是一頭猛獸,任由他放縱撒野,只會傷人傷己。一個人的教養(yǎng),就是無論面對什么人什么事,都能將脾氣穩(wěn)住。教養(yǎng)越好的人,脾氣也就越穩(wěn),他們會:對家人處處體貼包容,小事不爭,大事不責,難事不避;對朋友時時溫和謙讓,能諒人過,可容人難,更記人恩;對孩子往往心平氣和,沉得住氣,彎得下腰,聽得進話;對外面遇到的陌生人,心懷善意,有禮有節(jié),進退得宜。《格言聯(lián)璧》有言:“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在這世上,很多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脾氣難免易怒外泄。懂得修身律己,為他人著想,體諒對方的不易,體會對方的無奈。心里裝著別人,讓人如沐春風,脾氣穩(wěn)定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教養(yǎng)。中國有句古話:“平時不知意,由怒窺人心?!?/span>而看清一個人,也不在風平浪靜時,而是要經(jīng)住脾氣的考驗。人品差的人,易怒易躁,不給他人留體面,不給自己留安寧。不管是自己的過失,還是他人的不足,都要惡語相向,冷臉相對。而人品好的人,從不拿別人的過錯折磨自己,更不拿自己的過錯怨懟別人。妥善收斂自己的脾氣,不做沖動的事,不行后悔之舉,不傷他人之心。《菜根譚》中說:“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span>品行的至高境界,不過是回歸天然本性,守住內(nèi)心清靜。遇事不急,逢人不惱,脾氣只收不發(fā),是行走于世間最好的通行證。“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span>越是有本事、格局大的人,脾氣越小,也不會發(fā)脾氣。這樣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任外界風吹雨打,任世事跌宕起伏,始終脾氣溫和,不動聲色。他們成熟理智,知道除了傷人傷身,發(fā)脾氣是最無用的事。他們目標清晰,從來不會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他們見多識廣,讀過書,行過路,遇過人,看過世界參差。深知人人都有難處,自然能夠心平氣和,容人、容事、容萬物。當格局夠大,眼界夠?qū)?,心中有了一片汪洋,再多的小風小浪,也不會掀起波瀾。《醒世恒言》中講:“眼孔淺時無大量,心田偏處有奸謀。”在他們心里,總感覺多的是看不順眼的人和事,喜歡亂發(fā)脾氣。因為芝麻小事,氣急敗壞,要爭一時輸贏,無理賴三分,得理不饒人。因為爛人爛事,糾纏不休,要辯當下是非,既浪費時間,也消耗精力。因為言語不和,立馬破防,要圖一時之快,結(jié)難解恩怨,輸全部心情。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偏偏還要放縱善變的情緒。在相處時,還會將自己的垃圾情緒和暴躁脾氣,傳染給他人,讓人心生不愉。王陽明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span>做人做事,亂發(fā)脾氣,心胸狹隘,是招災惹禍的根源。如果生活中遇到這種人,一定要避而遠之,趁早斷絕來往。人情世故,百態(tài)人心,其實就藏在“脾氣”二字中。留一雙慧眼,守一份清明,看清教養(yǎng)品行,看懂格局胸襟。余生,和脾氣壞的人揮手道別,和脾氣好的人相互滋養(yǎng)。律己修身,遇見更優(yōu)秀的自己;識人辯人,擁有更干凈的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