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陸地面積排名前四的國家中,美國是一個瀕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國家”。加拿大和俄羅斯的領土由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相連。中國陸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但其陸地位于太平洋西岸,向海方向十分偏僻。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很多強大的統(tǒng)一王朝,但由于領土限制和經(jīng)濟模式,從秦漢到唐宋,中國封建王朝的控制區(qū)域都集中在太平洋一側。 ▲盛唐也是如此 另外,古代云貴高原曾有一個獨立政權,從封建王朝的西南邊陲中原到印度洋的距離肯定有1000多公里。 元朝建立后,在蒙古騎兵強大的戰(zhàn)斗力以及商品經(jīng)濟和對外貿(mào)易的不斷發(fā)展的帶動下,元帝國開始向外擴張。它開創(chuàng)了云貴高原和緬甸周邊的地理布局,并首次將實際控制區(qū)域推向遠離印度洋沿岸的地區(qū)。面積200平方公里。 ▲緬甸走向印度洋 1286年,元朝政府在緬甸設立緬中行省,首次將統(tǒng)治范圍延伸至緬甸。但僅僅四年后,緬中省就被廢除了。 緬中省真的給了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嗎?廢除緬中省后,中國封建王朝真的放棄了對緬甸的統(tǒng)治嗎? ▲14世紀初,這片土地被蒙古人統(tǒng)治 1.緬甸之路 經(jīng)云貴高原進入緬甸,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在印度洋沿岸擴大影響力的最佳路線。 先秦時期,云貴高原存在多個地方政權,阻礙了中原王朝與緬甸的直接聯(lián)系。秦朝建立后,夜郎、滇等政權投降,中國在云貴高原的版圖擴張,為中緬交往奠定了基礎。 ▲秦朝地圖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指出,公元前2世紀,中國和緬甸就發(fā)展了陸地貿(mào)易關系。隨著從四川出發(fā)最終進入緬甸的“蜀體毒路”的不斷完善,中緬之間的政治、經(jīng)貿(mào)往來日益密切。 公元69年,東漢軍隊征服帥牢政權,將滇西、緬北納入其勢力范圍。同年,東漢在今云南保山置永昌縣。當時緬甸境內存在許多小分裂政權。東漢王朝以永昌縣為窗口,接受緬甸多個政權的貢賦,建立了中緬最早的宗藩關系。 ▲東漢統(tǒng)治緬北 公元220年,緬甸驃人建立驃國政權,中國分裂為三個王國。隨后的南北朝混亂時期甚至受到中緬交往的影響,驃國不斷壯大并控制了今天的緬甸大部分地區(qū)。公元7世紀唐朝建立后,中緬恢復宗藩關系。 驃仰慕唐朝的繁榮,多次遣使進貢。但對于唐朝來說,中緬之間的宗藩關系面臨著很大的威脅,那就是控制云南的南詔。 ▲驃國 對于古代封建王朝來說,云南距離中原非常遙遠。當?shù)氐母咴蜕絽^(qū)也限制了交通的發(fā)展,使得中原王朝難以控制整個云南。少數(shù)民族數(shù)量眾多也使得云南的漢化進程舉步維艱,極易形成反對中央的分裂勢力。 公元738年,已經(jīng)臣服于唐朝的烏蠻在滇北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最強大的南詔統(tǒng)一了鄰近的五個部落(又稱“六趙”)。唐朝不久,安史之亂爆發(fā),南詔趁勢做大。唐朝與南詔為爭奪云貴高原乃至老撾、越南北部的控制權而爆發(fā)戰(zhàn)爭。 ▲南詔 十世紀初,南詔、唐朝相繼消失,中原進入五朝時代。白族建立的大理王國取代了南詔,成為云貴高原的新統(tǒng)治者。 此時,緬甸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8世紀初從青藏高原進入緬甸的白浪羌(古代羌族的一支),于10世紀征服了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驃人和孟人,土著民族構成了緬甸的主體民族。今天的緬甸團體——緬族。 ▲緬族是緬甸的主要部落 公元1044年,緬甸建立蒲甘王朝。中國處于北宋時期,宋朝無法在云貴高原取得突破,對緬甸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13世紀初期,蒙古族崛起,推翻了西夏、金、西遼相繼政權,征服了華北、新疆和青藏高原,為南進華南和云貴高原做好了準備。 ▲至蒙古 1244年起,蒙古試探性進攻大理。1251年,大理皇帝段祥行去世,大理政權更迭給了蒙古人機會。 1252年,忽必烈奉大汗蒙哥之命,率十萬大軍攻打大理。大理丞相高泰祥處決了勸降的蒙古使者,并在樹上自縊身亡,以示誓死抗戰(zhàn)。大理軍與蒙古軍隔金沙江對峙。 1253年,蒙古大軍帶著皮包、木筏渡過金沙江,南下,渡過都城大理。次年,蒙古將領烏梁哈提俘獲大理皇帝段行之。 ▲忽必烈滅大理 大理王朝的滅亡,結束了云南五百年獨立政權的歷史。蒙古勢力向西南擴散,不僅從西南包圍了南宋,也為以后進軍緬甸奠定了基礎。 平定大理初期,為了穩(wěn)定當?shù)鼐謩荩霰亓已匾u了大理王國的行政架構,任命大理末代皇帝段行之為大理都督,其子孫也將不是。取代他。 1260年,忽必烈贏得汗戰(zhàn),成為蒙古帝國第五位大汗。多年執(zhí)掌漢族事務的忽必烈決定學習漢人的行政經(jīng)驗,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事務劃歸中書省管轄。作為一個行政機構,行中樞省在地方設立,稱為省。省建制的設立豐富了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 ▲元朝的行政體制 1271年元朝建立,忽必烈連續(xù)兩次派使者到緬甸求降。緬甸不顧元朝的要求,出兵入侵滇西,掠奪當?shù)赝了尽.敃r元朝急于與南宋合并,無意與緬甸打交道。 元朝建立后,中國設立了十多個行省,其中包括1275年大理置云南行省。 忽必烈建云南行省后,考慮到云南五百多年獨立建國的歷史,以及當?shù)仡I土和民族狀況的復雜性,忽必烈立第五子胡格赤為云南王,強制實行云南王制度。規(guī)則。云南諸侯王出城省這種雙重保險制度在內陸省份中是罕見的。 ▲云南省 元朝不斷完善行政區(qū)劃結構,加強對云貴地區(qū)的實質控制。滇西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出于恐懼或欽佩,紛紛向云南省政府投降。 元朝的行為讓統(tǒng)治緬甸的蒲甘王朝感到不安。在蒙古崛起之前,緬甸和大理就長期爭奪緬北和滇西的影響力。 ▲緬甸(蒲甘王朝)與大理一樣大 蒙古攻占大理后,緬甸的鄰國與蒙古帝國一樣的實力從大理遷來,緬甸的蒲甘王朝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元朝鞏固了對滇西的實際控制,打亂了蒲甘王朝北擴的地理布局。緬甸開始頻繁進攻云南邊境,元緬戰(zhàn)爭爆發(fā)。 ▲蒙古吞并大理打破地緣平衡 2.遠征緬甸 1276年,元軍入侵南宋都城臨安,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tǒng)治崩潰。忽必烈準備騰出手來,給屢次擾亂云南邊境的緬甸蒲甘王朝添彩。 1276年,忽必烈下令在云南省設立緬甸征服行?。ㄓ址Q:云南征服-緬甸分行?。?。緬甸征服省沒有任何直接控制的土地。它僅用作征服緬甸的軍事準備機構,并由云南國王和云南省總督全面管理。 ▲這個省份主要負責地方行政,但進入緬甸的省份是軍事機構 元朝還沒來得及行動,緬甸人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了。1277年4月,緬軍4萬余人入侵滇西。元軍擊退緬軍的戰(zhàn)果越來越少。當年十月,緬軍敗退,元軍因天氣炎熱,且主力正在江南滅宋,元軍投降。 1279年,元軍在廣東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統(tǒng)一中國的元朝始祖忽必烈有著更大的野心,想要擴大元帝國的版圖。 ▲滅宋之戰(zhàn)1280年,元朝在高麗地區(qū)設立東征行省,為屬國,負責遠征日本。鄭東行省總督同時被高麗王逮捕,衙署自設,屬于特殊行省機構。然而,元朝征服日本的艦隊遭遇了臺風,部分登陸日本的元軍被日軍擊敗。 “征東”受挫,忽必烈決定調整策略。對于元朝來說,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打消了蒙古騎兵進入印度的念頭。周圍大部分未征服的領土位于當今的東南亞。 ▲征服東行省 宋代以后,隨著海上貿(mào)易的不斷擴大,商船帶來的巨額利潤成為元朝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從泉州、廣州等港口出發(fā)的商船必須經(jīng)過東南亞才能進入西亞等地。 向東南亞的擴張符合元朝的地理利益。緬甸作為元朝的鄰國,境內盛產(chǎn)玉石、木材等物產(chǎn)。征服緬甸,不僅可以減輕云南邊境的壓力,強化地區(qū)霸權,還能獲得經(jīng)濟利益,可謂一箭三雕。 ▲中南半島地形圖 1282年,忽必烈任命宗王項吾達爾、右成泰布、參知正事野罕分別征討緬甸,均受滇東王也賢(忽必烈之孫)統(tǒng)治。 1283年冬,元軍攻占緬北重城江頭城,殺死緬軍一萬余人。緬甸國王那拉提·哈伯德聞訊大為震驚,但拒絕投降。緬甸國王下令百姓拆除了許多佛塔,并在首都蒲甘用磚石修建防御設施,意圖與元軍作戰(zhàn)。 ▲蒲甘古城 元軍見緬甸無意投降,繼續(xù)南下,于1284年初攻占了緬甸太公城。太公城位于伊洛瓦底江中部,距蒲甘僅數(shù)百公里,然后是緬甸的首都。 從太公城向南,地勢平坦,元軍還可以利用船只順伊洛瓦底江而下,短時間內到達蒲甘城。聽說太公城陷落,緬甸國王那拉提哈伯德立即逃往達拉(今緬甸達拉)。 ▲元軍進軍緬甸(圖片@無骨者伊瓦爾) 國家沒了,國王逃亡,緬甸陷入混亂。特別是緬南白谷(今緬甸勃固)總督艾哈邁曼獨立,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若開也擺脫了蒲甘王朝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了緬甸西海岸。 由于害怕戰(zhàn)爭,緬甸國王那拉提胡拔爾被授予“德宇皮敏”的稱號,意思是“在對抗蒙古軍隊的戰(zhàn)爭中逃離的國王”。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下令,將原為軍事準備機構的征緬行省在緬甸改組為緬中行省,負責管理緬甸。。 ▲緬中省在線 元朝派遣平章正事、達魯華池等官員到緬甸中省,仿佛這里被視為元朝領土的一部分,這與元朝在朝鮮半島設立的正東行省不同。緬中建省當年,逃亡的緬甸國王派使者前往元軍,同意交錢求和。元軍讓他們返回首都蒲甘,但緬甸國王卻在半路上被迪杜的兒子毒死。忽必烈對這種變化感到擔憂。部隊撤退了。 ▲元軍不太適合緬甸濕熱的氣候 戰(zhàn)后,元朝的緬甸中省成為負責治理所有蒲甘王朝領土的人,并擁立緬甸老國王的兒子?蘇為傀儡。元朝仿照東征東省的模式,撤回了緬中省派出的官員,由蒲甘王朝負責緬中省的運作。 元緬戰(zhàn)爭后,統(tǒng)一的蒲甘王朝滅亡。緬甸沿海地區(qū)自西向東依次為若開邦(今緬甸若開邦)、白谷(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巴杜馬(今緬甸孟邦、克倫邦)、緬甸中央?。ㄆ迅释醭└靼罟茌爟H限緬甸中心。 但元朝控制著緬甸中部,其勢力范圍西南邊緣靠近若開山脈,距離印度洋沿岸不到100公里。 ▲蒲甘淪為元朝傀儡(圖片@無骨者伊瓦爾) 3.帝國的回聲——印度洋布局 緬甸中部省份最初是為征服緬甸做準備的。元緬戰(zhàn)爭后,蒲甘王朝投降元朝。緬甸各政權持續(xù)沖突。元朝拒絕繼續(xù)在這里投入勞動力和物力。1290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解散緬中行省。 緬中省作為地方行政機構僅存在了4年時間。然而,這些省份解散后,元朝在緬甸繼續(xù)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而蒲甘王朝仍然是元朝的傀儡。 ▲異地修復元代宮殿正殿——大明殿 根據(jù)元、緬的宗藩關系,緬甸必須遵循蒙古傳統(tǒng),滿足成吉思汗以來調整的“六事”要求,即“為一切內部附屬國家,受質、駐軍、交通”。食糧,設郵局,戶籍,設官?!薄?/p> 自1286年蒲甘王朝要求投降后,緬甸就開始派遣王子和兒子到大都(今北京)適時會見元朝皇帝。1297年,緬甸國王進京拜謁當時在位的元成宗鐵摩兒。 ▲元成宗 《元史》中雖然沒有關于緬甸王子來北京做人質的記載,但有“留在云南”的記載。考慮到云南省直接負責控制緬甸,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 作為藩屬國,緬甸也得及時向元朝進貢馴象、珠寶、文物、食物,遵守元朝的規(guī)矩。 ▲元朝將派出的緬甸軍隊 《元史·怯烈傳》列出了“驃國總兵三千”,這表明元朝為了防止緬甸失控,在緬甸保留了部分軍隊。元朝在云南與緬甸首都蒲甘之間設立了15個驛站,加強了緬甸與云南的關系。元初使用的中通紙幣在緬甸也有存在。緬甸也有很多機構可以兌換中通紙幣和緬甸當?shù)刎泿拧?/p> ▲元代車站制度 中國的封建皇帝并沒有海權意識,但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和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很多從華南出發(fā)前往西亞、南亞的商船都會選擇??吭诰挼楹0?。 元朝航海家王大源曾長途跋涉到訪緬南,并在其著作《島夷志略》中留下了許多筆記。 ▲王大源兩次下西洋 緬甸中部省和后來元朝統(tǒng)治的蒲甘王朝無法直接控制緬甸沿海地區(qū)。然而,元朝通過地區(qū)影響,急于將海路拓展至緬甸以南。以針路(今緬甸梅老)、巴杜馬(今緬甸馬達班)、塔廟(今緬甸土瓦)三個港口為代表。 馬達班出產(chǎn)象牙,圖瓦出產(chǎn)草藥,邁埃拉出產(chǎn)布料。馬達班和土瓦是繼日本(爪哇)之后的第二大胡椒生產(chǎn)國。三地出口多種高價值商品。緬甸南部的進口總量也非常大,對元朝對外貿(mào)易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三個港口均位于緬甸南部 14世紀上半葉,蒲甘王朝戰(zhàn)死,元朝通過扶持緬甸其他勢力維持在緬甸中北部的影響力。 元朝在緬甸北部和中部設立宣威司、軍民署等機構。 ▲除去緬甸中部省份,元朝仍控制緬甸中北部地區(qū) 例如,1339年,元朝設立旁嘎宣威司,加強對緬甸中部的控制。 14世紀中葉,持續(xù)的自然災害和元朝貴族的剝削最終導致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堅守陣地,建立了明朝。 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元舜帝逃往漠北,元朝滅亡。蒙古主力雖然撤退到塞外,但仍然控制著遼東、西藏、云南等地。 ▲明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 1382年,明軍進入云南,元、緬宗藩關系由明朝繼承。 14世紀末,陸川政權統(tǒng)治緬北和云南西部,緬甸中部有撣族建立的阿瓦王朝,南部有勃固王朝等割據(jù)政權。 日益強大的明朝已經(jīng)成為許多緬甸分裂政權眼中的“支持者”。1389年,陸川遣使進貢,將其帶入明朝勢力范圍。1394年,阿瓦自稱是明朝的附庸,明朝在其境內設立了緬中宣傳部。 ▲明朝在東南亞設立一批宣傳部門永樂初期,緬甸和中南半島許多國家選擇加入明朝。明朝趁勢在緬甸等地設立了許多宣傳部門。達古拉宣傳部設立在該地區(qū),名義上獲得了通往印度洋的通道。 鄭和下西洋時曾途經(jīng)緬甸,《鄭和航海圖》列出了達納西里、北暹、達外、巴杜馬等16個緬甸港口。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海外探險的絕唱 受元末戰(zhàn)爭等因素影響,明初國家白銀存量僅1億多兩,無法支撐商品經(jīng)濟和紙幣制度。 15世紀中葉以后,明朝由于實力減弱,影響力開始衰落。加之明朝強調農(nóng)業(yè)、禁止貿(mào)易、禁海等政策,緬甸的重要性明顯下降,很多宣傳部門名存實亡。 ▲緬甸統(tǒng)一 與此同時,緬族建立的東吁王朝由于地處緬甸南部,躲過了多次戰(zhàn)亂,并在16世紀后變得強大。 明朝的退出在緬甸造成了一定的權力真空。東吁王朝趁機填補空白,于1555年統(tǒng)一緬甸。明朝徹底退出緬甸。 明清以后,南明永歷皇帝被清軍擊敗后退至緬甸,被東吁王朝俘虜并移交給清朝。緬甸人的行為并不意味著向清朝投降。相反,清朝時期,中緬兩國在緬北和滇西的地緣政治競爭加劇。 ▲18世紀中葉的遠東 18世紀中葉,緬甸東吁王朝滅亡。經(jīng)過短暫的內戰(zhàn),緬甸人建立了更為強大的貢邦王朝。中緬兩國在緬北的地緣政治競爭最終導致了1762年至1769年的清緬戰(zhàn)爭。 清朝在付出慘重傷亡后擊敗了緬甸,融入了朝貢體系,但未能對緬甸產(chǎn)生任何真正的影響。 19世紀末,英國通過三場英緬戰(zhàn)爭將緬甸全面納入其殖民體系。緬甸北部也包含在緬甸境內,中緬邊境已經(jīng)完全竣工,中國正在逐步遠離印度洋。 ▲20世紀初,緬甸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19世紀末,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崛起成為東亞霸主。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憑借陸軍和海軍的優(yōu)勢,迅速控制了中國東海岸的主要港口。 當時國民政府抗日急需外援,又面臨海路被切斷、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連接云南與法屬印度支那、英屬緬甸的局面。是向中國輸血的大動脈。 ▲滇越列車 1940年,納粹德國擊敗法國,日本趁機訛詐法國,獲得在越南北部駐軍的權利。滇越鐵路被切斷,滇緬公路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滇緬公路歷時一年多,于1938年底竣工,雇用了數(shù)十萬農(nóng)民工。高速公路西起昆明,西行1453公里。抵達緬甸臘戍,連接緬甸原有中國聯(lián)通網(wǎng)絡,直達位于印度洋沿岸的緬甸第一大港仰光。 ▲緬公路建設 日本派出轟炸機轟炸緬甸公路,造成沿線數(shù)萬名中國軍人和平民傷亡。面對日本空軍的威脅,滇緬公路的貨運總量從1939年的2.7萬噸增加到1941年的13.2萬噸。來自印度洋的作戰(zhàn)物資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提供了有力支撐。 ▲滇緬公路連接中國聯(lián)通和印度洋 歷史很多。元朝設立緬甸中央行省,是中國封建王朝在西南地區(qū)的開創(chuàng)性舉措。元緬戰(zhàn)爭也讓元朝取得了地理上的突破。 緬中省解體后,元朝仍與緬甸保持著密切的宗藩關系。雖然不能直接控制緬甸海岸,但維持合理影響力還是值得努力的。 ▲元朝雖然短暫,但仍然留下了很多遺產(chǎn) 隨著海權思想的發(fā)展,印度洋對中國的重要性愈發(fā)重要。特別是,中國的能源進口大部分來自印度洋地區(qū)。 為保障能源、貿(mào)易等利益,中國加強與巴基斯坦、緬甸等印度洋國家的合作,建設中巴經(jīng)濟走廊、開發(fā)皎漂港,提升中國在印度洋沿岸的影響力。 從郁郁蔥蔥的波斯灣到繁華的馬六甲,今天的印度洋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在這方面,仍然需要中國人的作用。 ▲中巴經(jīng)濟走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