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語言文字具有數(shù)千年積淀,對于很多事物都有一些特定的專有名詞。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有專門的一套說法。比如說同樣是死亡,每個人死亡以后的稱呼就很不相同。 皇帝之死稱“崩”或“駕崩”。“崩”的本義是山巒倒塌?!稘h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钡弁?、太后之死,對于整個江山社稷來說,就好像大廈傾覆、山巒倒塌了一樣,那肯定是塌天大事。 《唐書》說,二品以上官員去世稱薨(hōng),這種說法可以上溯到周代,后來也泛指大官死亡。五品以上官員去世稱卒。也有一種說法是,凡是大夫之死都稱為“卒”,士人去世稱不祿,普通百姓之死就只能叫“死”,未成年人之死為“殤”或“夭折”。 另外,由于職業(yè)不同,所處社會地位不同,死之稱謂也有不同,比如,和尚之死稱“坐化”或“圓寂”,道士之死稱“羽化”、“登仙”,英雄之死稱“犧牲”,為民族戰(zhàn)死叫“殉國”,崗位上因公死亡叫“殉職”…… 一般人或對于國家民族沒有重大貢獻的人之死,盡管統(tǒng)稱為死,不過,我們的古人還是巧妙地把普通人在訃告中用不同的死亡稱謂,用來表示人們對這些死者的年齡、社會地位等,做出了一些細微的界定,這就是終年、享年、得年、壽年、時年、卒年等不同說法。 從上述這些說法,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古代,人去世后用的字跟自己的身份有直接關系。同樣,不同年齡去世后,用的字詞也是有巨大區(qū)別的。 終年,就是壽終正寢的簡單說法。終年即整年,也含有敬意。還有得年、時年、卒年等不同說法。大概意思差不多。同樣都是指普通人的死亡。 得年,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意思是享有高年;死者活到比較大的歲數(shù)了。有敬稱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不滿三十歲去世,叫得年。意思是他的人生只得到了三十年。因為古人以二十歲為成年,二十歲以前去世稱“夭折”,那么按照這種說法,得年,應該是二十歲到三十歲去世為得年。 壽年,是指長壽的年齡。關于這個長壽的說法,可能每個時代對于長壽的定義不同,壽年的說法自然也不盡相同。按照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一個人至少應該活到六十歲以上去世,大概才可以被稱為壽年?,F(xiàn)在,人們的平均壽命顯著提高,我個人理解,現(xiàn)在至少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去世,大概才可以稱得上壽年。 時年,應該屬于中性詞,就是說活到現(xiàn)在這個時候,截止到現(xiàn)在,他的壽命、年齡。 卒年,意思是死亡這一年的年齡。 享年,一般是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去世,有崇敬之意。也有人說,兒女雙全,才能稱為享年。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嘛:“嗚呼哀哉,伏維尚饗?!奔偃鐩]有后人,這些祭品從何而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享年,就是在三十歲到六十歲之間去世,也算是充分享受了人生,被稱為享年。 歿(mò)年,即死于非命,非正常死亡。比如說,因車禍、地震、泥石流、塌方或被人謀殺而死等,都稱為歿年。意思是說,假如不是遇到上述這些非正常情況,他本來不會死。多少有點憐惜的含義。 |
|
來自: 統(tǒng)易堂李仁貴藏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