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無相,愚者逞強,二者表里恰恰天壤之別。知者知自己不知,為智。愚者不知自己不知,為愚。 越多知道,越多不知道,從此生了無相的心,愿意敞開心扉的聆聽不同的意見,接受反對和批評的聲音。一概當做知識來吸收。 越少知道,越少不知道,以為已知已經(jīng)差不多夠用了,不愿意聽不同的聲音,不接受反對的聲音。一概當做是錯誤的予以拒絕。 任何時候看到“逞強”的人或行為,在這一點或那一點上,一定本質(zhì)是無知的。無知是每個人的基本屬性。 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愚鈍呢?我認為,是的。無非反應在所需應對問題的難度上。當難度系數(shù)足夠高時,無知必然暴露出來。 面對無知,承認者為智為勇,不承認者為愚為蠢,這個可以說是一個標準。什么樣的人容易謙虛?一個是素質(zhì)達到了這個境界的人,另一個是認知達到了一個層次的人。 智與愚真的容易這么分清楚么?顯然不是。 我們?yōu)榱诉M步,所做的本質(zhì)就是把無知更多的改為已知,然后踐行,再然后面對更多的未知。如此,其實,一直都是走在解決未知的旅途中。 愚是進步的基點和基礎啊,所以說大智若愚,若不認為自己愚則可能很難再進步了,不論多么大的學問的人我覺得都是這個道理。 知是進步的結果和取得進步的阻礙啊,所以智不是什么很厲害的事,又所以佛家講慧,我覺得就是無相的智。 知愚而不逞強,知智而知不足,反反復復迭代且窮盡一生罷了,典型的相對論而非絕對論。 愚是必然,智是修行,慧是悟道,達到了無相便是泯然于眾人而和光同塵。 一直以來總在覺得自己行與不行之間糾纏,無論如何,行勝于言,敏而行不怕出丑出錯也是個法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