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節(jié)覺得自己挺聰明,但結果并不好,為什么? 【原文】2.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strong> 【慢說】前面老慢講了,“道”,就是根據(jù)自己和當前的客觀環(huán)境需求,決定自己該走哪條路,才能實現(xiàn)客觀上的動態(tài)匹配。 字形演變:行 “行”字是個“十字路口”,在古文字中,通常表示“與當前客觀需求最匹配的決策,最佳選擇”。 所以,“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的大意是:從結果上看,為什么人們的決策往往是錯的、與客觀需求不匹配的呢?孔子說他算是搞清楚原因了。 那么,孔子的結論是什么呢?就是下面這句話: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字形演變:知 “知”字,左“矢”右“口”。“矢”字的造字本義是:直奔兩者特匹配的那個目標而去;“口”字的造字本義是“講天理,合理的”;故,“知”的造字本義是:如果發(fā)現(xiàn)兩者將會特匹配,產(chǎn)生的結果會最好,則直奔目標而去。無疑,這是最理想化的思路,也是最聰明的選擇,所以“知”也有“智”的意思。引申為,徹底搞清楚。 字形演變:過 “過”字,左“辶,行為決策,所作所為”右“總是從匹配點的旁邊經(jīng)過、路過”。故,“過”字的造字本義是:雖然很努力的做事,但總是沒在點上。即,總是錯失動態(tài)的匹配點。 因此,按照古文字的本義,“知者過之”的大意是:聰明人,知者,總是強調(diào)怎么做最好,而不是尋找做事過程中的動態(tài)匹配點,所以,人生并不順。 換句話說,聰明人(知者)最大的毛病就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太理想化。真正的“中庸者”,雖然心中也有同樣的理想和目標,但人家會根據(jù)眼前自己是啥情況、啥環(huán)境,然后一步步的做動態(tài)匹配的事情,當前恰到好處的事情,這樣最終才能實現(xiàn)理想。 比如中東之亂,就是各方面都認為自己這么做最好,而不是看看客觀上自己是啥情況,當前是啥環(huán)境,怎么做才能在當前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恰到好處的結果。 再比如很多人整天抱怨社會這不好那不好,沒錯,這個社會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你要清楚客觀上自己是什么底子,周圍是什么環(huán)境,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你要清楚,我們走的路,在當前客觀環(huán)境下,是不是最恰到好處的選擇,客觀上我們是不是一步步比原來好一些了,我們是不是正在往更好的路上在走。 大家要記住,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認為動態(tài)匹配最好,恰到好處最好,而不是怎么做才能一步到位,達到最好、最理想的狀態(tài)。那些認為只有這么做才能達到最好的人,就是孔子說的聰明人、知者,更別提那些自以為聰明的傻瓜了。 所以,為什么看著挺聰明的人也很容易犯錯呢?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按照他們的思路走才能最好,而不是按照客觀上的動態(tài)匹配原則進行決策。簡單說,關于什么是“最好”?聰明人(知者)認為自己的想法最好,而“中道”認為客觀上的動態(tài)匹配最好,這才是兩者的本質(zhì)區(qū)別。 我們再看“愚者不及”。 字形演變:愚 “愚”字,上“禺”下“心”。“禺”字的造字本義是:在自己內(nèi)部橫豎折騰;“心”字的造字本義是“自我內(nèi)心”;故,“愚”字的造字本義是:鬧心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該怎么好的人。 字形演變:及 “及”字,上“人”下“又”。“人”一般表示“個體的,具體的一個人、一件事”;“又”一般表示“努力去做,掌握在手中”;故,“及”字的造字本義是:掌握了事物的關鍵點,即,抓到點子上了。因此,“及”有“特別到位、及時”等含義。 因此,“愚者不及”的大意是:自己心里都很亂套的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好的人,怎么做最好的人,當然更不可能找到那個與當前客觀需求動態(tài)匹配的點,所以,一生也不可能順順利利。所以,這里的“愚者”不是智商、情商有問題的人,而是“搞不清當前客觀環(huán)境下怎么做最好的人”。 很多人說老實本分的人好,樸實的人好,沒那么多想法的人好,其實,客觀上看,這些人的人生并不順,甚至還會比較倒霉,為什么呢?就是孔子說的這個理,再好的好人,如果你為人處世總抓不到點子上,做不到客觀上的匹配,必然會常常倒霉不順。 【原文】2.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慢譯】孔子說,很多人倒霉不順,為什么呢?那些特清楚什么是最好的人,往往玩命往最好里做,但最好,往往并不是當前客觀環(huán)境下的動態(tài)匹配點,客觀上不匹配,當然會倒霉不順。那些根本不清楚當前客觀環(huán)境下怎么做才好的人,更難把事情做到點子上,所以,即便是再好的大好人,也會常常倒霉不順。 總之,只要你做不到點子上,做不到與當前客觀環(huán)境需求的動態(tài)匹配(中庸),結果都不會好。 原創(chuàng)聲明:老慢作品皆為原創(chuàng),依據(jù)請參考老慢的著作《天道易經(jīng)》以及《老子的天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