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傳記《只手曾擎半壁天——李定國傳》系列連載NO.87 在班師回滇的路上,吳三桂和愛星阿聯(lián)名寫了一份報捷奏疏,把出兵入緬、擒獲永歷皇帝的過程詳細向清廷做了匯報。 1662年(清康熙元年)三月十二日,清廷把擒獲永歷皇帝一事昭告天下,同時派人告祭太廟里的各位列祖列宗。 清廷統(tǒng)治者之所以對擒獲永歷皇帝一事如此大張旗鼓地宣傳,其實是有著深層次考慮的。清軍兵分三路攻取滇黔以后,永歷君臣慌不擇路地逃往緬甸,李定國和白文選手中的兵力加起來也勉強只有一萬多人,如此巨大的實力差距使永歷政權(quán)根本不足以對清廷構(gòu)成任何實質(zhì)性的威脅。 然而,永歷政權(quán)畢竟還是存在的,只要它繼續(xù)存在下去,從政治上講,明朝就沒有完全滅亡,清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就是不完整的。 永歷皇帝被擒獲,意味著明朝最后一個合法的政權(quán)被消滅,明清易代就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所以,這個成就的取得,在軍事上的意義并不大,但在政治上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清廷統(tǒng)治者越是大張旗鼓地對此事進行宣傳,就越能斷絕那些明朝遺老遺少和抗清勢力反清復明的念頭,從而可以迅速安定人心,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 吳三桂為清朝統(tǒng)治者立下了如此不世之功,他在清廷的威望和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不久之后,清廷的封賞就下來了,吳三桂因擒獲永歷皇帝之功,被晉封為親王。 (影視劇里的吳三桂形象) 就在清廷昭告天下的同一天,朱由榔和他的家屬被押回云南昆明。昆明城里的老百姓再次自發(fā)地聚集在道路兩旁,流淚迎接他們的皇帝。 六年前,李定國護送著永歷君臣進入昆明的時候,昆明的老百姓也是這樣迎接皇帝陛下的。只不過,上一次他們流下的是激動的眼淚,而這一次,他們的淚水里充滿了悲痛和哀傷。 吳三桂把永歷皇帝一行人暫時安置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的宅院里,派兵嚴加看守。 已經(jīng)降清的永歷朝廷戶部尚書龔彝備辦了一些酒菜,準備給永歷皇帝送去。結(jié)果說了半天好話,守衛(wèi)的清軍士兵就是不讓進。 龔彝一下子就火了:“他是我的君主,我是他的臣子,君臣之義,南北相同,我只求見他一面,為什么要阻止我?” 守衛(wèi)士兵無奈,只好向吳三桂上報。 吳三桂同意之后,龔彝進去把酒菜擺好,把朱由榔請了出來,向他恭恭敬敬地行了跪拜之禮,然后把酒雙手奉上。 此情此景,永歷皇帝悲不自勝,實在是無心喝酒。 龔彝也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再三勸皇帝陛下多少喝上一點。 朱由榔勉強喝了三杯,卻見龔彝再次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跪拜之禮,然后猛地從地上一躍而起,用盡全身的力氣撞向地上,頭破而死。 朱由榔一下子驚呆了,反應過來以后,他撲在龔彝的尸體上,放聲大哭,悲痛欲絕。 龔尚書,真忠臣也! (影視劇里的永歷皇帝朱由榔形象) 關(guān)于如何處置永歷皇帝,吳三桂和愛星阿進行了討論。愛星阿提出應該獻俘于北京,由朝廷定奪。吳三桂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從昆明到北京,路程長達幾千里,沿途并不是特別太平,萬一中途被劫,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不如上奏朝廷,就地處決。 這么一說,愛星阿認為言之有理,表示同意。 很快,清廷的批示來了:著將永歷正法。 關(guān)于行刑的具體方式,愛星阿問了一下吳三桂的意見。吳三桂想都沒想,回答得干脆利落:“斬首!” 愛星阿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永歷也曾經(jīng)是中國之君,如果斬首的話,未免太過殘忍,還是賜他自盡比較得體?!鼻灏材蠈④娮苛_也說:“一死而已,他也曾當過皇帝,應該保全他的尸首,何必要斬首呢?” 兩位重量級的人物都提出了反對意見,吳三桂不再繼續(xù)堅持,順水推舟地表示同意。 四月二十五日,行刑的日子到了。吳三桂派出自己的親信部下前往永歷皇帝的住所,把朱由榔和他的兒子朱慈炫帶到了城內(nèi)金蟬寺的篦子坡。 也許是早都猜到了這些人的目的,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朱由榔顯得出奇的平靜,既沒有求饒,也沒有反抗,甚至連一句遺言都沒有。 反倒是時年十五歲的太子朱慈炫不甘心就這么默默地死去,大聲痛罵吳三桂:“奸賊!我大明何時負過你?我父子何時負過你?你為什么要把我們趕盡殺絕?” 吳三桂的部下不敢再繼續(xù)聽下去,急忙用早就準備好的弓弦勒死了朱由榔父子。 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此結(jié)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永歷皇帝殉國處立的石碑) 隨后,吳三桂命令昆明知縣聶聯(lián)甲帶人把尸體火化。第二天,清兵在火化的地方撿了一些比較大的人骨,帶回去為證。一些膽子比較大的昆明百姓偷偷跑去撿了一些小的人骨,以出城上墳為借口,把這些小骨葬在了昆明太華山。 后來,昆明百姓自發(fā)地把篦子坡改成了逼死坡。 如果沒有努爾哈赤,沒有皇太極,沒有李自成,沒有張獻忠,朱由榔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上皇帝的。按照他的身份,他原來的人生劇本應該是承襲他父親桂王的爵位,在封地湖南衡州平靜地過完一生。 然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前幾個南明政權(quán)先后敗亡,局勢的風云變幻把他推向了歷史的前臺,他不得不被迫承擔起了復興明朝的重任。 可他除了擁有所謂的帝王之相以外,實在沒有一丁點中興君王的特質(zhì)。文化水平不高,遇事沒有主見,懦弱無能,得過且過,一遇到危險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 至于最后逃到緬甸就更是愚蠢至極:你都跑到外國去了,還談什么復興大明? 忠心耿耿的李定國只能一條道走到黑,盡心竭力地輔佐這位平庸無能的帝王,南明最后悲劇的結(jié)局也就可以預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