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印象 文/圖:西風無語 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外灘以及一江之隔的東方明珠。
每一位到上海的旅人,可以說是必到外灘,必到東方明珠,好像非這樣就如同沒有到過上海一樣。 老城隍廟亦如此。 豫園,就并非如此了。 外灘,往北,直走再右拐就可以到城隍廟,然而,我并沒有看到城隍廟,隨著人流,我卻看到了豫園。 豫園?我并不知道此園;如果說紹興的沈園,蘇州的留園,拙政園我或許是略知一二的。?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原系潘允端私園。
他是刑部尚書潘恩之子,造園的目的在《豫園記》中說得清楚:“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薄霸ァ保小鞍蔡?、“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想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 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的退隱享樂之所。 潘允端去世后,豫園數(shù)度易主,八國聯(lián)軍的英軍曾以園中湖心亭為指揮部,小刀會的城北指揮所就設(shè)在點春堂,嘉慶、道光后這里行業(yè)會所蜂起,商業(yè)漸漸發(fā)達起來。
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片,古建筑破漏敗壞得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 ?香雪堂在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炸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樂壽堂、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規(guī)模宏偉、景色佳麗。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yīng)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fā)動起義。起義失敗后,清兵在城內(nèi)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歷時五年,于1961年9月對外開放。 現(xiàn)豫園占地三十余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xiàn)出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shù)風格。
上海豫園雖不大,但是整個花園風景優(yōu)美,絕對是一座優(yōu)雅的江南園林。豫園內(nèi)有九條曲徑,布置著曲折彎彎的磚路,深錯縈廊,回環(huán)搭檐掩映,亭臺樓閣,湖塘池堰,池塘的水清澈見底,遠處綠樹江山,石橋點綴著一片典雅的江南風光。豫園內(nèi)還設(shè)有各種藝術(shù)景觀,如花池、水景、林地、人物雕像、亭臺樓閣等。在兩步一廊,三步一亭,五步一閣的園內(nèi),感受江南氣息。坐在廊上,腦海里總是會浮現(xiàn)一位江南女子,眉頭輕蹙,衣袂飄飄,邁著小碎步,輕輕而至,或在廊上小坐,或在小亭托腮冥想,或在閨閣上望南飛的大雁?;“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清。”?墻角的竹,寂寞地歷世事變遷,經(jīng)風云變幻,更添如水的淡泊心境。門前的石獅子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載著厚重的歷史,滄桑地看著川流的人群,想必早已看淡人生。耳畔似有鑼鼓聲聲,出將入相的門簾里,似乎正走出姜尚,范蠡,吳起,周勃,曹操……臺上的花旦老旦鏗鏘有力的強調(diào),引得臺下一片喝彩。有錢人家的小姐端坐在二樓,輕搖絲綢小扇,微微抬頭,卻看見對面樓上誰家的公子正笑意盎然地看自己。如今,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不知曾經(jīng)是否真的有這樣的貌美男女,他們是否有凄美的愛情故事?你不知道,他,他們卻確實存在過,只不過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是我們孤陋寡聞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