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北蓬溪, 林泉清絕。早在一千多年前,美麗幽靜的蓬山溪水就成了那些棲霞餐露的道士羽客云集之地。西晉末年,道教傳入蓬溪地區(qū),有一個名叫馮蓋羅的道士,在龍多山修道成仙;東晉時,張神君(張亞子)在赤城山解注道教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南北朝時,佛教又傳入蓬溪境內(nèi)。古剎明真寺、臨水寺即興建于南朝?!端拇ㄍㄖ尽泛汀杜钕h志·祠廟》(清康熙本)均載:“明真寺,治南三十里,南北朝志公禪師招提也?!敝竟U師即南朝齊、梁時僧人寶志(415-514),人稱“志公”。據(jù)《高僧傳》卷十載,志公俗姓朱,甘肅蘭州人,出家為僧,言行神異。齊武帝、梁武帝視之為“神僧”。志公云游四方,“常跣行街巷,執(zhí)一錫杖,杖頭掛剪、尺及鏡?!迸钕髡嫠录词撬〕诌^的招提(寺院)之一。古剎常樂寺始建于梁武帝時期(建國前常樂寺住持僧悟德口碑)。蓬萊鎮(zhèn)臨水寺也建于六朝,清道光時蓬溪縣丞章藩《春日登小蓬萊山》有“六朝古寺懷臨水”之詩句,可資佐證。正如舊志所云:“蓬邑山巖靈秀,潤澤盤曲,昔人每多修煉于此,至今香林古剎,燦然猶新。” ▲ 蓬溪常樂寺鳥瞰(岳冰松攝) ▲ 蓬溪金仙寺鳥瞰(岳冰松攝) ▲ 蓬溪鷲峰寺鳥瞰(岳冰松攝) 自南北朝佛教傳入縣境,歷唐、宋、元、明、清一千余載,蓬溪境內(nèi)佛剎相望,寺廟林立,有“邑中名山僧占盡”之說。據(jù)《蓬溪縣志》(乾隆本)統(tǒng)計:縣境佛寺約有一百六十余座,僧侶數(shù)以千計。蒼蒼古寺映林巒,山路逢人半是僧。在眾多僧人中,有的靜侍于古佛青燈前,潛心佛學(xué);有的穿梭于阡陌街衢中,鼓琴作畫;有的滿腹詩書文章學(xué)問,是披著袈裟的詩人、學(xué)者。禪堂上,師徒臨機不讓,棒喝交加;青峰下,名僧指天笑月,談笑多味。本文將蓬溪古代九位著名僧人逐一簡介,以期能補史缺,詳史之略,為當(dāng)今巴蜀宗教建設(shè)作資鑒。 一、宗顯 宗顯,宋代蓬溪名僧,弱冠落發(fā),戒律精嚴(yán)。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任蓬溪縣寶梵寺住持,將自己所有儲存獻出來改造寶梵寺殿宇、佛像、菩薩、羅漢及諸神像,使寶梵寺煥然一新。因其成就卓著,宋孝宗親賜其曰“慈慧大師”。宋代潼川府觀察推官陳祖仁(遂寧人、進士)在《寶梵院顯公修造碑》文中,對宗顯法師大力稱贊,認為寶梵寺之所以能成為蓬溪縣境內(nèi)的高大叢林,是因為“大師宗顯更革之勛也?!贝吮氖杖肓恕度挝摹贰端未裎妮嫶妗贰杜钕h志》。 二、凈巖 宋大觀二年(1108),離蜀入楚,任當(dāng)陽玉泉寺副院事。大觀四年(1110),住錫隨州大洪山(位于今湖北隨州市長崗鎮(zhèn)),大洪山系楚北名勝,譽為“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政和戊戌(1118)任隨州雙泉禪院住持,因聲名卓著,緇徒云集,宋徽宗賜其曰“凈巖和尚”。次年(1119),任水南禪院住持。靖康丁未(1127),任德安延福禪院方丈。紹興乙卯(1135),任隨州大洪山萬壽寺方丈,長達十三年之久。 紹興丁卯(1147)四月四日,凈巖圓寂,塔葬大洪山萬壽寺之陽、同光塔之右。凈巖蓬溪同鄉(xiāng)、瀘南沿邊安撫使馮楫為其撰《塔銘》,曰“大洪山邃禪師塔”。凈巖曾刊布《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疏》等。 三、道沖 癡絕道沖(1169-1250),南宋臨濟宗高僧、禪林巨匠。宋人趙若琚《徑山癡絕禪師行狀》云:“師名道沖,自號癡絕,武信(治今四川省遂寧市)長江(轄今遂寧市蓬溪縣西部及大英縣等地)茍氏子?!鄙谀纤涡⒆谇牢迥辏?169)。幼資性絕群,稍長,考進士不第,遂到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妙音院出家。后又到成都深造佛學(xué)理論。 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道沖出三峽,游荊楚,拜饒州(今江西省波陽)曹源道生禪師學(xué)佛。三年后,云游浙江,到杭州西湖靈隱寺參松源崇岳禪師。初住浙江省嘉興天寧寺,聲名隆望 ,聞于朝廷。后又擔(dān)任江蘇南京鐘山、浙江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天下著名禪院住持。南宋淳祐四年(1244),道沖奉詔從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到杭州主持靈隱寺?!稄缴桨V絕禪師行狀》云:“蔣山田多,依山瀕水,旱潦不常,歲租不足以供眾,師攻苦食淡,相安于寂寞,十四年始終如一日。時參樞抑齋陳公(參知政事陳韡),開閫金陵,素敬師操行孤高,舉似于閩帥東畎曹公(福州知府曹豳)。會鼓山虛席,即命師主之。未行,遷雪峰,嘉熙戊戌(1238)入院。甫半載,有旨住太白名山。適育王住持未得人,因師之至,又強之兼領(lǐng)。師往來兩山間,四方學(xué)者從之如歸市,聲聞京師。淳祐甲辰(1244),詔移靈隱,說法飛來峰下?!钡罌_在靈隱時,因為鄰峰僧侶所嫉,伐鼓退隱金陵,丞相游似、侍郎程公許、京尹趙崇度再三力請出山,終不為所動。 《徑山癡絕禪師行狀》云:“所至以激揚宗風(fēng)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傳為己憂。平居簡淡沉默,若不能言。及坐籌室,勘驗衲子,機鋒一觸,猶雷奔電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湊泊。誓不輕以詞色假人,重誤來學(xué)。晚年無他好,多留意字法。于小楷最得三昧,往往端嚴(yán)凝重,類其人,僧俗歸敬,求法語偈贊,無虛日。雖祁寒盛暑,揮染不倦,士大夫多樂從之游,而尤為名公鉅卿所推重,以至聲名喧傳海外,有具書札,犯鯨波而來問法者。其道德有以服人,一至于此?!庇捎诘罌_德高望重,南宋理宗頒布圣旨,詔請道沖大師擔(dān)任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徑山寺院住持,徑山寺為“東南第一禪院”。道沖主持之杭州臨安縣徑山、杭州錢塘縣靈隱山、明州鄞縣天童山、明州鄞縣阿育王山、明州奉化縣雪竇寺等,均在五山十剎之列。五山十剎是我國禪林宮寺制度中最高級別的寺院。宋代五山十剎,享有免稅等特權(quán),其住持由官方派任,寺院的建筑雄偉,規(guī)模宏大。僧人咸以冊名五山十剎為榮,猶如仕宦而至將相,乃無上之光彩,為緇素所欽羨。道沖住山前后三十年,歷任五山中四山之住持,聲著叢林,為士大夫所樂交,為帝倚重,深受圣眷,眾集如海。 道沖“聲名喧傳海外,有具書札,犯鯨波而來問法者?!惫实罌_弟子中有一批日本僧人,如日本心地覺心,1249-1254年間在中國尋師,以癡絕道沖和荊叟如玨為主要參學(xué)對象;癡絕道沖還有另外一個日本弟子,就是圓爾辨圓,圓爾(1202-1280)是后期入宋求法僧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他入宋參學(xué)游方六年,至淳祐元年(1241)學(xué)成歸日。在這六年之間,他先后投于癡絕道沖、西巖了慧、無準(zhǔn)師范門下。他由明州入宋后,先至明州景福律院聞月宗主說法,后至天童參癡絕道沖,道沖禪師對日本禪宗的影響很大。 道沖工詩,詩風(fēng)雍容清雅,韻味深長。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研究所編纂之《全宋詩》中收道沖詩近90首。道沖禪師曾到法忍寺(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區(qū)朱涇鎮(zhèn))拜謁唐代神僧船子德誠(今四川省遂寧市人)遺跡,作詩云:“與師同是遂寧人,來訪遺蹤愧后生。當(dāng)日相逢定槌殺,也教知道有鄉(xiāng)情?!保ㄝd“上海文獻叢書”之一:《船子和尚撥棹歌》,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10月影印出版)。淳祐辛丑(1241)立秋后一日,道沖游覽了閩東著名古剎福州鼓山涌泉寺,《鼓山志》載有道沖《淳祐辛酉(丑)立秋后一日游鼓山》詩云:“野徑斜連石澗旁,草根昵昵語寒螿。郊原經(jīng)雨多秋意,庭院無人自夕陽。風(fēng)卷暮云歸碧嶂,葉隨野水入寒塘。數(shù)家籬落楓林外,枳殼垂青菊綻黃?!?詩寫得從容溫厚,心平氣和,精粹簡練,韻味盎然。道沖禪師不但自己寫詩,亦影響了他的弟子,形成了“癡絕派僧”。南宋江湖詩僧亞愚紹嵩,就是癡絕道沖之法嗣。南宋有一群詩僧,都是臨濟系大慧宗杲、佛照德光、癡絕道沖等重要禪師的嗣法傳人。 ▲《船子和尚撥棹歌》封面 道沖有弟子寫詩,亦有弟子畫畫。美國加州大學(xué)美術(shù)史教授高居翰編著的《唐宋元中國畫家與名畫索引》里指出活躍于十三世紀(jì)初的禪師直翁若敬是癡絕道沖的門人,而相傳為他所畫的一幅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收藏的《布袋圖》上,有癡絕道沖的題字。直翁另外一幅畫,收藏于大東急記念文庫的《六祖挾擔(dān)圖》,指定為日本國寶。此外,尚有一山一寧,是癡絕道沖的再傳弟子,他有一幅《十六羅漢畫》,現(xiàn)珍藏于日本大德寺龍光院。 道沖善書。道沖有墨寶在美國、日本等地傳至今日。道沖部分詩是題在畫上的,像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珍藏的《出山釋迦圖》,就有道沖題寫之詩文,除題字外,還蓋了癡絕道沖的印章。佛教藝術(shù)造詣很深的臺灣文化大學(xué)教授陳清香研究珍藏日本的宋代羅漢畫時,述及一幅存于兵庫穎川美術(shù)館相傳是牧溪手筆的《羅漢像》,圖上有癡絕道沖題贊。日本 Komoyo 寺珍藏的一幅《觀音像》,也有癡絕道沖的題字。高明道《讀史雜記——談癡絕道沖禪師》云:“詩畫之外,癡絕道沖也跟書法結(jié)下緣。日本政府文化廳歷年指定的重要文化財中所謂'中國書跡’,就包括五幅癡絕道沖的墨跡:1.1942年6月26 日指定,登錄編號360,由私人在東京擁有的宋理宗淳祐甲辰七月四日(1244年8 月8日)墨寶;2.1957年2月19日指定,編號1807,東京五島美術(shù)館收藏的《與悟兄都寺偈頌》,是淳祐丙午八月二十日( 1246 年10月1日) 寫的作品;3.1939 年 5月 27 日指定,編號 290,為京都國立博物館所珍藏的淳祐丁未六月(1247 年 7月4日至 8月 2 日)庚子墨跡;4.1955 年 2月 2日指定,編號1675,展示在京都天閣美術(shù)館,為慈照寺 (銀閣寺) 擁有的《無準(zhǔn)忌上堂語》(淳祐庚戌二月二十五日,即1250 年 2 月 12 日的作品) ;5.年代最早的墨寶則是1241年11月 5日至12月 3 日間的作品,亦即 1937年5月 25日指定為編號 683 之重要文化財,收藏于京都國立博物館,高 29.2 公分,寬 39.5 公分的《癡絕道沖墨跡(淳祐辛丑良月己未)》,其內(nèi)容是為大慧宗皋的法語而寫的跋。在日本,癡絕道沖親筆寫的這些文物備受重視,例如財團法人三溪園保勝會在橫濱主辦的一場橫濱開港 150 周年紀(jì)念特別展,就專程向五島美術(shù)館借癡絕的書法作品《偈頌》參展,好讓展覽內(nèi)容更加豐富。”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徑山癡絕禪師行狀》載:淳祐九年(1249)九月,道沖禪師至法華,俄染疾在心膈間,飲啖日減。自冬涉春,形體雖羸,而升堂提倡,精明如平時。淳祐十年(1250)三月六日,忽手書《龕記》,敘得法之由。自是屏醫(yī)卻藥,果至十四日(1250 年 4 月 17 日)夜分,起坐移頃而逝。后三日茶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遵遺教,奉靈骨,以庚戌(1250)五月十九日歸葬金陵(今南京)之玉山庵,學(xué)徒追悼不舍,中分其半,建塔徑山菖蒲田玉芝庵,實是月二十四日也。壽八十二,臘六十一。法嗣有凈慈簡翁、頑極行彌、月潭智圓等(參見高明道《讀史雜記—談癡絕道沖禪師》)。 道沖撰有《癡絕道沖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其事跡見《語錄》及所附趙若琚撰《徑山癡絕禪師行狀》。道沖詩,以輯自《語錄》和他書的偈頌及詩,合編為一卷,載于《全宋詩》中。淳祐辛亥端午日(1251 年 5 月 26 日),侍郎尤焴撰《〈癡絕禪師語錄〉序》云:“徑山癡絕禪師既示寂,其徒了源以師平生提唱語一編示錫山尤焴曰:'子知吾師者,盍為敘引以傳?!嗤碜R師,得其數(shù)語受用,因不復(fù)辭。余觀近世尊宿語錄,多成窠臼,惟癡絕師獨較些子,蓋其得處超軼,用處灑落,故平生室中不許人下語,專以此著羅龍打鳳,而學(xué)者鮮能湊泊。門庭高峻,屹然宗匠之靈光。今也則亡,徒存劍跡。非其種草,孰識苦心?必有護持,流通久遠矣。淳祐辛亥端午日木石序?!贝镜v十二年六月朔(1252 年 7 月 8日),趙若琚撰《徑山癡絕禪師行狀》,記載道沖禪師生事甚詳。 道沖禪師生平載入《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一、《釋氏稽古略》卷四、《大明高僧傳》卷八、《佛光大辭典》、《巴蜀禪燈錄》、《巴蜀文化大觀》、《宋元禪宗史》(楊曾文著)、《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后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日本駒澤大學(xué)教授阿部肇一原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出版)、高明道《讀史雜記——談癡絕道沖禪師》、黃啟江《參訪名師:南宋求法日僧與江浙佛教叢林》等文獻。 四、福湛 福湛,明代高僧,字天淵,世稱湛禪師,大岡澄禪師法嗣,楚(湖北)人。任蓬溪縣智林寺住持,勤苦修行,參月溪獲印可,出世蘇州芝塘明因寺。風(fēng)規(guī)凜凜,為楚蜀學(xué)者所歸,為一代禪宗。年七十七寂,臨圓寂時,有偈云:“七十七年一笑終,倒騎木馬吼西風(fēng)。我今脫殼飛騰去,明月清風(fēng)一樣同?!敝小短鞙Y錄》二卷、《語錄》一卷?!堆a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云:“月溪之門,自不乏人,語孤硬之風(fēng),二師(月溪弟子季善、福湛)為最?!薄独m(xù)燈正統(tǒng)》、《五燈全書》、《山庵雜錄》上、《五燈會元續(xù)略》七四上、《錦江禪燈》二〇、《補續(xù)高僧傳》一六、《增集續(xù)燈錄》六、《巴蜀禪燈錄》載有其事跡。 五、清澄 清澄,明代蓬溪名僧,寶梵寺住持。由于宋元戰(zhàn)爭的破壞,寶梵寺被毀,直到明初,仍草莽蕪沒,氣象不振。明英宗正統(tǒng)二年(1437),僧人海舟率徒到此開山住持,建大雄殿、觀音閣。 ▲ 蓬溪寶梵寺鳥瞰(岳冰松攝) 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清澄任寶梵寺住持,在其任內(nèi),清澄與其徒凈元、凈瑄、凈勛、凈印等人,齊心協(xié)力,振興寶梵寺。他們建藏經(jīng)樓、左右廊廡、山門,并延請名師雕塑諸羅漢,圖畫《西方鏡》,又購置了四大部佛學(xué)經(jīng)書,日夜研讀。從此,寶梵寺佛法遠揚,宗風(fēng)大振。所圖畫的《西方鏡》壁畫十鋪及拱眼畫十幅,技藝高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為蜀中明代壁畫之代表作。 民國時繪畫大師黃賓虹、豐子愷等觀賞后,均贊嘆不已。黃賓虹稱贊寶梵仙畫為“妙跡”、“望若仙登梯,天上同艷羨”。 今天,寶梵寺壁畫已年先天后有多幅被選入《中國繪畫史》《中國美術(shù)全集》,泛傳國內(nèi)外。這不能不令人想到明代僧人海舟、清澄、凈元、凈瑄、凈勛、凈印等再造寶梵、延師作畫之功績。寶梵寺大殿及壁畫現(xiàn)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包含這些古代僧人的心血。 六、明昱 明昱(1527-1616),明代蓬溪名僧,號高原。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任蓬溪縣崇因寺(今大英縣隆盛鎮(zhèn)石門)住持,人稱“萬歷國師”。工詩文,著有《明昱詩集》一卷、《成唯識論俗詮》十卷。蓬溪縣東南一百七十里之明峰寺,有《燈田碑》,其碑文為明昱于崇禎二年(1629)所撰。 ▲ 錢謙益《重建青蓮寺碑》文 慈恩宗典籍,宋元間漸次失傳,至明初幾乎成為絕學(xué)。后紫柏盛贊慈恩一宗,學(xué)者復(fù)繼起研究。明昱曾講唯識于南京、北京及杭州等地,著有《成唯識論俗詮》《相宗八要解》(王肯堂《成唯識論俗詮序》)。 《成唯識論》,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xiàn)法相唯識學(xué)派的基本思想。明昱應(yīng)王肯堂之請,將講解、詮釋《成唯識論》集錄而成《成唯識論俗詮》十卷,今存,收入日本京都藏經(jīng)書院編《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50 冊。 萬歷癸丑(1613)秋日,江寧寶林居士顧起元(和南,1565-1628)書《成唯識論俗詮序》云:“慈恩所譯《大乘經(jīng)論》六百五十七部,如大般若誜迦等經(jīng),其文多遠暢流便,讀之無鉤棘喉吻者。獨《成唯識論》,以百卷之梵文,蕞為十卷,辭約意豐,曲折要??,讀者即鉆厲歲月,研味字句,如乍入回溪復(fù)徑中,第見窈窕柴池之形,猝未遽了,細心尋而躡之,迄不能遽諳其處也。前代耆舊多所紬繹,疏抄而外,實繁有人。乃義學(xué)寢微,遺文墜典,泯而不出。嘗舉以質(zhì)之導(dǎo)師,深以為憾。今何幸有高原昱公,開此線徑,使人人涉羊腸之詰曲頑履康莊哉!公起自潼川,掛錫吳越,清跱絕俗,靈悟鮮倫,三藏圣文詮解略遍。至其一往,破的導(dǎo)滯闡幽。即使迦葉復(fù)生,當(dāng)亦為之破顏微笑矣。曰以宇泰先生之請,詮釋此論。批卻導(dǎo)窾,曲暢旁通,開卷粲然,了無疑滯。天親護法之頌論,得慈恩而梵夾始通;慈恩之譯,得高原而真文逾顯。豈非識海之津涉知藏之鍵鈐也與?或謂公之所詮,啟牖圣文,得未曾有。何以云俗?余謂:真人相遇,目擊道存,何煩言說。以真人聽真文,聲入心通矣,又何煩注解?一切文字建立分疏,總為俗間設(shè)耳!三藏十二部皆詮俗也。非詮真也,知有詮之,皆俗即了真,詮能回俗而依真,不昧俗詮矣。公頃住法華庵,謂余夙好此書,出以相示。余為之大快,因書所贊嘆者,附諸末簡。若唯識之意,頌論與公之詮具在,者求之,有如顯處視月水中擇乳者,何俟為性相二宗立調(diào)人而平生互諍者哉?”次此書還有雙如居士游士任、浮渡居士吳用先、萬歷壬子秋七月朔旦金壇念西居士王肯堂、壬子春月寓庸居士黃汝亨(1558-1626)、云間金云鵬、錢塘葛寅亮、萬歷壬子春弟子秦舜友等八人撰序,撰序者均系名公巨卿。王肯堂《成唯識論俗詮序》云:“《成唯實論》是玄奘大師最后糅譯,囊括諸論,淵涌義海,融暢奧博,無與為儔。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疏》《鈔》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諸著述,不知何緣不入大藏中。宋南渡后,禪宗盛極,空談?wù)叨啵瑢嵺`者少,排擯義學(xué),輕蔑相宗,前據(jù)諸典,漸以散失。然《開蒙》之作,出于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余始聞唯識宗旨于紫柏大師,授以此論(《因明入正理論》),命之熟究?!泵麝拧稊ⅰ吩疲骸皻q癸卯(1603),金沙念西居士王太史,召住東禪書云:'《成唯識論》,慨其古疏已亡,玄宗幾絕,??師數(shù)載之勞,釋明梗概,務(wù)令簡顯,以曉后人。惟師以弘化為心,當(dāng)弗吝余所請也?!蚨S講隨錄,漫集垂成。未及就緒,今春持錫南屏,學(xué)者偶集,更屬諸大檀那,同時勸宣。及秋乃竟其帙,即索稿梓行。第愧見無超卓,詞多蹇澀,題云俗詮也者,非謂折揚皇華便乎里耳。脫以郢雪為求,則本論斯在。萬歷歲次辛亥(1611)仲秋二日西蜀輔慈沙門明昱書于南屏松壽堂?!?o:p> ▲《錦江禪燈·卷二十·高原明昱》 晚明唯識學(xué)的真正興起,始自高原明昱《成唯識論俗詮》的問世。萬歷年間,以王肯堂為交游的中心,形成了研習(xí)講說唯識學(xué)的時期。王肯堂“好讀書,尤精于醫(yī)”,曾“聞唯識宗旨于紫柏大師”,然后始熟究《成唯識論》。明昱、通潤以及巢松、緣督諸師的唯識研習(xí)撰述活動都與其有關(guān)。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高原明昱的《成唯識論俗詮》、一雨通潤的《成唯識論通解》和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這樣三部疏解《成唯識論》本文的作品。其中,高原明昱的《俗詮》最早問世,王肯堂曾謂“相宗之精,無如高原法師者”。他于唯識經(jīng)典“無所因襲”,而能以一人之力,“締拘會釋,如作家報”,足見其用力之深。在《俗詮》刊刻之前,明昱還曾撰有《相宗八要解》,顯示了全面的相宗修養(yǎng)。明昱于著述之外,還致力于宣傳講說唯識道理,“學(xué)者千眾”、“法席甚盛”。在明昱《俗詮》刊刻之后的兩年之內(nèi),王肯堂《證義》、通潤《集解》相繼付梓,形成了晚明唯識學(xué)研習(xí)的第一次高潮。 七、印豁 巴蜀之地,禪僧輩出,故佛教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說。明末清初四川蓬溪縣佛子寺寂光印豁禪師系破山海明禪師之高足,乃禪僧之佼佼者,在巴蜀禪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寂光印豁(1619-1699),字寂光,明末清初四川省南充縣人,父姓楊,母李氏。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己未十一月二十四子時,俗居第三。生印豁時香云捧岫,人咸異之。及長,喜聞釋典,清順治五年(1648),年三十投法雨落發(fā)。一日過鳴鴉寺,見案上佛典,隨手揭開,偈曰:“求佛在己,彌陀在心。要行三歧路,便問去來人。”后住蓬溪高峰山寺三載。因疑情大發(fā),印豁不畏艱險,一瓢一缽一孤僧,以煙霞為侶,云游到梁平雙桂堂,向破山禪師參師?!都殴庥』矶U師行實》云:幼負出塵之志,奈父母鞿鞚不許,遂持金剛為業(yè)。年至三十,父母厭世,遂棄室,投法雨禪師落發(fā),即戊子(1648)歲也。欲往南方參學(xué),行至漢上,因兵戈阻隔,不愜本懷。聞南北兩山,有居茅庵者,俱往叩及,并無一語打著心下事,遂與白齋禪師偕行,每每叩及此事,齋曰:“聞你乃名家之子,恐受不過我們澹泊,問他何益?”行至一寺,名曰嗚鴉寺。適寺主留齋,往殿中經(jīng)行,值案上有一函經(jīng),隨手揭開,有偈曰:“求佛在己,彌陀在心,要行三岐路,便問去來人。”即掩卷復(fù)行,疑曰:“求佛在己,彌陀在心,作么生是心?要行三岐路,便問去來人,作么生是去來人?”齋畢辭行,且行且疑,至石灰窯口,聞瀑布聲,忽會得去來人,馳求之心。稍歇,又至漢城東關(guān)外萬仙寺,遇無著禪師教參萬法公案于此,疑來疑去,或在行住坐臥之處,胸中不自由,或半偈,或全偈,數(shù)數(shù)涌之,不知是何意思,亦不管他。只管疑去,然雖如此,要人證據(jù),始得遂回川中。聞本師破和尚在于明朝地方,不便往謁。又聞南部有允冊大師,遂往參拜。師問:“甚處來?”余云:“漢中來?!睅熢疲骸皾h上主法道者是何人?”余向前拱而立,師曰:“不是者個人?!庇嘣唬骸拔乙彩菚簛矶Y拜底?!睅熜Χ?,余與之一喝,便行。值奇軒蘇公,請至高峰山(今四川省蓬溪縣高峰山),居靜,日夜孳孳以此事為極則,眾檀互相議曰:“此僧似癡愚者。”余亦不管他。瞬息間,將三載矣。一日,維純楊公送午齋至手中,執(zhí)一枝花至榻前,作獻花勢,云“鮮花入禪榻”之語,余聞忽悟。蓋不自由云:“鮮花入禪榻,青松物外春。搖指游玩去,舉步任縱橫。踏翻須彌頂,扶起杖月輪。妙貌果如斯,只是不知名。”楊公云:“此語從何而來?”余曰:“亦不知從何而來?!逼鋾r聞本師破和尚已至梁山金城寺,告辭蘇公下山,亦不與之云去處。行至西邑(四川省西充縣),有知者曰:“清、明兩兵,正在宕渠(今川東達州市一帶)地方交鋒,其勢不可往也。”眾檀越留住書樓山(今四川省西充縣書樓山)。又二載余,猶然兩地烽煙未息,只得拚身潛去。將至年余,方抵雙桂(今重慶市梁平縣雙桂堂),見了和尚,師問云:“從那里來?”余曰:“北道來。”師曰:“人心險于山勢,怎得到者里?”云:“不險?!睅熢唬骸凹炔浑U,用來作么?”云:“若有來,又險也?!睅燁欀驮疲骸昂蒙才胖??!敝甸_板三日后,往方丈問云:“如何是空劫已前底事?”師咳云:“佛法大有?!敝皇强人?,余便一喝,師將火筋便打,余大笑而出。復(fù)呈偈云:“絕后再蘇夢里回,髑髏粉碎頂門開。通身毛孔通身汗,是處逢人笑滿腮?!睅熆丛疲骸耙蝗藗魈?,百人傳實?!庇喑返帽阈?。至晚,適落堂,余出問云:“如何是諸佛道不得底句子?”師驀頭便打,余與一喝而出。師對眾云:“問話者到好個氣骨,只是猶欠轉(zhuǎn)身在?!庇鄰?fù)進堂,師按拄杖云:“因甚老僧又道得?”云:“和尚縱道得,總要開天下人眼目?!睅熥д榷?。一晚樹南禪師設(shè)茶,師吃藥酒,舉杯云:“諸方吃茶說茶話,老僧吃酒說酒話。雖然茶酒不相侔,總要令人快處恰。作么生是快處恰底事?”余曰:“一花百億國,何處不風(fēng)流?”師曰:“老僧只是不肯在?!庇啾阊诙?,復(fù)呈偈云:“趙州茶,曹山酒,上古風(fēng)規(guī)至今有。醉卻街前無知漢,兩頭三面解開口。開甚口,咄!笙歌叢里過,線音不著叟。”一日,師患恙,大眾不敢進方丈問安。值師出木寮里看工匠,執(zhí)事者來云:“眾師可往彼處問候和尚。”一眾齊赴木寮,禮拜方起,師問云:“作甚底?”余曰:“問安?!焙蜕袔熢唬骸袄仙颊呤浅2 !庇嘣唬骸翱倿樘煜氯撕Σ??!睅熢唬骸疤煜氯藷o病?!庇嘣唬骸叭繇ッ春蜕幸喈?dāng)萬福傍僧?”云:“何甚觜多?”余便掌云:“你作觜多會那?!币槐娨饕鞫恕R幌?,師與大眾同吃茶,師舉茶杯云:“道道一?!?僧撤杯而飲。師再與一杯,其僧欲接,余喝曰:“再吃則不堪。”師云:“若不是傍觀者,親淹殺者漢了?!睅燁櫽嘣疲骸澳阋岔毘砸槐??!庇鄡墒窒驇熓种谐繁谧郎?,作擊碎勢便行。師笑云:“得恁么無禮也。”一日,有僧對余云:“你底落發(fā)師已順世矣?!庇嗉赐矸饦寝o師奔喪。師云:“也是好事,怎奈老僧年邁如風(fēng)燭中人,恐他日后悔,且四路兵馬把如鐵桶,作么去得?”余曰:“官不容針?biāo)酵ㄜ囻R?!睅煂⒍U狀一拖云:“你去通去,你去通去?!庇嘁缓缺阈?。至水室中,師隨后卻來顧余曰:“作么底?”余指水器云:“者里水得與么盈那里水,得恁么渴便行?!睅焻s又往前門,迎著余曰:“者老漢到處撞頭磕頞作么?”便下寨至堂中,收拾行裝。師即發(fā)侍僧來語,執(zhí)事設(shè)茶苦留。云幻長兄云:“千個萬個去,和尚未曾如是。今發(fā)侍者來與弟等相留,雖我們不足與兄為友,不可辜負和尚德意。”茶畢,復(fù)強安至堂中,遂乃止焉(錄自《寂光豁禪師語錄》卷四《行實》,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破山禪師(1597-1666),四川省大竹縣人,號海明,俗姓蹇,明末清初著名佛門巨匠、禪宗大師、詩人、書法家,為雙桂禪系的開山祖師,禪宗史上一個傳奇式人物,世有“小釋迦”之稱。他在四川傳法35年,是開法西南禪宗的領(lǐng)袖人物,對明末清初時期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的佛教禪宗影響甚為卓越,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佛教傳承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通過他的卓越的傳教活動,使四川地區(qū)的禪宗興盛到歷史的頂點。破山禪師得法弟子多達88人,蓬溪龍印山佛子寺的印豁禪師就是破山禪師的法嗣之一。印豁為臨濟宗楊歧禪系南岳下三十五世。破山禪師對寂光印豁禪師極為器重,有《付寂光印豁禪人》云:“坐破蒲團不記年,硬如生鐵軟如綿。三冬九夏寒溫事,漫莫逢人吐一言?!鄙畹米谥?。 清順治十六年(1659),寂光印豁禪師自雙桂堂還川北??滴跞辏?664)十月十五日,蓬溪縣官民懇請印豁禪師住持蓬溪古剎佛子寺。蓬溪縣知縣梁泰來(安徽壽州舉人)撰《闔郡紳衿士庶請師于本山開堂啟》云:“持臨濟之門風(fēng),行黃檗之照用。奪人境于棒下,分賓主于喝中。仰前鑒之昭垂,宜后昆之取法。恭惟寂翁大和尚,卓有遠韻,曾為遁跡高峰;冰雪居懷,既而冤流雙桂。十載之幽蘭林香,一旦之穎錐囊露,如月在水而不染,似云出岫而無心。每欲晦藏,輒自昭著,其自治雖無求于世,然寓世當(dāng)循緣而行。言行排紳衿齒牙,威儀為道俗指目。一音普證佛子,千指越國來瞻。弟子等劫亂殘遺,幸緣善遇,愿聆緒余之謦欬,頓銷夙昔之迷云。特致溪蘋之具,以表凡信之忱,惟冀忻登猊座,開無礙門,澍滋法雨,同沾余潤,但眾等曷勝激切懇祈之至?!痹谂钕倜駪┱埾?,寂光印豁留住佛子寺。 佛子寺,原名佛巖院,今為四川省蓬溪縣新勝鄉(xiāng)八村所轄,為明末清初一大叢林,其時高僧輩出,學(xué)者云集,榮載《四川通志》(清嘉慶本)、《錦江禪燈》等書中。清康熙本《蓬溪縣志·祠廟》載:“佛子寺,治北三十里,在高峰山下。主山名龍印山,重疊之下峻起圓峰,如古佛坐禪之狀。旁有兩山若盤膝然,衣紋如畫;右崗上如踞虎之形,名虎嘯山;左崗上如翔龍之勢,名龍印山;突起高峰絕壁數(shù)十仞,名玲瓏巖;而山有五缽盂峰,峰前又有小圓峰如獻寶狀,先朝潭鄉(xiāng)官題詩在焉?!鼻宕万}人,題詠佛子寺者不少。如寂光印豁禪師之鄉(xiāng)友、清代舉人羅君貺(字春元)《題佛子寺》云:“夜深潦倒客窗西,一覺安眠契上機。不向此中除影響,談玄說妙總醯雞”。其二:“懸?guī)r小石抱藤眠,雨洗風(fēng)吹知幾年?為與諸人頻點首,更于何處覓玄玄?”清代廣南(今云南省廣南縣)弟子朱中棟題贊《佛子寺》云:“蓬萊鐃多仙釋,丹臺古剎洞天。龍印高峰山下,虎踞玲瓏巖前。左右圍繞佛子,寂然光師垂禪。七縱八橫舌浪,三元五位性天。喝則耳聾骨悚,棒即膚裂血鮮。觸碎百殷窠臼,香騰一朵寶蓮。牟尼暫藏衣里,曇華直露祗園。有時吟風(fēng)弄月,有時跨象乘鸞。行住不離者個,機峰豈著兩邊。無孔鐵錐打殺,無縫塔鎮(zhèn)掀翻??磥磉@個老漢,真是鼻孔撩天。咄!一拳打破虛空藏,何止三千及大千?!奔殴庥』矶U師因長期住持川北名剎佛子寺,故人們又稱其為“佛子寂光豁禪師”,其語錄亦稱為《佛子寂光豁禪師語錄》。清初高僧丈雪通醉在《佛子寂光豁禪師語錄》序中說寂光法師“以酸風(fēng)苦雨之際,入我蓬溪沙磧上佛子山舍中?!惫恃约殴庥』矶U師者,不可不知佛子寺也。 在印豁禪師主持下,不數(shù)年間,佛子寺淄流云集。破山禪師又以綾幅寄印豁禪師云:“吾道行川北,相逢盡錦鱗。幾能得副命,氣宇吞乾坤?!彼姆降梅ń湔?,數(shù)百人,佛子寺成為了川中佛學(xué)圣地之一。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初八日戌時,寂光印豁禪師圓寂,壽八十有一,塔葬蓬溪縣佛子寺龍印山獅子頷下。清代南充舉人羅為賡撰有《寂光禪師塔銘》,全文如下: 自少林開單傅之旨,臨濟其正宗焉。降自近世,剎竿遍宇內(nèi),重爐煙霧騰騰,欲障梵天矣。求其實地著工夫,不從文字得見解。廣長舌底遍吐凈界香蓮,楞伽定中直續(xù)如來慧命。惟寂光禪師者,是其人乎。 師法諱印豁,南充楊氏子也。父文魁,母李氏。生師于明萬歷己未歲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子時。誕師之夕,香云捧岫,邑里傳。及長,喜聞釋典,欲還無垢地。逐棄家祝發(fā),蓋戊子(1648)歲也。初,從漢上將南游,不果。取次還蜀,先住蓬邑之高峰,施飛錫于西邑之書樓。爾時叢篁夾路,狼虎逼人,不友不徒,自信煙霞為侶。食荼食苦,雖無半菽忘機。且蒲團一坐,覺來煙冷三朝。蓋師之苦行、法性,其堅忍,已當(dāng)其入道志堅。于漢上訪白齋大師為入門;于閬水參允冊大師為印證。遍叩諸方尊宿,覓得向上一路,直從魔障中雄揮利刃,劈開生死關(guān)頭。先因聞瀑布,會得去來人。又三年,睹鮮花頓悟西來旨。蓋師之參究,愿力其殷遙已。厥后,蜀難漸平,以行腳之雙桂,正投破老人爐火中。但師之法器久成,鉗錘初下,已有振響寰區(qū)之音。然大任不必遽投,遲之又久,適己亥冬也。乃肯以偈曰:“坐破蒲團不計年,硬如生鐵軟如綿。三冬九夏寒溫事,漫莫逢人吐一言。”蓋師之得法宗旨,其正傳已。越明年,自雙桂北還,遇蓬邑紳士留住佛子。不數(shù)年間,四方之參學(xué)者云集,由是始從佛子繼而大名。既而草堂法幢,三建法戰(zhàn)者,不啻千人。先是破老人,以綾幅寄之曰:“吾道行川北,相逢盡錦鱗。幾能得副命,氣宇吞乾坤?!鄙w師之闡揚法運,其宏廣已。《前后語錄》六卷,《續(xù)錄》四卷,付諸剞劂,登棗梨以壽世??傊?dāng)機處,是棒是喝,無非臨濟宗眼;一偈一言,不啜前人唾余。蓋師之著作,海內(nèi)其流通已。會下分燈,由端倪理可憨曉。得法者二十人;四方之得戒者,亦數(shù)百余眾。都從竹篦頭上,透出個中消息,恁得皮肉骨髓,蓋師之源流法嗣,其火傳已。行看錦鱗浪暖,象橋鼓橫海之波;金鶚煙飛,獅座展垂天之翼。誠優(yōu)曇之慧蕊,法道之夔龍也。 為賡夙親道氣,示無示有,恍從掌上認摩尼。及出宰孝豐,得參玉林和尚于天目,始喟然嘆曰:“法無二致,道本一原,其蜀中寂光禪師之謂乎?”于前歲躬承簡命,賜環(huán),蓋辭師者三十余年矣。一日訃僧持偈來曰:“擎天駕海,腳踏云洲。虛空捏碎,倒岳傾湫?!笔侵獛熡诩好奈逶滤钒巳招鐣r過化,住世八十一,戒臘四十六。窣堵建于本山獅子頷下,龍詠其左,虎嘯其右。千尋香蓋,長來花雨繽飛;半步金河,獨許山神禮護。噫嘻!掀翻無縫塔,向須彌頂上,笑指大千,皆培塿也。爰為之銘曰: 法王住世,擔(dān)荷大雄。 雙桂嫡子,派衍天童。 初修慧業(yè),萬緣皆空。 不落聞見,性海流通。 全機獨露,天牖其聰。 孤芳凜凜,道氣融融。 狂禪競尚,法經(jīng)蠶叢。 斯道幾墜,誰翊綱宗。 師獨崛起,大振疲癃。 策頑礪鈍,矯異歸同。 有時兀坐,若癡若聾。 偶提正令,毛豎劍鋒。 斷人根器,血濺梵宮。 是魔是佛,鍛煉爐中。 棒喝下處,襖狐斂蹤。 狂瀾砥柱,唯師之功。 說法已竟,懶與世逢。 九九脫化,笑指空蒙。 藏真勝地,掛月孤松。 長綿燈焰,億萬祖風(fēng)。 羅為賡撰作之《寂光禪師塔銘》,刻于佛子寺龍印山獅子頷下寂光印豁禪師舍利塔上,惜今已毀。《五燈全書》七〇、《錦江禪燈》一〇、《四川省志·宗教志》、《巴蜀禪燈錄》、《蓬溪縣志》等書籍,收錄了佛子寂光印豁禪師的事跡。 印豁禪師從雙桂堂還蓬溪時,曾帶來四株桂花樹,植于佛子寺中。其中一株毀于1966年,其余三株今存,亭亭如蓋矣。 寂光印豁禪師知識淵博,著有《寂光豁禪師語錄》六卷、《續(xù)錄》四卷,流傳海內(nèi)?!都殴饣矶U師語錄》六卷,印豁禪師嗣法門人發(fā)育、凈慧、發(fā)理、發(fā)密、發(fā)昱等編,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歲仲秋月刊。卷一收錄印豁禪師住住蓬溪縣龍印山佛子禪寺語錄;卷二收錄印豁禪師住射洪縣大明禪院、住遂寧縣廣德禪院、住西充縣資福禪院語錄;卷三收錄印豁禪師拈古、頌古;卷四收錄印豁禪師機緣、像贊、次古德十可行、書問、行實、分燈;卷五收錄印豁禪師法語、示偈、牧牛頌、雜偈;卷六收錄印豁禪師雜著、山居、佛事等?!都殴饣矶U師語錄》六卷收入《明嘉興大藏經(jīng)》第三十六冊,門人端倪理、不問慧同閱刊入藏,嘉禾(浙江省嘉興市)吳機書、陳馥林、倪爾繩、陳美璋同刻,板存嘉興楞嚴(yán)寺般若堂。清代吏部稽勛清吏司員外郎關(guān)中白意、清初高僧丈雪通醉二人撰有《寂光豁禪師語錄》序。白意在《序》中云:“于己酉(1669)之秋,奉差典蜀。余以事僑寓燧氏祠,偶遇寂光禪師,孤冷峭絕,目瞠云漢,不勝栗然,心竊異之。抑亦誠之所感,不介而期合耶?延而賓之,叩其所以,大有異于空五蘊、凈六根,議論談?wù)f,不著于物、頑空無益于事之輩。且性源淳潔,道體深厚,促膝連期,如如不動,事事常知,饒有禪宗氣度。余起座稽首,求厥示之,始識為天童之肖孫,雙桂之嫡子。再索語錄誦之,則見其光芒陸離,射人眼目,句句明賞罰,字字全照用,非字非句,處處向劍刃上行;不即不離,著著有出身之路。方快臨濟只眼猶存,每恨無從覿面,真以堅剛之骨,荷擔(dān)斯道,重以德業(yè)純備,故龍象闐駢,如珠走盤,如盤走珠,宛轉(zhuǎn)橫斜,令人莫可測識,豈同世之狂禪機語,以尖新為奇文字,以斗湊為工,甚且攢花簇錦,墮入知解理障中,如油入面,莫可救矣。怎似禪師,本分接人,穩(wěn)足開人天之正眼,破魔外之稠林也。嗚呼!雙桂往矣,得禪師而益著人能弘道,詎不信夫?qū)W者而無意滹沱之傳則已,如其有意讀斯錄者,幸毋交臂而失之也?!?o:p> 寂光印豁禪師工詩,是一位身披袈裟的詩人。其詩空靈飄渺,沖淡自然,禪意濃郁,佳句甚夥。 寂光印豁禪師對其師破山禪師充滿敬意,投贈破山之師甚多。如:《本師破和尚像贊》云:“者個老漢,僧又非僧,俗又非俗。擬道是僧兮,慣要殺祖殺佛;擬道是俗兮,頭上光光禿禿。握條白棒,不遜情物。疑殺天下人,惡聲播遐域。咦!我昔曾遭毒手,代代冤深入骨。”《辭本師和尚》云:“數(shù)年投寄賴叢林,一旦無風(fēng)起浪痕。隱卻波濤莫隱處,縱橫方解報慈尊?!薄皦m寰看破涉慈舟,大洞陽光釋我憂。恩峻南山無可極,德深東海擬何酬?芒鞋緊俏尋茅屋,拄杖頻揮徹困流。應(yīng)物時行充宇宙,呈橈鼓桌渡滄洲。”《省師中途有感》云:“勞勞千里省師歸,雨色溪聲逐四圍。帶累芒鞋皮欲破,花香啼鳥送云飛?!薄犊薇編煛吩疲骸皯泿熦XQ柔腸,寶鏡胡為隱智光?只履杖頭摽正眼,雙趺棺里露行藏。人天此夕揮霜淚,花木垂秋斂翠芳。道善始終全宇內(nèi),堂前嫩桂吐悠長?!薄秾Ρ編熎坪蜕姓婺橄恪吩疲骸拔釒熥∈缽男哪?,祖印高提印大千。幾度親遭深痛札,何期一日鼻遼天。且道那里是吾師鼻遼天處,爇香云哀哀?!薄秳e真》云:“破暑奔雙桂,杪秋撥杖頭。淚顏猶有跡,別像益新愁。木鐸丘陵杳,月明天地悠。倒身三拜下,涕泗若江流?!薄侗編熀蜕兄M日拈香》云:“季春望有六,偶說師忌日。薄供無多子,栴檀三二一。香氣貫十方,裂破吾師鼻。撞著不肖兒,千古血滴滴。未審吾師來不來,顧視云什么處去也。”《哭業(yè)師》云:“良木摧兮月影殘,長天星斗一時寒。當(dāng)年覿面親承誨,今日傾流把鼻酸。寶勝庵前收玉彩,井村口內(nèi)折芝蘭。師懷至愿如輪轉(zhuǎn),來日東升照碧天。” 圭峰宗密禪師(780-841),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唐代僧人,華嚴(yán)宗五相。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禪師。印豁禪師撰《禮圭峰祖塔》云:“聞道圭峰晉里(今西充縣晉城鎮(zhèn))人,龍池夜雨跡猶新。禪源理行傳燈載,撰疏靈文宇宙遵。荷澤家聲聲價重,師安學(xué)且且淵漘。自傳心印垂千古,未識誰能繼祖燈?” 清代高僧丈雪通醉禪師系破山禪師之弟子,為印豁禪師之師兄。印豁《訪丈和尚》云:“千里親兄德,徐行把句敲。芒鞋踏淺草,短杖拗輕包。近座沾春入,香風(fēng)撲面飄。相逢無個事,握手話同條。”丈雪著有聞名遐邇的《錦江禪燈》一書,該書中載有寂光印豁禪師之身世。康熙壬子(1672)除夕,丈雪通醉于千松樹下為《寂光豁禪師語錄》撰序。 昭覺寺位于成都市北郊,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建于唐貞觀年間,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于寺,復(fù)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毀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殿宇規(guī)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印豁禪師《次昭覺法兄除夕元旦韻》云:“毋將形質(zhì)論親疏,特詣松門適歲除。幸酌椒觴憐后飲,操觚詩句愧先書。婆心耿耿通吳浙,靈覺昭昭啟運初。疑是勤翁今再出,歡呼滿院徹衢廬?!薄拔镂伊浫灰庾再d,和風(fēng)解凍醒霜花。梅飄香氣含云影,雨過豐枝帶露鴉。節(jié)候平分新舊面,情緣淡薄遠周遮。迷方客子忘寒暑,大似浮萍到處家?!?o:p> 羅為賡,字西溪,號用梅。清四川南充縣人。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大挑一等,簽分浙江??滴跏荒辏?672)典試浙闈,所舉皆一時名士,僉稱得人。事竣,授孝豐縣知縣,惠政頗多。豐人感德,為立生祠祀之。例得考選,對策切中時弊,言甚直,康熙帝嘆其有諍臣風(fēng),補升行人司行人。眾忌之,居職六載,遂致仕歸里。教子讀書,耕釣自娛。病卒于家,崇祀鄉(xiāng)賢祠。著有《苕西問答錄》《諸家圖考》《敦庵集》《西溪前稿》等。印豁禪師《寄孝廉用梅羅公》云:“神交咫尺話難言,幾度蹁躚履不前。若得淵明尋舊約,我來相共樂余年?!?印豁禪師圓寂后,羅為賡撰有《寂光禪師塔銘》。 印豁禪師長住蓬溪縣境內(nèi),描繪蓬山溪水之詩甚多。如:《飛云樓乃赤城第一境,即孚應(yīng)王仙之紫府也。滄桑幾變將廢,邑侯潘公見之三嘆,概然捐俸鳩工,新成如昔。余登眺而賞,感而賦之二》:“彷徨塵世外,俯下悉清滔。石靜潮來緩,林疏風(fēng)怒號。煙嵐浮嶺半,樓閣占山囂。極目周千里,身騰在九皋?!薄搬瘶且煌犹旎?,聞?wù)f從前建大唐。盛世高華堪射日,亂離寥落謾炎涼。千年舊制惟公舉,百代曜靈在圣揚。暮雨朝風(fēng)搖鐵馬,歷來夷險寓滄浪?!薄对儆胃叻逅隆吩疲骸案叻鍗寣涑鲋叵?,掛錫當(dāng)年寄寂寥。再步云煙披一笑,魚龍驚起浪來潮?!?《月輝常明禪人》云:“龍印山中問祖猷,非心非佛亦非牛。藏鋒大用惟公薦,道脈流通任放收?!薄额}千佛巖》云:“碧巖未鑿敢誰擬?鑿破碧巖漏本形。為與人天留榜樣,至今無地可藏身?!?o:p> 印豁禪師之山水詩,充滿詩情畫意。如:《山居》云:“幾株云樹蔭門墻,紫燕穿云入畫梁。雨過松筠增秀色,風(fēng)來桃李遞馨香。雖無情緒迎春艷,卻讀傳燈向暴陽。愛盡執(zhí)消茵蓐暖,道濃何在錦衣裳?!薄皷|嶺舁松北院栽,披蓑冒雨帶云回。林泉摽境連陰徑,湖水澄渟一鑒開。峭壁垂藤猿躑去,藩垣磐石鳥翔來?;倚拿肯驈木壍?,片片飛花點綠苔。”“煙霞結(jié)處隱禪林,直道穿云列壑深。雪積虛明長夜月,風(fēng)傳谷應(yīng)自然琴。墻頭松詠無生曲,巖畔泉吟湛寂心。潦倒山房渾過日,未聞朝事幾經(jīng)今?!薄懊咴破岂牡懒骷?,百沸龍涎陸羽茶。霧重南山豹變彩,雷驚平地象紋牙。四圍修竹千竿翠,幾樹碧桃萬點花。物亦沾春增郁媚,人間那得富無奢?”“長空一色沒高低,春寄池邊柳線齊。風(fēng)鼓漁磯聲入座,雨封蟻穴亂銜泥。忘山見道休云悟,苦海情波莫謂迷。理極大都無比喻,吾家猶在水云西。”“蕭散幽棲息慮竮,逢緣遇物意猶醒。雪飛千里光搖碧,云鎖長空掩戶青。葉落打窗驚宿鳥,風(fēng)行滿閣奏懸鈴。無情歷歷任么道,怎奈游人不解聽?!薄耙孤┒眈隹沼隇t,清燈吐焰伴渠寥。檐前滴凍銀珠墜,屋后瓊枝玉液敲。風(fēng)卷蓬簾忘定動,寒回枕簟覺過腰。長舒兩足渾閑事,失曉翔陽上岳梢。”“茅屋深深十?dāng)?shù)僧,逃名寄跡適生平。不除妄想求精進,那蓄貪嗔漬我裎。水體豈知歸就下,月帆罔意萬家明??罩T一切無余事,閑放雙眸宇宙清?!薄段逖浴吩疲骸笆枰皹飞罹?,詼諧任所之。碧桃無蝶戀,青嶂有猿啼。”“直筧泉流急,疊巒日照遲??蛠硗Z對,握手笑嘻嘻?!薄皹返涝谠漆?,逢緣示此心。泉聲吞石吼,鳥語隔江吟?!薄坝赀^松揮淚,風(fēng)來竹嘶琴。圓通明歷歷,幾個是知音?!薄扒寤[空山冷,碧梧月轉(zhuǎn)東。柳橋花泣露。茅舍竹玲瓏?!薄半[隱蛩聲唧,涓涓水活淙。無心聯(lián)雅韻,物物盡流通?!薄督^句》云:“花梢泣露含煙翠,樹杪迎風(fēng)帶霧青。四壁瀟瀟雨欲作,云遮茅舍暗窗欞。”“幽居何事日耽耽,每有云來覆草庵。客至籬邊尋舍入,猶聞犬吠在煙嵐?!薄盎ㄗ苑假獠葑郧?,巖泉滴凍操玄音。石金絲竹難堪和,留與幽人適道心?!痹娨鉂饬?,令人陶醉。 八、???o:p> 六岫海奎,清代名僧,俗姓鄭,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縣)人,拜梁平縣雙桂堂破山海明為師,“棒下有省,始承嗣焉”。后擔(dān)任蓬溪縣鶴鳴鄉(xiāng)八關(guān)院(今蓬溪縣任隆鎮(zhèn)東新八角村)住持,深孚眾望。 八關(guān)院是清初蓬溪縣內(nèi)一座著名禪院,方圓六千平方米,形似蓮花,四面環(huán)水,竹樹參天,林蔭蔽日,環(huán)境清幽。建有大雄殿(民國二十三年被燒毀)、觀音殿、財神殿、雷神殿、三仙殿、牛王殿、戲樓、書樓、廣場等宏大建筑。大殿前掛著一口直徑一米余的大鐘,殿頂天樓上安有一直徑兩米的大鼓。每當(dāng)早晚,和尚進香,鳴鐘擊鼓,聲揚數(shù)里。大殿后為蓮池,涼風(fēng)動水碧蓮香。廣場中有兩棵巨大的桂花樹,古桂的虬枝年年灑下醉人的芬芳,使八關(guān)院聲名更加遠揚。 海奎不僅深通禪理,而且工書善詩,是一位披著袈裟的詩人。他曾詩詠八關(guān)院:“蓮蓬今日新開爐,景運天開氣象舒。道洽圣君彰德化,時和檀信供香廚。龍蟠虎踞安禪定,象去獅來作護符。一大因緣殊勝事,同瞻佛日?;蕡D?!庇肿髟~詠蓬溪元宵節(jié):“三五元宵,金吾不禁?;饦溷y花發(fā)輝煌,晃徹云霄;星橋鐵鎖開歌管,聲傳山谷。長街短市,宛然閬苑蓬瀛;柳巷煙村,翻作人間天上。如斯佳節(jié),盛世奇觀,林下衲僧如何慶賞?”詞中將清代蓬溪元宵節(jié)的熱鬧繁華表現(xiàn)得如臨其景、如聞其聲!六岫??涤』矶U師之師弟,印豁有《餞六岫法弟》云:“贐物隨家豐儉施,云停折柳意棲棲。高枝蟬囀添離恨,短桌鹢飛謾渡溪。兩岸煙花爭入袖,一林風(fēng)月漏穿褆。此回惡息如何說,踏破芒鞋腳露泥?!薄栋褪穸U燈錄》《錦江禪燈》載有六岫??论E。 九、性參 性參,清代蓬溪名僧,長灘寺住持。長灘寺位于蓬溪縣隆盛鎮(zhèn)(今大英縣隆盛鎮(zhèn),唐時名長灘鎮(zhèn))慈云山麓,是蓬溪著名古剎叢林。早在唐代開元大歷間,就有明覺禪師在此闡教。明代極盛,原名道濟寺,后更名為長灘寺。明代忠臣楊最(歷官工部主事、寧波知府、貴州按察使、太仆寺卿)于正德六年(1511)七月,撰有《道濟寺記》,他在文中對山寺贊嘆不已:“前有大江從北而下,故曰長灘;遠而眺之,層樓疊屋,或見于叢林疏木之間;入其中,復(fù)道縈回、金碧炫目,恍如寄梵王之宮;神怡心曠,使臣駐節(jié),騷人留詠,歲時佳節(jié),遠近焚香者無數(shù)。惜夫蜀中山水,杜少陵品題殆盡。東坡蜀產(chǎn)也,四方名山,各有遺跡。獨于此山無一墨以傳,遂使斯山無聞于天下,豈山不幸歟!”楊最在文中惋惜杜甫、蘇軾遍游巴山蜀水,卻未到慈云山長灘寺,遂使古剎不能聞名天下。最后,楊最又說“安知百年千歲,無鴻儒碩士,如杜、如蘇者出,而模繪茲山之勝?”他預(yù)料今后會有像杜甫、蘇軾那樣的鴻儒碩士來描寫此山此寺。果然如所預(yù)料,楊最去后七十七年,即萬歷十六年(1588)夏,又有一位大臣來游長灘寺,他就是明朝名臣張佳胤。張佳胤(1526—1588),明重慶府銅梁縣人.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乃明代兵部尚書、功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銜,贈少保,謚“襄憲”。張工詩文,系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自號崌崍山人,為“嘉靖五子”之一。著有《崌崍集》65卷、補《華陽國志》1卷,并有奏議22卷。他游覽蓬溪縣長灘寺后,曾作七言律詩一首,書留長灘寺。詩云:“千里齋心謁帝客,仙宮北望隱芙蓉。杜鵑聲里群峰雨,涪水灘頭古寺鐘。寶地風(fēng)云生兩腋,玄天日月轉(zhuǎn)孤筇。真形圖就人難見,玉笈丹霞片片封。”明代蓬溪知縣周臺還將張佳胤的這首詩刻成詩碑,長留長灘寺中。 由上可知明代長灘寺之勝況。但歷經(jīng)明末兵燹,長灘寺氣象不振。性參任長灘寺住持后,弘揚佛法,再創(chuàng)長難,使之重新成為了蓬溪清代高大叢林。后來,性參云游天下名山。歸來后,出任隆盛鎮(zhèn)崇報寺住持。性參對佛理造詣精深,曾撰寫《歸宗鏡元碑》,刻塑在崇報寺內(nèi)。 上文對蓬溪歷史上,從宋代到清代出現(xiàn)過的有杰出貢獻的名僧作了簡介,他們的學(xué)術(shù)成就和創(chuàng)作出成果,是蓬溪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蓬溪是人文之鄉(xiāng),文化發(fā)展居川北地區(qū)之前鋒,這其中也包含著蓬溪宗教界名僧們的貢獻。因此,史志界應(yīng)當(dāng)為作出過貢獻的高僧高道們立傳。蓬溪名僧輩出,本文只介紹了九位名僧,難免有遺珠之憾。不妥之處,懇請同道和讀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