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曰: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天有四時(shí),以生寒、暑、燥、濕、風(fēng)、火;人有五臟、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此九氣之為病也。
又曰: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yáng),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guò)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yáng),重陽(yáng)必陰。
陽(yáng)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聞。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yáng)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陽(yáng)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kāi)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痿,留連肉腠。
一陽(yáng)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因?yàn)闅?,為腫,四維相代,陽(yáng)氣乃竭。
榮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
氣傷痛,形傷腫。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九氣動(dòng)為諸病
張子和云:九氣之氣,如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yùn)迭侵于外,七情交戰(zhàn)于中。是以圣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投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謂“諸痛皆因于氣”?!鞍俨〗陨跉狻保煊芯艢獠煌f(shuō)。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炅、驚、思、勞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王太仆云:怒則陽(yáng)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dá),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王太仆云:恐則傷,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反逆而不散,故聚而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下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王太仆云:身涼則衛(wèi)氣寒沉,故皮膚紋理及滲泄之處皆秘密而氣不流行,衛(wèi)氣收斂于中而不散。
炅則腠理開(kāi)、榮衛(wèi)通、汗大出,故氣泄矣。王太仆云:人在陽(yáng)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kāi)發(fā),榮衛(wèi)大通,津液隨汗而泄也。
驚則心無(wú)所依,神無(wú)所歸,慮無(wú)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王太仆云: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勞則喘息汗出,內(nèi)外皆越,故氣耗矣。王太仆云:疲勞后則氣奔,速則陽(yáng)氣外發(fā),故汗出。內(nèi)外皆逾越于常紀(jì),故氣耗損也。
此《素問(wèn)》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靈樞》論之盡矣。
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yáng)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fā)于外,為癰疽。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病,為陽(yáng)氣不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孿,為肌痹,為肺痿。男為數(shù)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能接息,為泣則臂麻。
恐氣所致,為破?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驚風(fēng)所致,為潮涎,為目圜,為口噤,為癡癇,為不省人事,為僵仆,久則為????痹。
思?xì)馑?,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痹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后與氣,快然而衰,為不嗜食。
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
炅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云云。
氣屬陽(yáng)動(dòng)為火
《原病式》曰:氣為陽(yáng),而主輕微。諸所動(dòng)亂,勞傷乃為陽(yáng)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云:河間治五志獨(dú)得言外之意。凡是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于勞者傷于動(dòng),動(dòng)便屬陽(yáng);驚者駭于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yī)者不達(dá)此旨,遂有寒涼之謗?!睹}訣》有云:冷生氣者,高陽(yáng)生之謬言也。氣屬陽(yáng),無(wú)寒之理。自覺(jué)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馃崴扑?,陽(yáng)亢陰微也。
《內(nèi)經(jīng)》曰:粗大者,陰不足,陽(yáng)有余,為熱中也。長(zhǎng)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jìn)。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xì)則氣少,澀則心痛。
諸過(guò)者,切之澀者,陽(yáng)氣有余也;滑者,陰氣有余也。
形盛脈細(xì),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經(jīng)》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大者,氣血俱多;脈來(lái)大而堅(jiān)者,氣血俱實(shí)。
小者,氣血諸少;脈來(lái)細(xì)而緩者,氣血諸虛。
浮而絕者,氣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尺脈澀而堅(jiān),為血實(shí)氣虛。尺脈細(xì)而微,血?dú)饩悴蛔恪?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color: initial; outline-style: initi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劉立之《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脈候
《內(nèi)經(jīng)》曰:粗大者,陰不足,陽(yáng)有余,為熱中也。長(zhǎng)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jìn)。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xì)則氣少,澀則心痛。
諸過(guò)者,切之澀者,陽(yáng)氣有余也;滑者,陰氣有余也。
形盛脈細(xì),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經(jīng)》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大者,氣血俱多;脈來(lái)大而堅(jiān)者,氣血俱實(shí)。
小者,氣血諸少;脈來(lái)細(xì)而緩者,氣血諸虛。
浮而絕者,氣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尺脈澀而堅(jiān),為血實(shí)氣虛。尺脈細(xì)而微,血?dú)饩悴蛔恪?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color: initial; outline-style: initi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劉立之《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
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
木香調(diào)郁氣,行中下焦氣。其味辛,氣能上升。若陰火沖上而用之,則反助火邪矣。故必用黃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香附子能耗郁氣、快滯氣,虛者不可多服。
陳皮能消痰氣,泄逆氣。
厚樸瀉胃氣,消脹滿。
紫蘇專(zhuān)散表氣,開(kāi)滯氣。
檳榔瀉至高之氣。
藿香快胃氣。
沉香升降真氣。
腦麝能散邪氣。
三棱、莪術(shù)能攻積塊氣。
通治氣劑
和劑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jié)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人參(一錢(qián)) 半夏曲(三錢(qián)) 甘草(炙,一錢(qián)半) 肉桂(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一盞,食遠(yuǎn)服。
三因七氣湯
(一名四七湯) 治七情九氣結(jié)滯成痰,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惡心,并皆治之。
半夏 茯苓(各三錢(qián)) 紫蘇葉 厚樸(姜炒,各二錢(qián))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yáng)不得升降,氣道壅滯作痛,宜服。 香附子(制,二錢(qián)) 藿香 桔?!∨钚g(shù) 青皮 陳皮 肉桂 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制,各一錢(qián))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和劑分心氣飲
治一切諸留滯氣,胸膈痞悶不通。 紫蘇 半夏(制) 枳殼(炒,各一錢(qián)) 青皮 陳皮 大腹皮 桑白皮 赤茯苓 麥門(mén)冬 南木香(磨汁) 厚樸(制,各八分) 檳榔 桔梗香附子 藿香 甘草(各口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分氣紫蘇飲
治氣促喘急,腹脅疼痛。 陳皮 桑白皮 桔?!≤蜍摺〈蟾蛊ぁ∥逦蹲印〔莨省「什荩ㄖ耍鞯确郑∽咸K葉(二錢(qián))
水煎加姜棗,入鹽少許,同服。
藿香正氣散
(方見(jiàn)《傷寒門(mén)》) 治諸氣郁,嘔吐,頭疼,發(fā)熱,惡食不快。
和劑蘇子降氣湯
治心腹脹滿,喘促短急。 蘇子(凈炒) 半夏曲 前胡 當(dāng)歸 陳皮 厚樸(制,各八分) 桂(去皮) 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常服消痰飲,散滯進(jìn)食。
和劑木香流氣飲
治諸氣痞塞,胸膈膨脹,面目浮腫,四肢腫滿,口苦咽干,大小便閉。 半夏 厚樸 白芷 人參 陳皮 香附子(各七分) 紫蘇 青皮 丁香(磨汁) 莪術(shù) 白術(shù) 木瓜 木通 檳榔 藿香 麥門(mén)冬 大腹皮 草果仁(各五分) 赤茯苓 石菖蒲(各六分) 肉桂(三分)
上,水二盞,姜棗同煎,稍熱服。
集成正氣天香湯
治諸氣。 香附子(二錢(qián)) 陳皮(去白) 烏藥 紫蘇葉(各一錢(qián)) 干姜 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流氣飲子
治三焦氣壅,五臟不和,胸膈痞滿,肩背攻痛,嘔吐,氣喘痰盛,浮腫,并皆治之。 木香(磨汁) 檳榔 青皮 陳皮(去白) 紫蘇 枳殼(去穰,麩炒) 芍藥 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酒洗) 半夏(制) 防風(fēng) 黃芪 枳實(shí)(麩炒) 大腹皮(黑豆水洗) 烏藥 甘草 桔梗(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五膈寬中散
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胸膈氣脹,通用。(方見(jiàn)《膈證門(mén)》。)
醫(yī)林小降氣湯
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家紫蘇 天臺(tái)烏藥 白芍藥 陳皮(各二錢(qián)) 甘草(炙,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心統(tǒng)治氣湯
枳殼(一錢(qián)) 青皮 紫蘇 半夏(制) 茯苓(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服。氣郁作痛加川芎、香附、厚樸。食積氣痛加木香、砂仁、神曲。胸膈飽悶加蘿卜子、香附。犯寒痛,加吳茱萸、良姜、附子。氣郁成火,加黃連、梔子。
發(fā)散諸劑
蘇合香丸
治一切郁氣壅滯,氣中不省人事。(方見(jiàn)《中風(fēng)門(mén)》。)參蘇飲
發(fā)散諸氣。(方見(jiàn)《傷寒門(mén)》。)
紫沉通氣湯
治三焦氣滯,不能宣通,腹脅脹滿,便秘。 紫蘇葉 枳殼 陳皮 赤茯芩 甘草 檳榔(各一錢(qián)) 沉香 木香(磨汁,各四分) 麥門(mén)冬 五味子 桑白皮 黃芪 干生姜 薄荷葉 荊芥穗枳實(shí)(麩炒,各八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補(bǔ)氣諸劑
東垣補(bǔ)中益氣湯
治氣虛中滿,不思飲食。(方見(jiàn)《傷寒門(mén)》。)調(diào)中益氣
濟(jì)生大藿香散
治七情傷感氣郁,變成嘔吐,或作寒熱,痞滿不食。 藿香葉 半夏曲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qián)) 木香(五分,磨汁)桔梗(六分) 枇杷葉(拭去毛,十片) 宮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加姜棗,煎一盞,溫服。
東垣升陽(yáng)順氣湯
治七情所傷及勞役、飲食不節(jié),滿悶短氣。 人參(一錢(qián)) 黃芪(二錢(qián)) 陳皮 半夏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 黃柏(各七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炒,一錢(qián))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謩t氣下者,尤宜服之。
消導(dǎo)破氣劑
發(fā)明分消導(dǎo)氣湯
治氣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讱ぃ煶矗『駱悖ń疲∏嗥ぁ∠愀阶樱ㄖ疲≤蜍摺“胂模ǜ靼朔郑」鲜V 黃連 桑白皮 檳榔 澤瀉 川芎 麥芽 木通(各五分) 甘草梢(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蛴蒙袂鸀橥?,名分消丸。
異香散
治胃氣不和,胸腹膨脹,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聚結(jié)、刺痛并治。 京三棱(炮) 蓬莪術(shù)(煨) 益智仁(炒) 青皮 陳皮 厚樸(各一錢(qián)) 甘草(三分) 石蓮子(八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鹽一捻同煎,不拘時(shí)熱服。
沉香升降散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檳榔(各一錢(qián)) 人參 大腹皮(洗) 訶子(各五錢(qián)) 白術(shù)烏藥 香附子(炒) 紫蘇葉 厚樸(姜汁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一兩) 京三棱(炮) 蓬莪術(shù)(煨) 益智仁(各一兩) 陳皮(去白) 姜黃 甘草(炒,各四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食前用沸湯調(diào)服。
楊氏三香正氣散
治嘔吐清水,胸膈壅滯,心下堅(jiān)痞,厥氣刺痛。 木香 丁香(各三分) 香附子 陳皮 厚樸(姜汁炒) 益智仁 縮砂仁 甘草(各六分) 烏藥 蓬莪術(shù) 干姜(炮,各四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溫氣調(diào)中劑
局方鹽煎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上,胸脅刺痛,及脾胃虛寒嘔吐、瀉泄、膀胱小腸氣,婦人血?dú)饨灾巍?/span>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川芎 小茴香(炒) 肉豆蔻 蓽澄茄 良姜 枳殼(炒) 檳榔 羌活 蒼術(shù) 厚樸(姜炒) 陳皮 麥芽(各等分)
上,水盞半,入鹽少許,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勝金散
治男、婦五臟諸氣搶心切痛,不語(yǔ)欲絕。 天臺(tái)烏藥(酒浸,一兩或焙干,或微炒) 茴香 青皮 良姜(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空心溫酒調(diào)服。婦人姜湯,童便調(diào)服。
直指白豆蔻散
治七氣所傷,滯于胸膈,窒塞咽喉,脹痛,心下噫氣、吞酸,不能飲食。 白豆蔻 砂仁(各四分) 蓽澄茄 丁香 木香(各二分) 香附子(制) 青皮 陳皮(各八分) 桂(三分) 厚樸(姜制,八分) 甘草(三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鹽一捻,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溫中分氣丸
治三焦氣不升降,胸膈滿悶。 南星 半夏(制,各一兩) 香附子(二兩,三味同煮,姜汁半杯,醋半盞,水一盞,煮干) 白術(shù) 茯苓(各半兩) 木香 青皮 陳皮 良姜 干姜(四味,各一分,醋半盞,水一盞,同煮干)
上為細(xì)末,酒打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無(wú)時(shí)姜湯下。
半夏湯
治上氣嘔逆,不能下食。 半夏(制,一錢(qián)) 陳皮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五分) 桂心(四分)人參 厚樸(姜炒,各二錢(qián))
上,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八分,溫服。
壓氣散
治上氣嘔逆,疏利太過(guò),虛氣上攻,短氣煩悶。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藿香葉 陳皮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煎紫蘇、木瓜、生姜湯、調(diào)入銀器內(nèi)重湯煮五七沸,溫服。
東垣木瓜順氣湯
治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方見(jiàn)《脹滿門(mén)》。)
破氣攻下劑
瑞竹木香檳榔丸
疏利三焦胸膈滯氣,逐飲破痰,消食快氣。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莪術(shù)(煨) 黃連 枳殼(各一兩) 當(dāng)歸 香附子 黃柏 大黃(各三兩) 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湯下。
和劑復(fù)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通,腹脅刺痛,或成瘡癤,并閃挫腰脅作痛不散,并治。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兩) 玄胡索(兩半) 白牽牛(炒) 甘草(炒) 陳皮(去白,一兩) 木香(七錢(qián))
上為末,每服一錢(qián),熱酒調(diào)。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楊氏消脹丸
快氣寬中,除腹脹,進(jìn)飲食。 木香 檳榔 牽牛(炒,取頭末) 蘿卜子(炒研,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
御藥分氣丸
治胸膈氣痞,化痰消食。 砂仁 白豆蔻 青皮 陳皮 京三棱(炮) 蓬莪術(shù)(炮) 蓽澄茄 蘿卜子(炒,另研) 枳實(shí)(麩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上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三和丸
治三焦不和,氣不升降,心胸痞悶,脅肋刺痛。 枳實(shí) 檳榔 半夏(制,各二兩) 木香 青皮 陳皮 赤茯苓 蘿卜子(炒) 白術(shù)(各一兩半) 三棱(煨,四兩) 沉香 藿香 白豆蔻 官桂(各一兩) 牽牛(取頭末,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食遠(yuǎn)姜湯下四十丸。
搜風(fēng)順氣丸
治年高氣弱,秘結(jié)及腳氣并治。(方見(jiàn)《秘結(jié)門(mén)》。)
百一寔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脹滿,大便秘結(jié)。 陳皮 枳實(shí) 檳榔 大黃 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涌劑
治氣郁、痰郁,氣喘膈悶,非吐不達(dá),則木郁達(dá)之之意。凡諸郁氣最宜導(dǎo)。
稀涎散
瓜蒂散(并見(jiàn)《中風(fēng)門(mén)》。)
易簡(jiǎn)諸方
四磨飲子
治諸氣。 沉香 烏藥 枳實(shí) 檳榔(等分)
上四味,白湯磨服。
橘皮一物湯
治諸氣攻刺及感受風(fēng)寒,酒食所傷,胸膈煩悶。 陳皮(凈洗,一味煎服,屢效。)
四制枳殼丸
治諸氣逆上。 陳枳殼(去穰,一分) 茴香(炒,一分) 蒼術(shù)(炒,一分) 干漆(炒,一分) 蘿卜子(炒,一分)
上將枳殼一味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湯下。
柱靈散
治心氣大痛,危急甚者。 良姜(炒) 厚樸炒 五靈脂(凈者)
上為末,每服一錢(qián),醋湯調(diào)下,痛立止。備急濟(jì)人世,蓋不可缺也。
又方
治氣不升降,脈微欲絕。用大附子一枚炮,作二服,水一盞,煎水磨沉香汁,臨熟時(shí)入藥內(nèi),熱服。
一方
治氣上壅。赤小豆、通草,煮爛服,當(dāng)下氣無(wú)限。
一方
一方
治走氣疼痛。粟殼(一兩,蜜炒) 虎骨(酥炙) 陳皮(各五錢(qián))乳香 沒(méi)藥 甘草(各二錢(qián)半) 為末,每服三錢(qián),熱酒調(diào)下。上疼者,食后服。下疼者,食前服。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NRuFrk1TCGrhyKFCwp3x_w
(發(fā)表於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富力灣小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