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是《傷寒論》中的第一個方劑,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劑,整部傷寒+金匱中,有關桂枝湯(含變方)就占了60%以上。 所以有人說,懂桂枝湯就相當于懂了半部傷寒論,這話不假。 今天本文收集了倪海廈有關桂枝湯講解。劑量的話,可以參看這篇文章《桂枝湯倪海廈劑量》 桂枝湯的條文:1.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2.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3.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傷寒論》) 4.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5.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 6.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論》) 7.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傷寒論》) 8.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傷寒論》) 9.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10.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11.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傷寒論》) 12.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13.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1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15.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1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17.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以發(fā)汗。(《傷寒論》) 19.產后中風,持續(xù)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者。(《金匱要略》) 倪海廈講解桂枝湯:倪海廈講解桂枝湯的原文很長,我做了總結: 桂枝湯中桂枝入動脈,白芍入靜脈,動脈長度和靜脈長度是一樣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永遠都是等量的。生姜和大棗是為了保護腸胃中的津液,炙甘草是為了清除腸胃中的毒素和強心臟。 其中,有關白芍的功效可以看這篇文章《倪海廈講白芍的功效》 現在進入傷寒論第一個方——桂枝湯,這個桂枝湯呢,還沒有介紹到湯劑之前,張仲景從傷寒到金匱大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處方都是桂枝湯來做加減,桂枝湯做加減。那經方家呢認為桂枝湯,是一個陰盛陽盛,陰亡陽亡,是一個平衡,調和,它能夠調和陰陽的第一方,第一個處方——桂枝湯。這個桂枝湯不是說張仲景發(fā)明的,就是歷代古代的圣賢一直留下來的經方在這個地方,一直在這個,從來沒有變過,那張仲景把它歸經歸到專門治療太陽中風使用的,太陽中風使用。傷寒呢,金匱,諸位會遇到三種,一種是湯劑;一種是散劑,象五苓散啊,很多散劑;還有一種是丸劑,像烏梅丸吶,我們后面的那個烏頭赤石脂丸吶,很多有丸劑,有散劑,有湯劑。那讀傷寒的時候,金匱的時候,讀張仲景的東西,你要知道干什么,那個什么時候要用湯劑?什么時候要用散劑?什么時候要用丸劑?這個都不一樣的。 湯呢,你如果把它加個草字頭,那這是掃蕩,掃蕩,所以湯取它的迅捷,速度很快。你如果說今天我們把它做桂枝,桂枝湯,我們五味藥,對不對?桂、芍、草、姜、棗,我們五味藥,我們把它做成桂枝丸和桂枝湯吃下去不一樣,桂枝丸吃下去等了半天不發(fā)汗,我們湯一下去,發(fā)汗。 煮湯的時候還要有技巧,老師,什么叫煮湯有技巧?你喝湯藥的時候,你到底是喝它的氣還是喝它的質?你說:“老師,這個什么東西,什么意思?”意思是氣來了。當你要發(fā)表的時候,你是不是要發(fā)散?發(fā)散,對不對?要取它的發(fā)散吶,全身毛孔都打開來最好啊。所以你煮湯的時候大火去煮,從頭到尾就大火,你比如說六碗水煮兩碗,瞬間,十五分鐘二十五分鐘就煮完啦,結果呢,老師,我,我這是…你這樣子煮大火的時候,你吃它喝它的氣;你如果是小火,滾了以后小火慢慢的煮,一般就這樣子,對不對?小火慢慢的煮,把桂枝湯弄得煮得很濃稠下來,你是喝它的質啊,那不一樣。當你在治病的時候,要迅捷,湯大火的煮,所以,中藥所有發(fā)表的藥,你的目的要發(fā)表就要用大火去煮。所以同樣一個湯劑我給你,我開給你,你如果煮的方法不對,吃下去效果就沒這么好。當我們要攻里的藥,我們要吃它的質,比如說我們后面會介紹到一些大承氣,承氣湯證或怎么樣,我們要把大便通出來,對不對?你在那邊吃它的氣,氣很輕吶,往上沖啊,對不對?你要吃它的質,像白虎承氣的話,我們要慢慢火去燉,一下一劑就把它整個通出來,讓它的質很厚,很重,味道很厚,能夠攻下,它的目的不一樣,這是湯。 所以當我們要滌蕩,去掃蕩五臟六腑的東西的時候,我們要用湯劑,還有通關活絡,經絡不通的時候,都可以用湯劑,陰陽不平衡的時候,我們也用湯劑。 什么叫陰陽不平衡?很簡單的,陰陽,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來陰陽不平衡,有人的說:“老師,奇怪,白天我都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這就是陰陽不平衡嘛,對不對?你怎么會這樣子呢?對不對?奇怪,你跟大家不一樣的時候就是陰陽不平衡了,不見得你有病,大家都是這樣子,只有你一個人很特殊,就是陰陽不平衡。也可以解釋成,比如說我們大家都在吃蝦子,結果十個人吃九個人沒有事,那個人有事,那個人就是陰陽不平衡。如果十個人吃了,九個人都拉肚子,有一個人沒事,那個蝦子有問題,對不對?那個是commonsense,是不是commonsense?對不對?所以食物中毒,送到醫(yī)院去急診,一定是一票,不會說只有一個其他都沒有,那是這個人有問題,對不對?你這個當偵探也要有一點commonsense嘛,對不對?一票人吃一百多個人進來,這個一定是食物有問題,根本不要問,一定是食物有問題,大家都沒問題,就這個人有問題,這個人一定做了什么事情,你知道我意思嗎?自己獨立做了什么事情,這樣子。 那當我們病邪很重的時候,重癥的時候,我們都用湯劑,還有呢,枯,這個病人萎縮了,枯槁了,肌肉一直在收一直在瘦,全身沒有力量,我們都用湯劑去潤澤他,皮膚不好啊,也用湯劑,能讓皮膚好得很快,所以增益氣血,我們都可以用湯劑。那如果是用散劑,像我們很多散劑吶,用藥粉吶,五苓散吶,張仲景很多地方用到散,你如果是四肢,病很久了,久病,這種我們都是用散劑。像風濕這種痹癥,痹癥風關節(jié),表里游走,這個病有時在表,有時又跑到里面去,病居無常處,跑來跑去,我們都可以用散。 如果是丸劑,我們也有時候必須要用丸劑,像經方里面很多地方用丸劑。這個丸劑最主要呢,能逐,逐破這個積聚,所謂硬塊,腫塊,腫瘤,我們都可以用丸劑。吃東西,人,有的人呢不進飲食,就是吃東西吃不下去,胃口不是很好,那胃口不是很好的狀態(tài)之下的話,我們可以用丸劑,緩,慢慢的去攻它,慢慢的去攻它。 那什么時候用湯、什么時候用散、什么時候用丸?如果說迅捷,丸劑的話,就變成藥緩力專,丸劑的力量呢比較緩慢,藥性比較緩,但是它力量非常的專一,所以我們要集中去打一個點的時候,可能就會需要用丸劑。那如果說,我們要全身的擴散的時候,我們用丸劑就不行,我們要用湯劑才有辦法,湯劑才有辦法。這基本的,大概的一個觀念,那什么時候該怎么用,我們介紹到傷寒金匱,尤其金匱很多地方,有時候用丸劑,有時候要用散劑。 比如說我們去打蟲,打蟲的時候我們會用到烏梅丸,那烏梅丸是丸劑啊,老師我不要,我用烏梅湯,你喝都喝不下去啊,為什么?因為我們中藥去攻蟲時候,我們挑最苦的藥,最辣的藥,所以你說干姜,黃連,很苦很辣的藥,烏梅很酸,烏梅多酸吶,烏梅還不能直接放下去煮,還要去泡過醋,泡個兩天再去做成烏梅丸,那你這泡了兩天再煮,你這個湯又酸又辣又苦,你怎么喝?對不對?一喝下去全身難過。我們只要它在腸胃里面,對不對?所以把它做成丸劑,能夠直接攻那個定點的,所以張仲景也是用丸劑,張仲景那種丸劑才有辦法好吞嘛。同時你要騙那個蟲嘛,不然你吃下去,你吃了烏梅丸,你是希望蟲吃到而不是你吃到,對不對?結果你把它煮成湯其實你吃到,這個蟲還很爽,對不對?你要如何去引誘它吃,待會我們介紹烏梅丸我會介紹,很多技巧在里面。 諸位看,你們書上是第九頁,桂枝湯。這個桂枝湯呢,這個方劑呢,桂枝三兩去皮,白芍三兩,炙甘草二兩,這個炙,就是用那個蜂蜜炒過。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你如果是真的這樣子開這個兩,這是漢朝的度量衡,你這個開到藥房去,藥房把你丟出來,藥房把你丟出來我不怪你,如果你這樣開,把你丟出來我不怪藥房。有的地方我真的會怪藥房,但是你如果這樣子開,藥房把你丟出來我就一點都不怪藥房,那怪你自己。這是漢制的兩,漢制的兩,那曾經呢我就查這個兩,這個糟糕,這個我們現在這個,現代查漢朝,怎么查?。繉Σ粚??那我們又不是大陸的考古學家,有資格進去把那個度量衡挖出來,那個馬王堆啊什么,去量,去拿水平去稱,對不對?丈量到底是多少,那不會被人家趕出來?那是古物啊,你怎么可以動?對嗎?只有去找書,找到了,真讓我找到了。 我們很有名的經方家呢,這計量傷寒論的計量,有一個(人)叫做陸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呢,姓王,叫王樸莊(王樸莊),這個人是嘉慶年間,在乾末,乾隆末期嘉慶的時候,在當地很有名的一個名醫(yī),可能這個人家里面就有漢朝的古董啊,所以度量衡他就研究出來,他當時他們也不知道,可是這個人專門去研究它,把度量衡找出來,按照漢制的把它變過來,他研究很多,當時候花了很多心血,可能就這個人一輩子病很少看,他就專門去找這個東西,因為這是一個功德嘛。這個歷代哦…現在我們海峽兩岸統(tǒng)一也是有問題,為什么?度量衡不一樣啊。我為什么常常會搞錯?因為很多人,大陸人跟我講啊,我們是一錢是5克,已經用十幾年了,我就腦海里一錢5克,有的人跟我說一錢是3.6克……我就搞混了,知道吧?我沒有辦法去那邊量,沒時間去,下次我們再去量。 那這個人呢,陸九芝是他的外曾孫,陸九芝是很有名的經方家。那陸九芝跟傅青主這兩個人呢,這個是同一朝的經方家。傅青主很有名,很有名的俠醫(yī),聽說他,傳說他武功很高,他的弟子就是陳士鐸,你們是看的《黃帝外經》就是他弟子寫的,所以在那個時候《黃帝外經》絕對有,他們都看過,這就是經方家啊,很厲害。所以他們當時就把這個考證出來了。根據他們的考證呢,如果是八兩,漢制的8兩,今制——6錢,現在的6錢。所以如果現在是桂枝3兩的時候,差不多是2.3錢(漢方1兩=0.75錢),就是你現在到中藥房去抓,2.3錢就是他的劑量。你真的不要去寫個2.3錢,你去找藥房,藥房把你趕出去,對不對?那么斤斤計較,這個人龜毛到這種程度,對不對?這不需要。所以我們到現在來…我心里知道是2.3錢,但我不會去開2.3錢吶,開三錢算了,為什么?因為后面還有煮的方法,喝的方法。你們如果是開2.3錢,就和啦,和于現在了。芍藥是2.3錢,那炙甘草呢,按照比例把它下去,生姜三兩,你如果真的拿生姜三兩下去,一煮完都是生姜,那你喝下去辣死了,對不對?那病人要罵死了,倪醫(yī)生你給我的湯藥好辣,他是生姜吃下去流汗的,不是桂枝、白芍吃下去流汗的,生姜兩片三片就夠了,你不要開個三兩嚇死人。 大棗十二枚劈,為什么要劈開來?因為大棗外面有紅,它的皮包住,你要把它打,你們不要拿刀劈開來啊,有沒有拿萊刀去劈啊?不會就把它打扁就好了,然后肉露出來哦。煮的時候,微火取三升,去渣,你看它這個微火,有沒有?張仲景當年是微火,諸位要記得漢朝的時候,不是我們現在瓦斯一開就有了,哪有那么好啊,對不對?漢朝,要去生火,對不對?生火煮。所以說你說微火很難控制的,實際上都是滾火,我們只有現在才有辦法控制微火,因為很小一點點啊,漢朝控制微火,微火就沒啦,對不對?有沒有道理?你想想看,你自己去生火看看,你就知道,生得滿頭臉都是黑的,火還是不是微火,不可能。適寒溫,就是煮完以后你不要趁熱喝,不要commonsense沒有,滾燙的喝下去結果嘴巴皮燙破了,要等到稍微溫的時候,先服一升,這一升就一碗,你不要去真的去一升不要去一升。所以現在來說一升,以我們的計量來說的話,大概是五錢的量,五錢的量。那你如果說喝桂枝湯,桂枝湯下去呢,要喝稀飯,來助藥力。 在這里看的時候諸位比較不容易記得,不容易了解,我講給你聽,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解釋給你聽。大家在看《神農本草經》的時候,桂枝呢我們用陰陽來分它就清楚了桂枝是陽藥,白芍是陰藥;桂枝辛,辛辣,味道是甘,所以辛甘發(fā)散為陽,中藥類你拿起來吃,辛辣的,辣椒也是辛辣,但辣椒沒有甘味啊,桂枝有甘味,辛甘發(fā)散為陽。白芍呢,按照本草,白芍你不用拿來嘴巴里面,拿起來一聞就是酸的味道,白芍呢是不是酸苦,白芍是苦,涌泄,所以按照本草,《神農本草經》來說,酸苦涌泄呢為陰。所以桂枝是陽藥,白芍是陰藥,這是肯定的,那桂枝白芍是等量,我們如果把它放到人體上面去的時候,心臟管的是動脈跟靜脈,動脈是陽,靜脈是陰,如果這樣子區(qū)分的話,靜脈跟動脈是一樣等長,你不相信去量量看,一定是等長,commonsense想就好了,一定是等長,所以說因為靜脈跟動脈是等長,我們陰陽要平衡,桂枝和白芍的劑量是一樣的。當陽虛的時候,我們會把桂枝加重,然后如果陰虛的時候,不足的時候我們把白芍加重,張仲景就是這樣子啊,所以來調和陰陽。所以有的時候桂枝要加桂,有時候桂枝湯要重用白芍,比如說建中湯就是重用白芍,有時候要加桂,那桂枝芍藥知母湯又不一樣,所以光這個桂枝湯,我們可以從這個調和陰陽的方子里面,我們稍微加減一下都可以對付不一樣的時機,不一樣的癥狀來使用,目的只是讓他陰陽調和,陰陽一調和就回到常態(tài),常態(tài)就是健康,正常的人。那當個醫(yī)生呢,你只要知道陰陽就可以做很好的醫(yī)生,那你知道陰陽除了診斷以外,同時藥劑上面能夠把陰陽調和回來,藥物上使用。 那如果說我們今天不開其他的藥,光是開桂枝、白芍兩味藥,丟進去,六碗水煮兩碗,一吃,病人哦一下馬上大汗,因為這個一個陽藥一個陰藥很強啊,馬上就流汗流掉,那流汗掉,三天以后,病人打電話給你,醫(yī)生吶,感冒好了,我現在也不惡風,不發(fā)熱,原來流汗現在都沒有了,可是我三天沒有大便,為什么?因為你這個桂枝、白芍一下去以后,它發(fā)表的力量很強,動脈循環(huán),循環(huán)的速度很快,一循環(huán)速度很快的時候,把表邪都去掉了,中風去掉了,它去掉的同時呢,津液傷到,腸胃的津液沒有了,那我們的人身上的汗水都是來自腸胃,你不相信吃飯吃很快啊,喝湯喝很快的話開始流汗,有沒有?那所以說為什么要放甘草、生姜、紅棗,這個紅棗拿起來就是胃液,粘嗒嗒的,跟胃液沒有什么兩樣,它是紅黃……里面是黃肉,黃是土,外面是紅的,是火生土,所以我們后面有朱雀湯,就是十棗湯,我們用攻堅的時候把肺里面水排掉的時候,我們開十棗湯下去的時候會用紅棗,為什么要紅棗?因為你那個甘遂、芫花、大戟一下去,胃液就沒了,那我們要紅棗去補它,補回來,所以我們在攻的同時要把它補回來,這樣子攻邪都會不傷正氣,就不會影響到,不然的話,病好了病人也死掉了,對不對?也不對!那這個生姜呢,我們有,以后會有干姜和生姜,《神農本草經》里面講啊,生姜,它也是辛味的,也是辛辣的,味道,它也是主發(fā)散,那這里是生姜不是用干姜,能夠刺激胃液,刺激這個胃哦。甘草,除了說甘草和解,一般來說大家對甘草的了解就是,那個甘草嘛是和中的藥,因為中藥里面常常是加甘草進去,因為有的藥性不和,不和的話我們加甘草進去然后能夠讓它和,這是一般的通俗的解釋方法,實際上甘草它能夠解毒,因為我們在治病的時候,我們同時要考慮到,這個病人呢,腸胃里面可能有宿食在里面,那有的食物可能壞死掉了,已經不中用了,對不對?那現在病人已經生病,那里面的腸子又有問題,里面的食物壞死掉,壞死掉產生毒素啊,對病人是負擔,那本草里面說甘草解百毒,解什么百毒?就是食物的毒,所以我們化解食物的毒都是用甘草,所以甘草炙過以后,這個炙過以后除了這個本身的甘草能夠預防腸胃里面發(fā)炎以外,壞死的食物不會來做怪以外,同時你用甘草炙過以后會增強心臟的力量,所以張仲景在用炙甘草、生甘草方向不一樣,當用生甘草的時候那只是對腸胃,用炙甘草的時候一定是對心臟。所以張仲景在處方里,你看我們后面會有炙甘草湯啊,張仲景在治療感冒的時候,這個桂枝湯,桂枝湯當然不是張仲景的方子,是經方,歷代傳下來的,為什么炙甘草,就是強心臟。所以我們在治病的同時又在顧腸胃,又在預防他當時的腸子肚子里面壞死掉的食物影響到他,又怕他腸胃那個津液沒有,津液傷到,同時呢又要把感冒去掉,顧慮那么多的狀況之下,還要再顧慮小心心臟不要受傷,因為我們只要維持他心臟很好的時候,這個人不會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心臟很好的人長壽啊,一定會長壽,就要開心嘛,開心。 西藥就沒有辦法那樣做到,你說這個方子,我光是只是這樣講,我還可以講得更深,我們這樣講的時候,你想想看有沒有道理?那你想啊,西醫(yī)很簡單啊,抗生素丟下去就好啦,對不對?誰要管你肚子大,有沒有宿食呢,管你的胃津液夠不夠,他才不管你,吃下去以后臉色蒼白關我屁事啊,對不對?還是死掉啦,那個18歲的學生不是還是死掉啦?沒有用。所以光是一個處方,這個傳了幾千年還是照樣受用,也就是說這個方子,當你拿到手上面以后,不管它是叫做什么病,今天有個病人來找你,他說:“醫(yī)生啊,我腸胃炎”,“那你說你這個腸胃炎癥狀怎么樣子?你是胃哪里痛?”“唉,我胃很少痛,但是我就是常常沒事就流汗,風吹到很難過啊,風一吹我就很不舒服,我就要躲起來?!笔裁茨c胃炎,這個太陽中風嘛,你桂枝湯下去就好了,腸胃炎也好了。結果來的人感冒,也是桂枝湯,你還是桂枝湯給他,不要,老師奇怪,感冒也好了,腸胃也好了,不同的病同樣的藥,這就是中醫(yī),所以中醫(yī)是辯“證”論治。所以當你講說,我說中風的時候是把它當成???不是,中風是當成癥狀,我們一個中風一個治,這兩個字呢就可以涵概出來,項強,發(fā)熱,惡風,有汗,這樣了解我意思吧?傷寒,比如體重、惡寒,體重節(jié)痛,無汗,發(fā)熱,傷寒,所以傷寒就代表了這幾個字,就好像我講的桂枝湯,你不要拿個桂枝去泡湯啊,那桂枝湯五味藥,那是笨蛋,他說:“老師,桂枝湯很好啊,桂枝打粉了泡湯就是桂枝湯”,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從古到今從來沒有這種湯,了解我意思嗎?所以一個桂枝湯就代表五種中藥的組合。那這個你說,你出去說,這個衛(wèi)生署好像很難阻擋啊,因為它可以說桂枝、白芍是藥,生姜怎么辦?你要醫(yī)師處方才能買生姜,那天下老百姓都煩你啦,對不對?你了解我意思伐?所以中藥禁不了,中藥是食物。那當你知道這個有這個概念以后,你看吃完桂枝湯以后,為什么要去喝一點稀飯?稀飯是土,因為來自土,五谷,谷類的,稀飯,我們現在所有的長壽的人諸位去看,最喜歡吃稀飯,然后還喜歡吃紅番薯,燉那番薯稀飯,所以你想想看你的祖父祖母,他們哦……過去的農家,用紅番薯在煮稀飯,因為那時候飯比較貴嘛,番薯比較便宜,那番薯就多放一點,那貧窮人家呢,番薯比較多,白飯比較少,有錢人家呢,白飯比較多番薯比較……那再有錢人全部是白飯,番薯沒有,實際上錯了,應該是番薯和白飯相等最好,因為番薯本身就是土,能夠入脾胃,再加上這個米飯。 張仲景在北方嘛,那他煮稀飯,煮稀飯,那一升吶,五錢吶,那一小碗一碗的量,來幫助它藥力來發(fā)散。他就為什么要這個吃稀飯?就是要腸胃的津液要有,對不對?又熱,下去能夠幫他發(fā)汗。如果說流汗,最好的流汗呢,是一點點微汗,就是覺得身上有流汗,你摸摸濕濕的,可是感覺又好像沒有汗,這種最好的汗,這個汗的意思就是說,感冒病毒排出來了,津液沒有傷到,這是最厲害最標準的。那你如果說喝下去以后,一喝完這桂枝湯,哇,大汗淋漓,太過,太過的時候病不會除掉。那如果是你喝完以后呢,流汗出來,病好了,病好了停服,就不要進劑“啊,老師,這個這個很難得,這個暴殄天物不好”,對不對?我們從小到大爸媽教我們要干鍋,吃個盤子要把它通通清干凈,你把它喝光,你喝得太過,所以病還會有,那個時候的病并不是真正的病,而是你表,你汗流得太多啦,變成是你津液傷到了嘛,那你病人要再去另外煮個湯,后面會有,張仲景的《傷寒論》他講的非常的細膩,包括處方怎么治,如果你用太過了,怎么去彌補它。那這邊呢,如果不及呢,不及的話如果喝了半天沒好啊,半日許,再令三服。如果說沒有好,你吃了第一碗沒有好,沒有好了以后兩三個小時以后再喝第二碗,讓他發(fā)汗,再喝第二碗再喝稀飯下去還是沒有發(fā)汗,再喝,一天把它喝完。半天呢就是12個小時,可以吃三次,日三服,那你可以,老師,我可以省點,我把這個藥呢,9碗水煮成3碗,大火去煮,那你開劑量多點啊。所以你這個時候這是一個標準的方,老師,那你看這個人是100公斤的體格,那個人才30、40幾公斤的體格,你說同樣的劑量,你不會這樣子開嘛,那commonsense對不對?體格大的開重一點,比如說這個體格很壯的,100公斤的來,200磅的我開桂枝5錢;來個,現在來個瘦子,對不對?我就給他開個桂枝2錢,1錢都可以嘛,那小孩子桂枝開半錢,對不對?諸如此類的加減。那你說,老師,你就跟我說這個爸爸媽媽小孩子都得到了,爸爸100斤,小孩子才很小啊,才十幾公斤,你就開給爸爸就好了,那尾藥剩一小口給他小孩子喝嘛,所以說,方這個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嘛,不要那么死板板的,所以中醫(yī)不能那么龜毛,。 如果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意思就是說,還沒有好的話再繼續(xù)吃,那你說:“老師,我很龜毛,張仲景說要周時觀之”,你24小時跟著病人,誰有那個時間啊,你今天當個醫(yī)生,對不對?今天看了100個病人,你不可能說分身,對不對?又不是可以分身去看,所以你要告訴病人交代清楚,流汗出來人很舒服的時候就可以睡了,但是汗出以后,流汗以后不可以當風,也不可以靠火。如果家里冬天有火爐,靠近火爐一點對不對?我剛剛流汗很熱,把窗戶打開來,哇,好爽再冷風進來,結果太陽中風好了,結果變成,第二天變成太陽傷寒,這都不對,所以說你只要流了汗以后保暖,盡量不要讓自己暴露在風下,一定要等到胃口恢復,所謂胃口恢復就是隔天的中午以后胃氣開了以后,吃東西下去了以后,然后不會再流汗了,對不對?也不會惡風了,好,這才是標準,才是正常。 光是一個桂枝湯,你看,那有的時候呢,他把,張仲景把白芍拿掉哇,很兇悍吶,白芍不用,那還要加別的藥進去,加藥進去,馬上那個那個重癥的時候我們在遇到重癥的時候,基本處方都是來自桂枝湯,這是你,我現在給你的一個基本的概念。 |
|
來自: 咖啡時間 > 《中醫(y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