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觀點下的人生和育兒作者是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fā)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你問任何一個“育兒專家”,在這個具體事情上,我應該對孩子做什么,他都能講一大堆道理說明為什么你只應該這么做。他會說如果你不這么做,就會有什么什么樣的壞影響,搞不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可是事實上,你看看那些真有出息的人物,他們的父母多種多樣,有的有文化有的沒文化,有的有錢有的沒錢,有的管得嚴有的管得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沒讀過什么育兒指南。 與此同時,我們還看到大量負面的育兒案例,什么高知父母管得孩子厭學,中產(chǎn)父母逼得孩子自殺,他們都是育兒指南的受害者。 當然這么說不科學,我們不能拿特例和個人觀感下結(jié)論。如果是科學地說,據(jù)我所知,家長對孩子的影響的確是非常重大的,但是這個影響并不體現(xiàn)在育兒指南上。家長影響孩子,有三個方面,
有的人長大以后抱怨父母錢少,有的人抱怨父母虐待,但是我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抱怨父母當年沒送他上書法學習班。 話雖如此,作為父母總覺得肯定有些操作是應該做的,我們總不可能就放縱孩子野蠻生長吧?那到底應該對孩子做什么呢?這就是為什么要讀《園丁與木匠》這本書。 高普尼克這本書,是從“高觀點”來講育兒。這根本就不是一本勵志的育兒指南,它講的是最新科學結(jié)果,是人生的哲學,和童年對整個人類的價值。 想要真正掌握“術(shù)”,你得先理解“道”。想要知道怎么對待孩子,你得先知道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想要幫助孩子學習,你得明白兒童學習的腦科學原理。 高普尼克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特別是兒童怎么學習、怎么探索的研究很深,以前出過一本書叫《寶寶也是哲學家》。兒童學習方面的問題如果可以在當今任選一個人問,你就應該選她。 高普尼克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當年自己作為一個忙碌的科學家沒有多少時間管孩子,可是她的三個兒子都非常有出息。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升級做了奶奶,他從孫子身上又反思了到底什么是育兒。 在育兒專家看來,育兒是一項可以按照說明書操作的工作。而在高普尼克看來,育兒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的藝術(shù)。
二、童年是一種風險解決方案這章咱們先說“童年”。童年時代,小孩到底應該干什么呢? 0x1:“家長”不是動詞幾十年前世界各地都是每家好幾個孩子,能吃飽穿暖快樂長大就不錯了,做家長沒有什么育兒的焦慮感。中國家長大概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對孩子精雕細刻,美國中產(chǎn)階級則更早一點。 Parent(家長)這個詞,在美國從七十年代開始,普遍具有了動詞的形式,可以寫成 parenting,意思是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操作。 你的 parenting 技能怎么樣呢?育兒已經(jīng)成了一門學問,有很多老一輩聞所未聞的講究。 比如說,小孩晚上睡覺,是應該跟家長在同一個房間甚至在同一張床上睡,育兒術(shù)語叫 co-sleeping,還是自己單獨睡一個房間? 有些育兒專家會告訴你,一定要讓孩子自己獨立睡。很多美國家庭是孩子一出生就自己一個房間。但現(xiàn)在也有些育兒專家說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是應該一起睡,給孩子更多關(guān)愛。兩派專家都能說出一套一套的理論,簡直是你只要做錯了就等于是對孩子的犯罪。 我感覺像高普尼克這樣的科學家看育兒專家,就好像現(xiàn)代醫(yī)學看民間偏方一樣。事實是孩子小時候跟不跟家長睡,對他長大以后的性格、能取得什么成就,根本就沒有影響。 你要是整天被這種細節(jié)困擾,就算工作不干了個人生活放棄,全力以赴鉆研和實踐 parenting,也未必能培養(yǎng)出什么好孩子。 高普尼克說 parenting 在科學上幾乎沒用,不但沒用而且還有害。越來越流行的育兒指南不但沒有改善孩子的人生,而且毀了家長的人生,而且毀了孩子的童年。 根本問題在于,孩子,并不是你 parenting 的產(chǎn)品。本來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妻子,你的丈夫不是你的產(chǎn)品,你丈夫婚后的收入水平、性格和快樂程度不是判斷你是不是好妻子的標準。如果你是一個孩子,你父母的幸福度也不是判斷你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 家長跟孩子,是一種關(guān)系,而不是一個操作。 做家長不是做木匠去生產(chǎn)產(chǎn)品,而是做園丁,是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讓產(chǎn)品(孩子)自己好好成長。 那這個關(guān)系應該怎么處呢?首先你得知道童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0x2:越來越長的童年以前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一種美德,而現(xiàn)在的人三十歲了還整天“我們男孩子你們女孩子”,這是不是人的退化呢? 不是,這是人的進步。動物界的普遍規(guī)律是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水平越發(fā)達。 哺乳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動物長,而人類的未成年期則是最長的。大猩猩三四個月會走路,八九歲性成熟,十歲就已經(jīng)生第一個孩子了,而今天的大多數(shù)人在這個年紀連飯都不會做。不但是身體,人類大腦也需要很多年才能長成。 以前有個解釋說人類之所以兒童期長,是因為人類小孩的頭太大,而直立行走以來女性的生理特征又不允許生頭特別大的孩子,孩子必須還沒長好就得生下來,都是早產(chǎn)兒。但這個說法只能解釋人的“嬰兒期”長,可是人類不僅僅是嬰兒期長,童年和青春期都非常長,而且現(xiàn)在是越來越長,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因為人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有些八零后二十五六歲了還在上學,他們的父輩十八歲就已經(jīng)參加工作了,但是請注意,這一代人的知識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都比他們的父輩要強得多。 鳥類學家早就觀察到,早熟的鳥,比如雞鴨鵝,生下來沒多久就能獨立生存了,但是智力水平不行,也就會覓食,復雜的事兒干不了。而像烏鴉和鸚鵡非常晚熟,有一種烏鴉甚至需要被父母照顧兩年,但是智力水平也高得多,那種烏鴉會使用甚至會“發(fā)明”工具。 不用為生計發(fā)愁,每天吃飽了除了學習就是玩,這是未成年人的特權(quán)。人類小孩還有一個特點,特別擅長被多個人關(guān)愛,不僅父母喜歡他,爺爺奶奶、連周圍陌生人都喜歡他,他能從很多人身上學到東西。 而人類中的成年人對此則是欣然接受,心甘情愿地給孩子提供各種服務保障。人類每一胎基本上就生一個孩子,都是精心養(yǎng)育,而且一養(yǎng)就是好多年,簡直是做父母的把大部分精力都奉獻給孩子了?,F(xiàn)在有個理論說為什么別的哺乳動物都是過了生育年齡就死了,人類的女性卻能在更年期之后還生活很多年呢?因為她要幫著照顧第三代。 當然這么做的回報也是巨大的,人類一代比一代強,早就不是一般的靈長類了。 之所以不一般,在于人,特別善于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0x3:風險策略人類這么長的未成年期并不是幾十萬年前就有,有個理論認為未成年期顯著變長是源自地球在五萬年前經(jīng)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徙,這又導致了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從那時候起,人的生活主題就是變化。 怎么適應變化呢?更長的童年,就是人的風險解決方案。 如果環(huán)境永遠不變,你只要會一種謀生技能就行了,就好像小雞會吃地上的蟲就行。如果環(huán)境復雜多變,你就最好多掌握幾項技能、甚至最好還能自己發(fā)明新技能才行,你最好……變復雜。 學習一項技能需要專注,而變復雜需要在各個方向探索??墒侨绻阏焯剿鬟@個探索那個,不老老實實趕緊學個實用的,你靠什么生活呢? 答案就是靠父母。 我們以前講過《指導生活的算法》這本書,其中提到一個根本矛盾,就是探索和收獲(explore/exploit)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策略就是小時候要多探索,長大以后再專注于收獲。 所以父母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環(huán)境讓孩子探索。他們可以無責任地隨便折騰,變復雜,以期適應未來多變的環(huán)境。 那如此說來,“早當家”就不是好事兒,孩子不能當雞鴨鵝養(yǎng),養(yǎng)育的重點不是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而是讓他學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特別是幼兒,會多少個漢字,能不能算二十以內(nèi)加減法,根本不重要。 0x4:混亂的價值六歲以下的兒童,他們的特點是混亂。高普尼克說,童年真正的價值就在于混亂。 混亂是一種演化策略,有利于孩子發(fā)展各種個性,以備將來適應各種環(huán)境。有的孩子性格比較穩(wěn)重,能專注做一件事,適合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墒侨绻h(huán)境復雜多變,孩子最好就要有愛冒險的精神,能機警地意識到周圍的變化。 那難道說有什么環(huán)境就生產(chǎn)什么性格的孩子嗎?不是。人類的策略是各種孩子始終都有、各種性格都保留,讓他們自己去闖蕩不同的環(huán)境。 由此來說,因為未來環(huán)境不可預測,孩子將來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就不是你所能決定的,得看他的特性跟他將來遇到的環(huán)境是否匹配。有的孩子像蘭花特別挑環(huán)境,有的孩子像蒲公英走哪都能活。你決定不了你的孩子是什么,通常一家?guī)讉€孩子都各有各的特點。 孩子的運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多方探索、體驗不同環(huán)境的條件。我們愛孩子是無條件的,不論他是蒲公英還是蘭花,安靜還是外向,愛冒險還是膽小,我們都盡量提供探索資源。 0x5:小結(jié)家長對孩子是一種關(guān)系,而不是一種工作。漫長的未成年期是人類的競爭優(yōu)勢,人類面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采取了先探索后收獲的策略。童年時代的主要作用是探索和學習。童年,是一種風險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面對的第一個矛盾是探索和收獲,對應到親子關(guān)系上,就是依賴和獨立。處理這個矛盾,家長要做的是提供資源保障,讓孩子充分探索。 家長不能確保孩子將來一定成功,不能確保孩子一定聰明,也不能確保孩子一定幸福。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定制、制定或者指定發(fā)展路線。家長能做的,是讓孩子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具備抗打擊能力、自我發(fā)展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這里所謂的探索,除了學習還有創(chuàng)新。所謂的提供資源保障,除了物質(zhì)的還有更重要的是親子關(guān)系上的。而事實上親子關(guān)系對孩子學習有重大影響,咱們繼續(xù)討論。
三、真關(guān)系和假教育我們這章來講講六歲以前的幼兒是如何學習的,高普尼克本人在這個領(lǐng)域親身參與了很多研究。理解了今天的理論,你整個幼教觀會有一個本質(zhì)的改變。 以我之見,中式育兒的一個錯誤,是用訓練大孩子的方法教小孩子。可能在某些家長心目中,所謂幼教就是讓孩子在五歲的時候掌握教學大綱中七歲應該掌握的技能。 比如我最不能理解的一個活動就是背唐詩。一方面是連“鴻鵠之志”這種初中文化都沒有的人能當北大校長,一方面是全民讓剛會說話的兩歲小孩背唐詩,這不荒唐嗎? 兩歲小孩理解不了為什么有話不好好說,非得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實很多家長也不懂唐詩,他們也不打算讓孩子理解,他們只是想讓孩子“會背”而已。他們選擇了這個項目,也許是因為背唐詩有表演的性質(zhì),也許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還有別的幼教選項。 六歲以下的幼兒到底應該學什么呢?為什么你讓他學的他不學呢?為什么他不聽你的話呢? 孩子最想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怎么工作的,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怎么回事兒。而他們的學習效率,取決于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好不好。 不要問孩子為什么不聽你的話,要問你配不配讓孩子聽話。 0x1:三個學習渠道高普尼克說,學習有三個渠道。
我們這章重點說模仿和聽講。你一定要注意,兒童既不是錄像機也不是錄音機,他們非常積極主動。 0x2:不是什么都模仿人類孩子善于模仿,連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模仿大人的表情。而且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級。他不是什么動作都模仿,只有你這個動作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他才會模仿你。通過模仿,孩子能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的中間有個玩具小汽車,兩端分別有個障礙物。小汽車如果撞在左邊的障礙物上,小汽車就會發(fā)光;撞右邊的就沒反應。實驗人員就當著孩子的面操作這個小汽車,有時候往左邊撞有時候往右邊撞。 結(jié)果哪怕是兩歲的小孩,當你把小汽車交給他的時候,他都會專門撞左邊那個障礙物,好讓車燈亮。他不是模仿你所有的動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動作。 還有個實驗。實驗人員把自己的手綁起來,走到一個電燈開關(guān)前面,用頭去撞那個開關(guān),把燈點亮。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看到這種情況,他也想去開燈,但他不會用頭撞,而是用手。孩子知道那個實驗者之所以用頭,是因為他的手不能動! 而在另一個場景中,實驗者的手是自由的,但是故意不用手,用頭把開關(guān)給撞開。結(jié)果這時候孩子的模仿就不用手了,也是用頭!這是因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能分析出來,也許用頭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所以人類兒童的模仿是把動物界的模仿行為給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能夠識別一件事兒的目的性,能做復雜的推理,知道哪些是多余動作,甚至還有儀式感,知道哪些多余動作有意義。 但是這里面有個關(guān)鍵。孩子模仿的對象,必須得是人。 還是前面那個撞小汽車的實驗,如果沒有實驗人員,而是弄成一個小汽車自動運行的短片,那孩子就不會模仿。哪怕你是讓一個機器人去做,孩子也不會模仿。孩子只模仿真正的人。 而且最好是關(guān)系親近、跟他相似的人。兩個實驗人員在一個美國小孩面前做動作,一個說英語一個說法語,孩子會模仿說英語的那個人的動作。 所以你跟孩子關(guān)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但是你刻意的動作還未必有效果。孩子隨時都在觀察你,他不只是模仿你想讓他模仿的事情。 你是孩子的榜樣。 0x3:為什么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現(xiàn)代人教育小孩最常用的辦法還是對話。對話,也是少數(shù)幾個能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家長的干預方法。你可能已經(jīng)知道,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家長因為跟孩子說話多,孩子詞匯量會比貧困家庭的孩子多很多,而這是一個重要差別。 孩子為什么總愛問問題?以前有的育兒專家說可能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科學家的說法是小孩問問題是因為他想對這個世界有更深更廣的了解。 我們希望能傳達給孩子一些知識,但是孩子非常挑人,不是什么人跟他說什么東西他都信。 心理學家很早以來就把小孩跟大人的關(guān)系分成三類。我們以前在講普林斯汀的《歡迎度》那本書的時候說過這種分類。要想知道你是屬于哪一類,最簡單的辦法是做個幼兒園接送測試。假設(shè)你是一個媽媽,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下班再接回來,
有統(tǒng)計表明這三種孩子長大以后的感情生活也受影響。想想如果戀愛對象也有這三種類型,是什么樣的劇情。當然統(tǒng)計歸統(tǒng)計,也有很多人長大以后戰(zhàn)勝了自己的性格缺陷。 而孩子是哪種類型,取決于家長。事實上有的孩子可以跟這個人是一種類型,跟那個人是另一種類型。 對于這三種孩子,家長想要通過對話來教孩子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的接受程度非常不一樣。 比如咱們拿四歲小孩做個實驗。實驗中拿一個孩子從來沒見過的東西給他看,比如說是一張軟盤。媽媽跟孩子說,這東西叫“存儲器”,而一個陌生人說,這東西叫“軟盤”。你猜孩子會聽誰的?
所以當你指責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先要問問自己跟孩子是個什么類型的關(guān)系。所謂“聽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行動。 實驗表明兩三歲的小孩就已經(jīng)善于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如果一個人講述知識的時候很自信,表現(xiàn)出很擅長做這件事,小孩就會傾向于聽他的話。小孩對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還強烈,如果這個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這就是為什么假模假樣地向孩子灌輸知識沒用。孩子能分辨出來你的矯揉造作虛張聲勢。要讓他相信你、聽你的話,首先要問你跟他的關(guān)系好不好,其次要問你自己行不行。 0x4:小結(jié)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都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跟模仿和聽講的對象非常有關(guān)系。 你是什么人,比你對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沒有多少干預手段真起作用,但是家長跟孩子的三種關(guān)系,的確是影響深遠。 古人說“言傳身教”,在要求別人之前都先反思自己。現(xiàn)代家長不問自己是個什么人,試圖把孩子當產(chǎn)品一樣定制,這哪里是教育之道呢?
四、當孩子玩的時候孩子在學什么這章的主題是“玩”。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而是玩。而我們中國家長對玩,情緒復雜。 有些家長認為玩是不必要的,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xiàn),甚至可能還是一種墮落,正所謂“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有些家長把玩設(shè)計成是一種休息或者獎勵,比如有個說法叫“學習要認真地學習,玩要盡情地玩”,把玩當做充電和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 這兩種觀點都是把孩子的玩和成年人旅游看電影打麻將唱卡拉OK那種玩給混淆了。孩子的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環(huán)節(jié),玩不但能促進學習,而且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可是話要這么說,似乎就有個矛盾。玩,肯定就沒有什么目的,就不是“刻意”的,可是學習得刻意練習啊?如果說玩能讓人變得更聰明,那讓孩子直接刻意練習、去做一些數(shù)學題之類,直接鍛煉大腦不是更好嗎?孩子為什么非得玩呢? 關(guān)于玩的研究以前非常少,直到最近心理學家才算有了一定的認識。高普尼克本人和她的學生,就做了大量玩的實驗。我非常喜歡高普尼克對玩的理解,可以說她已經(jīng)有了一個相當說得過去的“統(tǒng)一理論”。 孩子的玩一共有三種:
0x1:跟別的孩子玩這種玩法是人跟人玩,可以叫“打鬧”。比如幾個小孩在一起打鬧、互相追逐嬉戲。 打鬧有點像打仗,孩子們就好像在演練各種攻防技術(shù)一樣。但跟真實打仗又很不一樣,我們以前講《頭腦里的大象》這本書的時候說過,打鬧都是用特別夸張的動作,表示這是開玩笑不是真打。高普尼克還說,打鬧都是雙方輪流進行,我打你一下,你也打我一下,大家都有演練機會。 但打鬧不是訓練。打鬧的好處在于學習社交互動。 不讓孩子玩太殘忍了,所以科學家都是拿老鼠做“剝奪玩的權(quán)利”實驗。如果一只老鼠從來沒和別的小老鼠玩過,它往往也會做各種技術(shù)動作,但是一旦跟別的老鼠互動,它不知道做各種動作的時機是什么。它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 這就好比說步伐都會,但是不會跳舞;字都認識,但是不會連成一句話說。 那么可想而知,如果一個小孩從小都沒有跟別的孩子打鬧過,他到了社交場合就會表現(xiàn)得很笨拙,他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動。 打鬧,是一種社交演練。 0x2:玩玩具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有句話說,作為科學家,如果你看到有數(shù)據(jù)不符合你的理論,你應該對這樣的數(shù)據(jù)特別感興趣。所謂探索,就是要尋找各種意外。 孩子玩玩具,也是在探索意外。 有人觀察,哪怕是11個月大的嬰兒,都有這種探索精神。比如說看一個球打到墻上又彈回來,嬰兒看多了就會覺得這沒什么,關(guān)注度下降。但是如果他看見一個球居然能穿墻而過,他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 所以孩子都喜歡新奇的玩具,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玩法。他們會用各種方法折騰玩具,這么擺弄一下那么擺弄一下。特別是如果玩具的行為跟孩子設(shè)想的不一樣,他會特別感興趣,完全符合波普爾說的科學家標準。 所以孩子哪里是在玩玩具,他們簡直就是在做科學實驗。當成年人都陷入確認偏誤不能自拔,只關(guān)注符合自己認知的信息的時候,孩子們保留了科學探索的火種。高普尼克深有所感,專門寫過一本書叫《寶寶也是哲學家》。 但玩玩具還有實用的好處。探索有利于孩子掌握多方面的技能。 哲學家以塞亞·伯林有一個著名的比方,叫“狐貍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貍知道很多事。有些學者只知道一個大主意就好像刺猬一樣,而真正能理解復雜世界的其實是狐貍。 類比到人生的選擇,像有些運動員和表演藝術(shù)家從小苦練,把一生押注在一門手藝上,就是刺猬;而有的人靈活性特別強,就相當于狐貍。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狐貍,就得讓他多玩玩具。事實上真實的狐貍跟刺猬的區(qū)別就是這樣。刺猬出生六周后就離開父母,而狐貍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六個月,而且還是被父母共同照顧。特別是母狐貍,經(jīng)常把獵物帶回家讓小狐貍玩。 0x3:對大腦的影響那你說就算要培養(yǎng)狐貍,我多報幾個興趣班,效率不是更高嗎?不行。玩跟上課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是親自面對真正的意外。吹拉彈唱才藝學習,這些都是按照老師要求做事,這不是玩。我們關(guān)心的不是學會了多少技能,而是將來能不能應對新的環(huán)境。玩,是讓孩子摸爬滾打一身傷痕換一份體會。 跟其他孩子打鬧和玩玩具這兩項活動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促進大腦發(fā)育。腦神經(jīng)科學家有個名詞叫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越高,你學習新東西就越容易。小孩的大腦可塑性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長大之后大腦就變得很不可塑了,就好像硬化了一樣。 孩子玩的時候,大腦前額葉中負責社交的區(qū)域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能讓大腦變得更可塑。 有個老鼠實驗是這樣的,第一類老鼠吃喝管夠但是不給玩具。第二類老鼠的籠子里有各種玩具,什么斜坡、球、翻滾裝置,可以自由玩耍。結(jié)果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腦的各個方面,比如腦容量、神經(jīng)的連接數(shù)、前額葉皮層的面積,都遠遠超過了沒有玩具的老鼠。 順便說一句,煙草中的尼古丁也有類似的作用。為什么人們吸煙的時候會覺得大腦更好使,就是因為尼古丁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玩,是沒有副作用的尼古丁。 還有一種玩法,對智力成長沒有這些好處,但是可能對人更重要。 0x4:假裝出來的可能性很多動物都會打鬧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類的孩子會假裝。 最基本的假裝就是角色扮演。我小時候特別喜歡拿著兩個玩具,躺在床上玩角色扮演游戲,假裝自己是手上的奧特曼和超人,兩個人互相對打。一玩就是一個中午..... 以前有學者認為小孩分不清虛構(gòu)和真實。的確,據(jù)我觀察美國大部分七歲以下兒童認為圣誕老人和牙仙女是真的,但是現(xiàn)在的研究者確信,對一般想象出來的東西,孩子能分辨那是假的。特別是當孩子假裝的時候,他們非常明白這是假的,但是他們樂此不疲。 假裝有兩個重要作用。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先給孩子們玩一個帶鑰匙的音樂播放器。鑰匙對了,它就能播放音樂,鑰匙不對,它就播放不了。好,現(xiàn)在實驗人員說,這個播放器必須得拿走了,這有個積木,我們能不能假裝這個積木是播放器? 然后他們就拿假裝的鑰匙開啟了這個假裝的播放器。當然沒有音樂播放出來,但是孩子們能夠假裝現(xiàn)在有音樂,并且跟著音樂唱歌。 好,下一步,老師說咱們換個鑰匙,假裝這個鑰匙不好使,于是孩子們又假裝播放器無法播放音樂,他們能夠假裝面對假裝出來的沉默。 所以說孩子的假裝能力非常高級。但是實驗中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沒有這個假裝能力。你跟他說咱們假裝這東西正在播放音樂,他會說不對啊,它沒有播放音樂啊。這一個實驗,就把孩子分成了會假裝和不會假裝的兩類。 然后你做個測試,讓孩子們設(shè)想一個事物的各種不同可能性,結(jié)果就會發(fā)現(xiàn),會假裝的孩子能想象出很多可能性來,而不會假裝的孩子沒有這種能力。 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高級能力。想象不存在的東西,這是創(chuàng)造力的起源,按赫拉利的說法這可是智人的超能力!永遠都是想法先行,敢想才能敢干,科學發(fā)現(xiàn)往往就是這么來的。 高普尼克還專門做了實驗,讓孩子多玩假裝,能激發(fā)他們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但假裝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 0x5:人生最值得學習的技能
而高普尼克認為,這個能力是包括大人在內(nèi)所有人最值得學的技能。 這個能力在學術(shù)上叫做“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就是說你要知道別人的情緒是什么樣,他有什么意圖,他有什么欲望,他是真的還是假裝,他的信仰是什么……你得會判斷人的心理狀態(tài)。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現(xiàn)在有個裝創(chuàng)口貼的包裝盒, 孩子們一看都認識。但是老師把盒子打開,一看里面裝的不是創(chuàng)口貼,是曲別針。好,現(xiàn)在老師把盒子合上,問五歲的小孩兩個問題,
正確答案是我知道盒子里裝的是曲別針,我認為別人會以為盒子里邊裝的是創(chuàng)口貼。能答對這兩道題,就說明孩子具備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自閉癥兒童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面臨巨大的社交困難。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時愛玩假裝游戲的孩子,越能通過這個測試。 我們一生都在琢磨別人怎么想,但心智理論學習的最關(guān)鍵窗口期是從18個月到五歲這段時間。 我們前面說了,六歲以下兒童最應該學的東西就是兩個,
這第二個項目就是心智理論,是最重要的技能。說白了就是孩子得學會理解人,能善解人意就更好了,而想要發(fā)展這種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玩假裝。 0x6:小結(jié)孩子的玩法比大人高級,一共有三種,
打鬧和玩玩具都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做好準備。研究表明假裝跟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是對心智成長至關(guān)重要。 所以玩既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休息和獎勵,玩就是最好的學習,玩是一種戰(zhàn)略需求。六歲以下孩子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認字和學加減法,而是充分地玩。
五、因為孩子愛玩這章咱們接著說“玩”。 我有時候在小區(qū)里健身,看到小區(qū)中間活動區(qū)域有很多小孩在上躥下跳,玩的還挺復雜,有時候扮演忍者,有時候玩打仗,一人一把武器,有分工有合作有假裝有劇情,上躥下跳不亦樂乎。 這就使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書,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寫的,叫《社會動物》(The Social Animal)。書中寫到一個人,也是看他兒子和小朋友們玩覺得特別有意思,也是作為一個男人很羨慕,但是他做了我不敢做的事,他提出要加入游戲! 一開始孩子們同意了他加入。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自己跟不上孩子們的思路。他也試圖假裝在戰(zhàn)斗,可是孩子們都說他這里做的不對那里做的不對。他跟孩子在不同的思維頻道,最后孩子們不帶他玩了。 按照高普尼克的說法,很多大人都已經(jīng)忘記怎么玩了。我們想想,大人的多數(shù)玩法其實是娛樂。什么看電影、唱卡拉OK或者喝酒聊天之類,就算偶爾去游樂場坐個過山車,也不符合我們上一章說的孩子的三種玩法的特點,打鬧、探索新事物和假裝。 那么作為大人,首先要做到別破壞孩子玩,要支持。除了支持孩子玩之外,還有沒有更積極的做法呢?是不是應該引導一下孩子的玩呢? 高普尼克提到一個研究是這樣的。有一個特別復雜的玩具,有各種功能。你擠壓一個地方它能發(fā)出“滴”的一聲;你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一段音樂;別的還有能說話、有閃光的效果等等。
由此可見,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你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就模仿你。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也做出一副探索的姿態(tài),就能引導著孩子一起探索。 還有個實驗是這樣的。研究者要讓4歲的孩子學習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之類。給孩子看不同的東西,希望孩子能理解它們本質(zhì)的形狀。孩子們被分成三組。
一星期之后,實驗者再去考核孩子們記住了多少不同形狀,結(jié)果可想而知,第二組,也就是引導組,學習效果比其他兩組好得多。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老師應該只起到腳手架的作用,引導孩子自己搭建知識,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知識。 當然這種引導法對家長、甚至對老師的要求都非常高。對一般家長來說可能不干預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總結(jié)來說,關(guān)于玩,家長能為孩子做的事大概有三點,
高普尼克經(jīng)常和她的小孫子一起玩。有時候假裝桌子底下有一只老虎正在睡覺,兩人悄悄地從桌子旁邊爬過去,說不要驚醒老虎……高普尼克說,關(guān)鍵還不在于家長的參與對孩子有什么好處,而是……家長也很想玩??! 所以到底什么是玩呢? 玩不是工作,像過家家之類的玩法好像是模擬日常的工作,但是動作會故意做得很夸張,一看那就是在玩。 人們通常是在其他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比如吃飽穿暖了,才想起來玩。 玩好像有一些特定的形式,像小孩打鬧,似乎一直在重復一些動作,但是在重復之中又總有變化。 玩是自發(fā)和自愿的。在用老鼠做的實驗中,小老鼠為了能玩,它甚至愿意去完成一些工作。 不管是跟人玩、跟東西玩,還是跟想法玩,也就是假裝,我們都是在隨機地、多變地嘗試一些不同的動作和想法,然后總結(jié)這些動作和想法的后果是什么。你可以說玩是一種試錯式的學習,能讓我們快速獲得反饋、積累經(jīng)驗,提高應對意外局面的能力。 但是所有這些實用的理由,都比不上一個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玩,很好玩。 費曼有句名言,說“物理學就好像是性:是,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用的結(jié)果,但是那不是我們?yōu)槭裁醋鏊?。?/p> 這當然是進化的設(shè)定。如果性行為僅僅是為了生孩子,人很可能就不會做這件事。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一切的確都是為了生孩子;但是從人的角度,生孩子只是性的一個副產(chǎn)品。 高普尼克說,玩也是一樣。獲得各種好處、促進大腦生長、學會各種技能都是副產(chǎn)品,我們之所以玩就是因為進化給我們設(shè)定了愛玩。 所以歸根結(jié)底,為什么要讓孩子玩?因為孩子愛玩!他們有權(quán)擁有幸福的童年。
六、專注力的競賽前面的章節(jié)我們講了六歲以前幼兒的成長,這一章的主題是從六歲上學到青春期之前,孩子大腦發(fā)育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人人都知道上學重要,但是對兒童腦發(fā)育的知識,一般人了解的太少了。這可能也是因為這些知識才剛剛研究出來。 你知道人的一生中,大腦最理智、最平靜是什么時候嗎?你肯定想不到,答案是八歲。 六歲以后,青春期以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六歲以前兒童的大腦特點是混亂,而進入青春期之后,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甚至瘋狂。兩者中間的這段時間,大腦非常平靜。 這段時間很適合學習。 0x1:學習模式的轉(zhuǎn)換我們前面講了,六歲以前幼兒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現(xiàn)在我們把這種學習模式稱為“發(fā)現(xiàn)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通過模仿、聽講和玩,孩子們盡可能地探索周圍的世界,不設(shè)限制。幼兒最需要學習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怎樣運行的,周圍的人都在想什么。 六歲以后,發(fā)現(xiàn)式學習仍然在繼續(xù),而且達到更高的水平。 比如說關(guān)于東西,兒童在這個時期不但知道體積和重量,而且有了“密度”的概念。而關(guān)于人,兒童的一個重要認知,是開始理解死亡。你要問四歲的小孩死亡是怎么回事,他可能以為人死了就是從一個地方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但是六歲以后的孩子就有一點知道死亡是什么了。 他們開始理解一些復雜的情緒,比如為什么有時候人會又高興又難過。如果不同的人告訴他一些矛盾的說法,他不會困惑,而是自己去做出判斷。與此同時,玩,還是那么重要。 但是這時候孩子有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高普尼克稱之為“掌控式學習(Mastery Learning)”。 掌控式學習就是要熟練掌握專項技能。掌控式學習要求刻意練習,要練到不用想就能使出來、快速高效的自動化程度。漢字的讀寫、加減乘除的計算,都是掌控式學習。 發(fā)現(xiàn)式學習是探索,掌控式學習是收獲。這兩種模式的次序很重要,因為這是大腦的成長機制所決定的。 六歲以前的幼兒隨時能被任何東西吸引注意力,他自己判斷哪個有意思就學哪個。而六歲時的大腦前額葉皮質(zhì)開始要求更大的控制權(quán),它將逐步接管整個大腦的其他部分,這意味著注意力變得可控,小學生能夠?qū)W⒌貙W習某一個知識。 六歲以前的大腦可塑性是最高的,六歲以后大腦就開始不容易改變了。幼兒大腦靈活多變,現(xiàn)在的大腦開始有效率了。高普尼克認為兒童大腦的創(chuàng)造力,從這一刻開始是下降了。 從內(nèi)部硬件角度,以前的很多神經(jīng)連接現(xiàn)在消失了,就像是一棵樹被修剪了一樣。剩下的那些經(jīng)常使用的神經(jīng)連接會加強!如果我們把神經(jīng)連接想象成電線,現(xiàn)在有些重點線路的外面被包上了一層皮,就好像是電線外面的塑料皮, 這層皮叫“髓鞘質(zhì)(myelin)”,有點像是香腸,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髓鞘質(zhì)的作用也正像是電線的塑料皮一樣,保護神經(jīng)連接不漏電,能讓信號更強更準確。 如果你以前聽說過刻意練習的理論,你會立即明白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技能的專業(yè)化。經(jīng)常使用的神經(jīng)連接被固化,這個技能如同像肌肉一樣長在了你的大腦里。 幼兒的大腦看見街頭牌匾上的字也許以為那是一幅畫,能產(chǎn)生各種有趣的聯(lián)想,而固化的大腦看見字就只想到字的抽象信息。從實用角度看這當然是巨大的進步,識字已經(jīng)自動化了,但是在一位心情不好的哲學家看來,曾經(jīng)純真的雙眼,現(xiàn)在戴上了一副標準化的有色眼鏡! 這個轉(zhuǎn)變簡直就相當于孫悟空前往南贍部洲學藝,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你歡呼也好傷感也好,該來的就這么來了。 0x2:學徒制其實六歲已經(jīng)不小了。以前孩子到了六歲就得干活,一般是跟著父母、或者出去找個師父當學徒。 我們聽德云社的八卦,知道學徒很不好干。一開始都是做雜活,慢慢磨練了性子才能給師父打個下手,一旦犯錯師父非打即罵??墒菑目桃饩毩暤慕嵌龋蛄R都應該叫反饋,犯錯都應該叫試錯,正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挨打多了就學會了。以前到九歲,孩子就已經(jīng)是個有價值的勞動力了。 當然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不是這樣的。學徒制的好處是手把手教你玩真的,是實實在在地學習一項專業(yè)技能,你完全知道你在干什么??墒钱斈阕尯⒆颖秤⑽淖帜副淼臅r候,他并不知道這是要干什么。 現(xiàn)在的孩子只在文體項目上能體驗一點學徒制的影子。你上場打球動作不對、彈琴彈錯了,教練肯定會給反饋,特別是你會參加真正的比賽和表演。 可是一般的科目,像數(shù)學、語文,就不是學徒制了。學寫生字和背誦乘法口訣只是為了考試,老師并不帶領(lǐng)學生從事幫人寫信或者算賬之類的謀生業(yè)務。 高普尼克開了個腦洞。如果學棒球也像現(xiàn)在學生學數(shù)學語文這么學,你猜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十二歲以前全都是棒球理論學習,考試考的是棒球的規(guī)則和歷史文化。在這漫長的學習中你對棒球的術(shù)語、棒球界的名人事跡倒背如流,但是你從來沒摸過真的棒球。到了中學你才開始有球訓練,到了大學你才開始練配合……一直等到研究生二年級,你才第一次上場比賽。 有這么訓練棒球運動員的嗎?可是我們現(xiàn)在訓練科學家就是這個方法。過關(guān)斬將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才算當上了學徒,結(jié)果老板一看除了考試啥也不會。 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無奈。今天的科學實在太難了,高中生進物理實驗室也幫不了什么大忙。 離開了學徒制,今天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的很多東西是不自然的。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他們在很長的時間里根本用不上這些知識。 所以他們要想學得好,必須投入極大的專注力。 0x3:專注力競賽本來六歲以后大腦的發(fā)育就是會變得更加專注,已經(jīng)為學習專業(yè)技能做好了準備,搞一些要求專注力的活動沒問題。但是現(xiàn)在學校對專注力的要求已經(jīng)超過了自然水平,小學生要調(diào)用的專注力已經(jīng)比大多數(shù)成年人在工作中的專注力還高。 可孩子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小孩天生沒有那么強的專注力。 如果你的職業(yè)選擇是獵人,那你根本不需要很強的專注力,你反而應該避免過分專注,得時刻對周圍環(huán)境保持機警。但是學校教育可不培養(yǎng)獵人,學校要求孩子必須能把專注力放在老師講的東西上。 你甚至可以說,現(xiàn)在的學校很大程度上是專注力的競賽。哪個孩子專注力強,他學習成績就好。 結(jié)果獵人式的人才在學校里就成了落后分子,甚至成了病人!有研究表明美國政府把標準化考試推行到哪個地區(qū),哪個地區(qū)的兒童多動癥診斷率就顯著提高。 咱們中國現(xiàn)在既不流行兒童多動癥也不流行用藥物控制專注力,我們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是性格問題,不是生理問題。但是美國人民更相信醫(yī)學手段。 中國家長也搞軍備競賽,而美國家長可是連生化武器都用上了。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像禁止運動員使用興奮劑一樣禁止專注力藥物,甚至應該在每次考試之后搞藥檢。也許將來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 0x4:小結(jié)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jīng)歷一次大腦發(fā)育的變化,使得他們從發(fā)現(xiàn)式學習模式向掌控式學習模式轉(zhuǎn)變。本來這個時期最合適的學習方法是傳統(tǒng)的學徒制,但現(xiàn)在在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你是不是有點覺得現(xiàn)代教育體制是對兒童的摧殘呢?其實也不一定,這種教育能培養(yǎng)復雜的人才,是過去學徒制比不了的。義務教育實行的一百年間,人的智商提升了很多。 發(fā)現(xiàn)和掌控,探索和收獲,機警和專注,這些都是矛盾。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法能調(diào)和這些矛盾,每個人只是根據(jù)自己情況取舍而已。 但不管怎么取舍,首先你得尊重大腦生長的規(guī)律。六歲以前適合發(fā)現(xiàn),六歲以后才適合掌控。大腦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兩三歲就強迫認字背唐詩,這不是拔苗助長嗎?所以我們一直強調(diào)六歲以前主要任務就是玩。 六歲以后玩仍然很重要,但學校里開展了一場專注力的競賽。如果你家小孩專注力天生很強,那恭喜! 六歲以前其實也可以為這場競賽做一點兒準備,不過高普尼克的建議可不是三歲開始認字背課文,而是讓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多接觸書籍,多和孩子對話,讓他提高詞匯量。這樣他上學遇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能感覺更親切一點,就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僅此而已。 而如果想讓孩子在學校取得成功,六歲以后是專注力訓練的好時機?,F(xiàn)在是時候下點功夫認字背課文了。 但是你永遠避不開那些矛盾。過度的專注力訓練會讓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進一步下降,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只會專項技能的普通人才,也可能成為只會考試的人,甚至成了只知道聽話的機器! 所以這個世界哪有萬無一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不過多玩可以中和專注力的危害,我的建議是讓孩子盡可能保留一點六歲以前那種赤子之心。 不過就算你不讓玩,孩子也不會這么一直專注下去……青春期就要到了。
七、青春的較量最后一章的主題是青春期的大腦。 “青春”中國文化里絕對是個好詞,代表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東西,我們總是說“美好的青春”,什么“紅火的青春”。但是在美國,一提“青春期的少年”,那基本等同于麻煩制造者。如果在紐約街頭看到幾個十幾歲的少年結(jié)伴向你走來,你有理由為自己的安全擔心。 我猜這可能是因為中國文化非常強調(diào)自控能力,少年相對比較低調(diào)。美國青少年的江湖暗流涌動,有吸毒的、有校園霸凌的、有墮胎的,學習好的老實孩子一般不是主流。但是在這些表面之下,其實青春期的問題哪里都有,咱們每個人也都遇到過或者將來會遇到。 一個被視為希望之星的天才少年,為什么在大學里突然沉迷網(wǎng)絡(luò)游戲不學習了呢?一個系統(tǒng)學習過生理知識、平時特別文靜的女高中生,為什么突然懷孕了?而且那個男生還不是她喜歡的類型? 青春期少年經(jīng)常會犯一些愚蠢低級的錯誤。想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腦科學。 0x1:混亂,又見混亂中學老師經(jīng)常感到很無奈,仿佛是突然之間,學生們對老師講的內(nèi)容都不感興趣了。幼兒園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小學生把老師的話當成金科玉律,可是到了青春期,好像課堂上的東西再新穎也無法吸引學生。他們不再迷信老師,對家長也是叛逆,他們的心思好像根本不在學業(yè)上。 所以就有老師向高普尼克抱怨這個情況,說你不是腦科學專家嗎,你說說為什么青春期少年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呢?高普尼克說不是啊,你看他們對“誰喜歡誰”這個問題,感不感興趣?老師說那倒是!這幫學生一天到晚就是研究同學的八卦。 人到了青春期,大腦會發(fā)生一個重大改變。我們前面講了幼兒大腦的可塑性非常高,所以靈活多變又充滿了混亂。上學以后,從小學到青春期之前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是非常平靜的??墒堑搅饲啻浩?,大腦再次變得活躍,可塑性再次提高,混亂又回來了。所以青春期的大腦,有點像是幼兒的大腦。 這種改變是在為離開家庭做準備。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他的生活是以家長為核心,他最關(guān)心的是和家長的關(guān)系。青春期開始之后,他最在意的是和同伴之間的關(guān)系。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個什么位置,對他來說已經(jīng)不重要了,他更關(guān)心自己在同學中的位置,他想得到來自同學的尊敬。 幼兒時期的打鬧,現(xiàn)在變成了復雜的社交演練。誰跟誰是朋友,誰跟誰是盟友,分工、談判、妥協(xié)、利益分配、建立游戲規(guī)則,這些高級的東西都出來了。 青春期少年有個地下文化。他們私下交流會說一些只有他們知道的詞匯、只有他們懂的典故,他們關(guān)注的東西家長根本理解不了。你要不信可以嘗試一下“快手”之類的東西,里面每天都在冒出很多你可能從沒聽過的「新詞」,你可能無法理解為什么有人會對這種東西感興趣。這個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之間傳承,還不斷地創(chuàng)新。青春期少年是否掌握這個文化,對于他的歡迎度十分重要。 為了贏得地位,青春期少年會去做一些冒險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以前講《歡迎度》那本書的時候說過這個情況,青春少年最尊敬的不是學習最好的孩子,而是敢想敢干、有反叛精神的少年。 青春期少年其實也是在探索,但是他們這種探索和以前的探索不一樣。以前都是在家長的庇護之下探索,做一些游戲性的操作。青春期少年的探索則是直接面對真實世界,他要追求獨立。他打交道的對象都是同齡人,這是給即將到來的成人社交做演練。 活躍的內(nèi)心遇到陌生的場景,青春少年難免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行動。腦神經(jīng)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 0x2:兩個系統(tǒng)我們知道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里提出一個學說,把大腦分為兩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1負責快速直覺思維,系統(tǒng)2負責慢速的理性思維。其實這個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劃分,并不是說大腦里面真的有一個組織結(jié)構(gòu)是系統(tǒng)1,另一些組織結(jié)構(gòu)是系統(tǒng)2。 那么我們也可以用另一個視角,把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分成兩個系統(tǒng),
用汽車打比方,動力系統(tǒng)就好像是油門,控制系統(tǒng)就好像是方向盤和剎車。 動力系統(tǒng)的作用是通過調(diào)動感情,讓人充滿各種做事的動機。青春期少年迫切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各個目標、滿足各種渴望,體驗各種感覺。 從腦科學角度來講,動力系統(tǒng)跟大腦中負責獎勵的區(qū)域有關(guān)系。說白了,就是大腦非常想要獲得獎勵。獎勵可能是愛情或者榮譽,但青春期少年最想要的獎勵,是來自同輩伙伴的尊敬。比如研究者做了一個模擬賽車實驗,一個少年開車本來開得好好的,但是一旦當他知道有其他的少年正在看他開車,他就會去做一些更冒險的動作,因為他想要贏得尊敬。與此同時,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顯示,他大腦中負責獎勵的區(qū)域被激活了。 動力系統(tǒng)在整個青春期間都非?;钴S。只有當青春期過去之后它才會平靜下來。 科學家提出一個洞見。青春期少年之所以會去做一些不負責任、冒險的事情,并不是因為他低估了危險,而是因為他高估了獎勵。或者說,他對獎勵的體驗比成年人強烈得多! 比如你想想,初戀的感覺是不是特別美好。一直到成年,每個人都覺得初戀特別美好,其實初戀可能并沒有那么美好,只是那時候你是青春期,你對獎勵的感覺特別強烈而已。 從進化角度看動力系統(tǒng)完全合理。有這個系統(tǒng)的激勵,你才愿意離開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去面對社會上的風險。但是問題就在于,你需要控制這個動力才行,這就是咱們要說的第二個系統(tǒng),也就是控制系統(tǒng)。 控制系統(tǒng)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zhì)主導。我們上一章說了,隨著大腦慢慢發(fā)育,前額葉皮質(zhì)開始嘗試接管大腦的其他部分,它能掌控感情,也控制動機。 控制系統(tǒng)相當于剎車和方向盤,它克制沖動,引導我們做出科學的決策。它鼓勵我們建立一個長期的目標,推遲享樂。同樣也正是這個系統(tǒng),主導了我們上一章說的掌控式學習。 但是控制系統(tǒng)的掌控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慢慢成長出來的。它從青春期之前、剛剛上學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一直到成年以后都還在成長。 所謂“誰的青春不迷?!?,就是動力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這兩股力量的較量。 0x3:火候最理想的局面是兩個系統(tǒng)達成平衡。本來也容易平衡,但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一個情況,孩子們的青春期都在提前。 為什么青春期會提前,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jié)論。有人從能量角度,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營養(yǎng)攝入過剩,而運動卻不像以前那么多了,營養(yǎng)在體內(nèi)沒有被消耗掉,就被用于加快身體發(fā)育。還有人認為是環(huán)境中的各種激素太多了,甚至還有人說是各種人造光源對人的身體產(chǎn)生了影響…… 總而言之,青春撲面而來。動力系統(tǒng)已經(jīng)變得活躍,控制系統(tǒng)卻還沒有準備好,結(jié)果就是青春期的少年更容易沖動冒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提升控制系統(tǒng)。 那要如何提升控制系統(tǒng)呢?難道是加強思想教育、依靠團支部書記的領(lǐng)導嗎?當然不是。 從腦科學角度來講,青春期的動力系統(tǒng)是自然生長的,人到了一定年齡它就出來了,但是控制系統(tǒng)并不僅僅是自然生長,而是可以訓練的。 控制系統(tǒng)高度依賴學習和經(jīng)驗。試錯就是個好辦法。如果你做出過一些錯誤的決定,吃虧了,你就會學會下一次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在實踐中吃一塹長一智,你就會慢慢變得成熟,這個成熟的過程就是你的控制系統(tǒng)成長的過程。 所以試錯宜早不宜遲。最好在青春期還沒到來之前,在小學生這個階段,家長就讓孩子去做一些決策,和同學多互動。這時候還有一個好處是家長還有一定的權(quán)威,能給一點引導。 這就又回到了學徒制。高普尼克真是非常推崇學徒制。家長應該找機會領(lǐng)孩子去做一些真實的工作,讓孩子體驗一下在真實世界里自己的決策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自由度越大控制力就得越大。最理想的情況下,隨著青春期少年慢慢長大,他要求的自由越來越多,同時他的控制能力也越來越強,兩個系統(tǒng)一起成長。他既有強烈的進取心,又能夠調(diào)整方向控制自己……就這樣變成大人。 這個做法是在矛盾中尋找平衡,就好像做菜一樣得講究火候。其實整個這本書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孩子就好像是樹苗,拔苗助長不行,不到時候就修剪枝葉也不好,到時候了不修剪枝葉也不對,家長就好像是園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