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為了判斷腦膜中動脈和大腦半球上外側面主要溝回的體表投影,可先確定以下6條標志線。①下水平線:通過眶下緣與外耳門上緣;②上水平線:通過眶上緣,與下水平線平行;③矢狀線:是從鼻根越顱頂正中線到枕外隆凸的弧線;④前垂直線:通過顴弓中點;⑤中垂直線:經(jīng)髁突中點;⑥后垂直線:經(jīng)過乳突基部后緣。這些垂直線向上延伸,與矢狀線相交。 1.腦膜中動脈:本干經(jīng)過前垂直線與下水平線交點;前支通過前垂直線與上水平線的交點。腦膜中動脈的分支狀況,時有變異。探查前支,鉆孔部位在距額骨顴突后緣和顴弓上緣各4.5cm的兩線相交處;探查后支,則在外耳門上方2.5cm處進行。 2.中央溝:在前垂直線和上水平線交點與后垂直線和矢狀線交點的連線上,介于中垂直線與后垂直線間的一段。中央溝位于冠狀縫的后方約兩橫指,且與冠狀縫平行,其上端在鼻根與枕外隆凸連線中點后方1cm處。 3.中央前、后回:分別位于中央溝投影線前、后各1.5cm寬的范圍內(nèi)。 4.運動性語言中樞:通常位于左側大腦半球額下回后部的運動性語言中樞,其投影區(qū)在前垂直線與上水平線相交點稍上方。 5.外側溝: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線與中央溝投影線夾角的等分線上,前端起自翼點,沿顳骨鱗部上緣的前份向后,終于頂結節(jié)下方不遠處。 6.大腦下緣:為由鼻根中點上方1.25cm處開始向外,沿眶上緣向后,經(jīng)顴弓上緣、外耳門上緣至枕外隆凸的連線。 頸部 7.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相當于下頜角與乳突尖端連線的中點,右側至胸鎖關節(jié),左側至鎖骨上小窩之間的連線,即兩動脈的體表投影線。此連線以甲狀軟骨上緣為分界標志,其上為頸外動脈的投影,其下為頸總動脈的投影。 8.鎖骨下動脈:右側自右胸鎖關節(jié)、左側自左鎖骨上小窩,向外上至鎖骨上緣中點劃一弓形線,弓形的最高點距鎖骨上緣約1cm,即為鎖骨下動脈的體表投影。 9.頸外靜脈:位于下頜角至鎖骨中點的連線上,是兒童靜脈穿刺和臨床觀察靜脈充盈程度及靜脈壓高低的常用部位。 10.副神經(jīng):從乳突尖與下頜角連線的中點,經(jīng)胸鎖乳突肌后緣中、上1/3交點,至斜方肌前緣中、下1/3交點的連線。 11.神經(jīng)點:為頸叢皮支淺出頸筋膜的集中點,約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處,是頸部皮神經(jīng)浸潤麻醉的阻滯點。 12.臂叢:從胸鎖乳突肌后緣中、下1/3交點至鎖骨中、外1/3交點稍內(nèi)側的連線。(相當于臂叢中、上干的投影)臂叢在鎖骨中點后方比較集中,位置淺表,易于觸及,常作為臂叢阻滯麻醉時鎖骨上入路的部位。 13.頸叢:自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淺出,呈扇形分布于頸前區(qū)及胸壁上區(qū)。 14.胸膜頂及肺尖:由胸腔突出胸廓上口至頸根部,最高點位于鎖骨內(nèi)側1/3段上方2~3cm。在頸根部施行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時,不應在鎖骨內(nèi)側1/3上方進針,以避免發(fā)生氣胸。 胸部 15.前正中線:經(jīng)鎖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線。 16.胸骨線:經(jīng)胸骨外側緣最寬處所作的垂直線。 17.鎖骨中線:經(jīng)鎖骨中點所作的垂直線。 18.胸骨旁線:經(jīng)胸骨線和鎖骨中線之間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 19.腋前線:經(jīng)腋前襞與胸壁相交處所作的垂直線。 20.腋后線:經(jīng)腋后襞與胸壁相交處所作的垂直線。 21.腋中線:經(jīng)腋前線和腋后線之間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 22.肩胛線:兩臂下垂時經(jīng)肩胛下角所作的垂直線。 23.后正中線:沿胸椎棘突尖所作的垂直線。 腹部 24.腹腔內(nèi)臟器的位置因年齡、體形、體位、呼吸運動及內(nèi)臟充盈程度而異。一般情況下,成人腹腔內(nèi)主要氣管在腹前壁的投影見表格。 盆部和會陰部 25.髂總動脈和髂外動脈:從髂前上棘及恥骨聯(lián)合連線的中點至臍下2cm處,此線之上1/3段為髂總動脈的投影;下2/3為髂外動脈的投影;上、中1/3交界點為髂內(nèi)動脈起點。 上肢 26.上肢動脈干:上肢外展90°,掌心向上,從鎖骨中點至肘前橫紋中點遠測2cm處的連線,為腋動脈和肱動脈的體表投影,大圓肌下緣為兩動脈的分界。從肘前橫紋中點遠測2cm處起始,至橈骨莖突前方和豌豆骨橈側的連線,分別為橈動脈和尺動脈的投影。 27.上肢神經(jīng)干:
28.上肢能觸及的神經(jīng):
29.上肢的軸線及提攜角:
下肢 30.股動脈:在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屈曲、髖關節(jié)外旋、外展狀態(tài)下,自髂前上棘與恥骨聯(lián)合連線的中點向外下至收肌結節(jié)作一連線,此連線的上2/3為股動脈的體表投影。在活體,于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可觸及股動脈搏動,臨床上常于此處實施股動脈穿刺或急救時的壓迫止血,也可行主動脈或小腿的動脈造影。 31.臀上動、靜脈與臀上神經(jīng):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尖連線的上、中1/3交點即為臀上動、靜脈與臀上神經(jīng)出盆處的體表投影點。 32.臀下動、靜脈與臀下神經(jīng):髂后上棘與坐骨結節(jié)連線的中點為臀下動、靜脈與臀下神經(jīng)出盆處的體表投影點。 33.坐骨神經(jīng):取髂后上棘與股骨結節(jié)連線的中點,其與股骨大轉子尖連線的中、內(nèi)1/3交點,再至坐骨結節(jié)與股骨大轉子連線的中點,連接上述三點的弧線即為坐骨神經(jīng)在臀部的體表投影。坐骨結節(jié)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至股骨內(nèi)外側髁之間中點的連線,為坐骨神經(jīng)在股后區(qū)的體表投影。當坐骨神經(jīng)痛時,其投影線上常有壓痛。 34.腘動脈:于股部中、下1/3交界平面作一環(huán)線,此線與股后正中線相交處內(nèi)側約2.5cm處為起點,該點至腘窩中點的連線即為腘動脈斜行段的體表投影。經(jīng)腘窩中點向下至脛骨粗隆平面的垂線,為腘動脈垂直段的體表投影。 35.脛后動脈:以腘窩中點下方7~8cm處為起點,至內(nèi)踝后緣與跟腱內(nèi)側緣之間的中點的連線。 36.脛前動脈:脛骨粗隆與腓骨頭連線的中點與內(nèi)、外踝經(jīng)足背連線的中點的連線。 37.足背動脈:內(nèi)、外踝經(jīng)足背連線的中點至第1、2跖骨底之間的連線,活體可在拇長伸肌腱的外側觸及其搏動。 |
|
來自: 新用戶2502xSIw > 《針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