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工作室
潘毅講堂
2023-07-05 12:21
發(fā)表于廣東
本 期 導 讀 端午過后,嶺南地區(qū)一時暴雨,一時烈日。雨來之時,黑云壓城,傾盆如注,強風天氣下,雨來得急也去得快。而江南地區(qū),也恰逢梅雨時節(jié),連綿陰雨,濕漉漉的。天氣又悶熱又潮濕,叫人很不爽快。 氣候炎熱,人們不免貪涼。暑熱天氣下本就容易耗氣傷津,假如一時吹風、冷飲無度,導致人體中氣更虛,便讓暑熱與風寒之邪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 若是風寒之邪入侵,輕的神疲倦怠,食欲大減,重則發(fā)熱惡寒、不再汗出、身體沉重疼痛等等,這便是感了“陰暑”。 在中醫(yī)看來,感暑也分“陰陽”。 古人講“動而得之”為傷陽暑。所謂陽暑,是由于天氣炎熱,因酷暑高溫而感的暑,也是我們普遍認知的感暑,這種感暑,主因是熱。 而“夏月受寒,靜而得之”為陰暑。陰暑,是夏天因人們貪涼,比方說長時間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工作休息、或者大汗淋漓之時飲用大量的冰水等,這些皆因貪圖一時涼快導致中暑,主因是濕與寒。 在當今城市空調滿布,冷飲盛行的生活與工作環(huán)境下,感陰暑的概率該大于感陽暑了。 今天我們就具體講講中了陰暑的對治方法。 中醫(yī)的經(jīng)典祛陰暑方——香薷散 在中醫(yī)里,有個主治陰暑的方子,叫做香薷散。 香薷散就三味藥,香薷、白扁豆和厚樸。臨床上用于治療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等屬外感風寒夾濕者。 張秉成《成方便讀》里說:“治夏月傷暑感冒、嘔吐泄瀉等證。此因傷暑而兼感外寒之證也。夫暑必夾濕,而濕必歸土,乘胃則嘔,乘脾則瀉,是以夏月因暑感寒,多嘔、泄之證,以濕盛于內,脾胃皆困也。此方以香薷之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fā)越陽氣,以解外感之邪;厚樸苦溫,寬中散滿,以祛脾胃之濕;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p> 也就是說要用到這個方子,要看是否符合如下癥狀: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無汗,腹痛,惡心,嘔吐、泄瀉偏清稀,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夏日感暑出現(xiàn)了上述這些癥狀,臨床便會使用到香薷散。 關于香薷散—— 君藥,香薷。 香薷被稱為夏月麻黃,因其功效類似麻黃,辛溫發(fā)散,但發(fā)汗利水的效果較麻黃又偏弱,剛好適合夏天,夏天腠里疏松,容易出汗,用香薷不至于發(fā)汗太猛傷了正氣。香薷味香,芳香之品,多能化濕,這樣,香薷又有和中化濕之功,所以是祛陰暑解濕濁的要藥。 臣藥,厚樸。 厚樸苦辛,性溫,能行氣除滿,燥濕運脾。 佐藥,白扁豆。 白扁豆之前文章介紹過,它甘淡性平,健脾和中,能滲濕消暑。 倘若將香薷散中扁豆換成扁豆花,再加上金銀花、連翹這些辛涼輕清之品,整體藥性便由溫性趨于偏涼,解暑變成以清熱為主,主治夏季感寒,且暑濕內蘊,寒輕暑熱重之證。 大家更熟悉的方——藿香正氣散 對治陰暑,還有個大家更熟悉的方子也經(jīng)常用到,那就是藿香正氣散。它被做成中成藥,建議大家家里常備,那就是藿香正氣丸(或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散是治療夏月感寒傷濕,脾胃失和的常用方。以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困重,嘔吐惡心,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瀉泄,便下清稀,腸鳴腹痛,口中黏膩,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藿香正氣散的功效就在于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不過,它的解表力偏弱,如果夏日中了陰暑,惡寒且無汗的話,單用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散,就要配合熱水送服,或者加衣,幫助汗出,或者用解表力更強的藿香正氣水/口服液,以達到解表的目的。如果以吐泄偏清稀,或伴其他消化系統(tǒng)癥狀為主,則藿香正氣散(丸)就可以了。 不僅夏月陰暑可用藿香正氣散,如平時外感了風寒,內傷濕滯也可以用。 什么意思呢,像平日受了涼,吃了生冷的東西,或者去了外地導致水土不服,從而引起諸如惡寒發(fā)熱、頭痛、惡心,脘腹疼痛,上吐下瀉,甚至是去到濕地,感了山嵐瘴氣不舒服等都可以用。 來看看藿香正氣散的組成,便知它為何會有這樣的作用。它是由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桔梗、藿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 君藥,藿香。 藿香辛溫,能外散風寒,芳香則內化濕滯,辟穢和中。 臣藥 半夏曲、陳皮,能夠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 白術、茯苓健脾助運,除濕和中以止瀉。一同助力藿香內化濕濁。 佐藥 紫蘇辛溫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 白芷能散風寒,燥濕化濁; 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暢中行滯,氣行則濕化; 桔梗宣肺利膈,既幫助解表,又幫助化濕; 生姜、大棗調和脾胃。 使藥 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方中大部分是化濕藥,可見藿香正氣散是以治療內濕為主,調和脾胃以幫助升清降濁,也輔有解表散寒作用。 |
|
來自: 為什么73 > 《天下無疾-先秦-得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