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癥患者應當以靜養(yǎng)為主 很多養(yǎng)生科普文章,都建議有癌癥反應的患者應當減少日?;顒恿?,并通過靜息療法來輔助身體對癌細胞進行清除。 然而,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在浸潤期與癌癥早期的患者,若能每周堅持3小時左右的有氧訓練,不僅能夠提高自身代謝活性,還能激發(fā)機體免疫機制,對癌細胞進行更快速的殺滅工作。 因此,在癌癥早期結合運動療法,其效果或許更好。不過,如果癌細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骨轉移變化,那么患者在活動時就要小心有骨折、骨裂的風險,應當注意把握運動的適度原則。 2.頻頻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開導 很多朋友都知道,處于積極治療狀態(tài)下的患者,不僅藥物吸收效果會更好,而且還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愈合能力,這對于癌癥的防治來說,是具有很好的效果的。 于是,不少人會建議身邊癌癥患者的親友,應當時刻勉勵其對癌癥進行治療,同時,也要充分傾聽癌癥患者的訴苦與需求。 殊不知,一直提醒別人需要治療,其實也是在暗示他們體質不佳,在這種思想作用下,反而會使患者處于消極、悲觀的情緒之中。 因此,恰當?shù)淖龇☉斒窃诖_診病情后,親友在初期可以進行鼓勵,之后則要減少提及病癥的次數(shù),同時,確保家庭環(huán)境和諧安樂,如此方能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3.對食物抗癌抱有過度信心 很多文章都聲稱藍莓、西藍花、綠茶等食物具有特殊的生化成分,能夠有效預防癌癥與腫瘤。 但實際上,即便此類食品真的有防癌機制,但其營養(yǎng)物質是否能夠充分吸收、在胃酸作用下還能有多少成分保留、人體是否能夠加以利用等問題,卻依舊沒有值得信服的科學依據(jù)。 因此,保持健康飲食的確有必要,但最好別一味地將防癌的希望寄托在所謂的特殊食品之上。 4.過度進行治療 在很多人眼中,癌癥就是不治之癥,因此,一旦確診就會想辦法找尋各種偏方,結果往往是健康與金錢皆失。其實,很多癌癥在早期如果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其治愈概率并不低。 因此,即便罹患癌癥,也應當在醫(yī)生建議下采取對應的聯(lián)合療法,沒必要過度用藥、過度理療,這樣反而會影響代謝與神經(jīng)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