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去,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一處處的浪卷濤涌,奔騰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鄉(xiāng)的法蘭西海岸。到那里,舉起工具,出你的勞動汗,造你的成績燦爛,磨煉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爛漫?!边@首寫于1920年6月的自由體長詩《別李愚如并示述弟》,描述的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興起于100年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我國近代留學史、文化史、政治史上的重要篇章。追憶那段崢嶸歲月,不能忘記近代教育先驅、民主革命家蔡元培作出的歷史貢獻。 教育總長任上支持留法儉學會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912年1月,蔡元培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也就在這一年的4月,“中國留法第一人”李石曾等回國時在北京成立“留法儉學會”,標志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興起。蔡元培對此熱情支持,特撥安定門內方家胡同前國子監(jiān)南學舊址給該會,作留法預備學校校舍之用。 蔡元培支持留法勤工儉學,源于其對法國文化的推崇和從教育入手改良社會的理想。蔡元培雖系清末翰林,卻是開眼看世界的“先進的中國人”,對以科學、民主為核心的法國近代文明十分稱羨。1907年游學德國時,他就利用暑假到法國游歷,認為“現(xiàn)今世界之教育,能完全脫離君政及教會障礙者,以法國為最”,并認定“今世為東西文化融和時代。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一種民族,不能不吸收他族文化,猶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氣及飲食,否則不能長進也”。 同時,蔡元培覺得到法國勤工儉學是可行的。一則因為蔡元培1907年至1911年游學德國時就是半工半讀,他一面借助于為商務印書館編譯著作、做家庭教師取酬,一面在萊比錫大學聽課,這種切身體會使他確信有志青年有能力勤工儉學。二則因為到法國學習的費用相對便宜。當時中國銀元與法郎是1:10左右,在巴黎生活月需300法郎,不到30塊銀元,遠比上海等地生活費便宜?!百M數(shù)百金而于三四年間得造成一種專門學術者,以法國為最便宜。” 留法儉學會成立后,蔡元培起草《留法儉學會緣起及會約》,并在《新青年》雜志刊登宣傳,其中指出:“改良社會,首重教育。欲輸世界文明于國內,必以留學泰西為要圖。惟西國學費,宿稱耗大,其事至難普及。曾經(jīng)同志籌思,擬興苦學之風,廣辟留歐學界。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更非留學莫濟,而尤以民氣民智先進之國為宜。茲由同志組織留法儉學會,以興勤儉樂學之風,以助其事之實行也?!币簿褪钦f,工作只是手段,學習才是目的,留法儉學會的宗旨是向國人介紹世界文明,增長其見識,進而改良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 留法儉學會在成立2個月后,即創(chuàng)辦了北京留法預備學校。該校自募經(jīng)費,采取速成制,凡是會員且遵守會約及學校規(guī)則者均可入學。至翌年6月,已有3批共100余人學習期滿后赴法求學。 1913年9月1日,“二次革命”失敗,追隨孫中山的蔡元培等人遭袁世凱政府通緝被迫逃亡海外,北京留法預備學校也因教育部索還校舍而停辦,留法儉學會在國內的活動隨之停止。 游學法國期間成立勤工儉學會 1913年秋,蔡元培偕家人赴法國游學,仍然采用半工半讀的方式,起初寓居在李石曾創(chuàng)辦的“巴黎中國豆腐工廠”內。當時,李石曾先后從家鄉(xiāng)河北蠡縣(今河北高陽縣)招工40多人,為提高他們的文化和工藝水平,工廠內辦了一所夜校,“每晚及休工之時,皆從事于中法文及普通科學之講習”,工人中的一些有志者“以勤工之積蓄為求學之資本”。 在豆腐工廠實行“半工半學”的同時,法國地浹泊人造絲廠對中國工人也開展了同樣的教育活動。1914年春,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前往該廠參觀,將這種做法概括為“以工兼學”。隨后,豆腐工廠內的李廣安、張秀波、齊云卿等工人,把留法儉學會的“儉學”精神與“以工兼學”原則結合起來,提出“勤工儉學”的口號?!耙怨ぜ鎸W”、“工學并進”在華工中蔚然成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法國郵電、交通遭嚴重破壞,國內匯款時常中斷,部分留法學生以“戰(zhàn)禍”、“經(jīng)濟”、“停校”為由,提議歸國。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組織旅法學界西南維持會,規(guī)勸他們在事關“學問之進退者甚大”的歸國問題上“審慎而熟慮之”,同時安排學生到西南部尚未停課的學校學習,由旅法學界西南維持會代向中國駐法使館借用或向法國學校申請緩繳學費,并發(fā)放每人每月70法郎的生活費,終使留法學生情緒穩(wěn)定,繼續(xù)學習。 為推動勤工儉學活動和加強旅法華工的教育,1915年6月,蔡元培、李石曾等依托豆腐工廠和地浹泊人造絲廠等陣地,在巴黎成立“勤工儉學會”,其宗旨為“勤于做工、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 勤工儉學會是在留法儉學會的基礎上成立的,該會印行的《勤工儉學傳》月出數(shù)十份,以中法兩種文字介紹富蘭克林、盧梭、傅來爾等名人勤奮學習的事跡,鼓勵華工勤工儉學并長期堅持。蔡元培曾為《勤工儉學傳》第一冊作序,贊揚其“華法對照,俾讀者于修養(yǎng)德行之余,兼得研尋文字之益。……使勤工儉學之本義,昭然揭日月而行,而不致有歧”。 擔任華法教育會中方會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英、法等協(xié)約國嚴重缺乏勞動力和兵員,便與中國北洋政府簽訂“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僅法國就陸續(xù)從中國招募了近4萬名華工。隨著大批華工擁向法國,留法勤工儉學會因忙于負責他們的食宿安排、學校介紹、工作聯(lián)系等紛繁事務,原先承擔的華工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這時,中法兩國政學界也主張聯(lián)合成立對華工進行教育培訓的專門機構。1916年3月29日,中法兩國知名人士在巴黎召開華法教育會發(fā)起大會,推舉蔡元培為中方會長,法國前教育部長、時任巴黎大學史學教授的歐樂為法方會長,宣布該會宗旨是:“發(fā)展中法兩國之交誼,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智識、經(jīng)濟之發(fā)展?!辈淘嗯c等還聯(lián)名發(fā)表《公啟》,提出華法教育會要擴張國民教育,輸入世界文明,闡揚儒先哲理,發(fā)達國民經(jīng)濟。 華法教育會是留法儉學會、留法勤工儉學會的發(fā)展和擴大。該會成立后,出版《旅歐雜志》、《華工雜志》等刊物,開辦華工學校,創(chuàng)設了里昂中法大學,組織開展中法學術交流,成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宣傳者、領導者和組織者,實際上也是中法兩國在文化教育方面交往的總機關。 在蔡元培看來,開展勤工儉學,既可為中國造就大批先進專門人才,還可由此輸入歐洲先進科技和教育,實現(xiàn)“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實為改造社會之良策。1916年4月,蔡元培以華法教育會名義發(fā)出《致各省行政機關函》,著重闡述其對國家民族之益,“我等以為此事裨益于我國人者有三”:一曰擴張生計,二曰輸入實業(yè)知識,三曰改良社會,“敢請廣為提倡(留法勤工儉學),助其進行”。6月22日,華法教育會在巴黎自由教育會所正式成立,而后國內一些省市也陸續(xù)成立分會。 這一年的4月,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創(chuàng)辦第一所華工學校,他本人身先士卒,為師資班編寫《華工學校講義》,其中德育30篇、智育10篇,并親自講授,此講義后來成書出版。他在《自寫年譜》中說:“李君(指李石曾)為使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學起見,特編一種成人教育的教科書。派給我編的,是關于行為方面與關于美術方面的。關于行為方面的,李君還出了幾個舉例的題目給我,是偏重于辨別疑似的,如理信與迷信,儉約與吝嗇之類,我所編的都照此式。其關于美術的,則有建筑、圖書(畫)、音樂等篇。后來引入《蔡孑民言行錄》中,稱為《華工學校講義》?!?/p> 擔任北大校長期間組織中法協(xié)進公會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流亡法國的蔡元培、李石曾等回國。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李石曾入北大任教,兩人發(fā)起設立華法教育會中國事務所。不久,李石曾在河北蠡縣布里村建立一所培養(yǎng)勤工儉學學生的留法工藝學校,蔡元培為該校題寫“業(yè)精于勤”之橫匾。 1917年夏,蔡元培、李石曾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參觀,提議在該校設立留法預備學校,使留法青年在出國前得到必要的技能培訓,得到教育部批準后,育德中學面向全國招生,主要教授國文、法語并進行工藝實踐。1918年,法國駐中國公使赫爾利到該校參觀,對此十分贊賞,回京后撥了一筆經(jīng)費給育德中學。后來,布里村的留法工藝學校遷往育德中學,保定也成為留法勤工儉學的發(fā)祥地。 蔡元培與李石曾在華法教育會基礎上還成立中法協(xié)進公會,該會“志在謀兩國文化上、實業(yè)上之提攜”,人員組成與華法教育會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法協(xié)進公會的重要決策,須征得教育部或法國駐華公使館認可,具有一些官辦色彩,區(qū)別于華法教育會的純民間團體性質。 中法協(xié)進公會定期召開會議,組織有關活動。在1918年10月20日至27日舉行的中法協(xié)進公會會議上,全國中學及專門以上學校校長、各省市教育專家、教育部及政府有關部門代表等出席,會長蔡元培作主旨報告,主要討論“學務”與“實業(yè)”兩大方面內容,包括中法兩國學術之比較與特長、法文教授與中國學、留學方法、華工教育、華工與兩國實業(yè)等問題。 蔡元培還擔任了中法合辦的孔德學校、北平中法大學校長之職,致力推動中法文化交流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表彰蔡元培的功績,法國總統(tǒng)授予其三等“榮光寶星”勛章,里昂大學授予其文學博士榮譽學位。 在蔡元培領導的華法教育會和中法協(xié)進公會的推動下,上海、湖南、山東、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相繼成立華法教育會分會,全國留法預備學校增加到20多所,許多熱血青年走上留法道路。當時曾有人在國內報刊上撰文歡送出國青年:“諸君有志賦同仇,去國原為救國謀。熱血一腔忘道遠,孤帆沖破海天秋?!?/p>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高潮期。近兩年里,華法教育會共送走來自18個省的20批1900多人,基本都是16至30歲的青年。他們在法就讀的學校有30余所,做過的工廠有60多處,法蘭西大地到處留下了中國留學生勤工儉學的足跡。 1921年以后,法國經(jīng)濟衰退,勤工機會減少,生活費用增高,國內的資助又十分有限,許多學生無法完成學業(yè),部分留學生轉到比利時、德國去勤工儉學,也有部分學生被迫提前回國;國內各地也停止了大批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工作。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它為國內大批青年經(jīng)受西學洗禮、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機會,而且增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像作家蕭三所說的“為中國共產(chǎn)黨準備了一批最有能力的干部”。 當年,也是因報名參加留法勤工儉學于1918年8月離開湖南來到北京,劉少奇在1920年于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學校畢業(yè)后轉赴蘇聯(lián)學習。當時法國的社會主義思潮已經(jīng)十分流行,一些革命青年痛心于中國的內憂外患,希望尋找救國真理,在法國很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旅法學生成立巴黎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后又成立中共旅歐支部,輸送大批黨團員赴蘇聯(lián)學習,他們中間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共產(chǎn)黨員,有些人在革命中犧牲了,如蔡和森、趙世炎、向警予、陳延年、陳喬年、王若飛等,更多的則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或高級干部,其中有、、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徐特立、蔡暢、李等。蔡元培之女蔡盎在追憶時說:“這是我父親沒有預料到的。過去他只是想幫助青年人出國留學,學成回國對中國的建設盡力,但沒有料到對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吳玉章在《紀念蔡孑民先生》一文中說:“這也應歸功于孑民先生倡導勤工儉學之力。”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