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暖中醫(yī)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樹。 ■ 夏天出汗特別多,通常是氣陰虛,而出汗的過程又會對氣和陰造成一定的損耗,等于把氣陰虛的癥狀加重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喝點生脈飲,斂汗生津、益氣養(yǎng)陰。 生脈飲:人參9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 針對陰虛的問題,用了麥冬,麥冬生津,可以補充津液,因為汗液歸根結底是由津液所化,津液向外流散,以汗的形式從毛孔透出來。從性質上講,津液屬陰,也可以叫陰液。 夏天心臟的壓力會更大,麥冬入心經,是一味甘寒的藥材,性寒,能清熱解暑,能在炎熱的夏天帶來清涼;味甘,說明它有補益的作用。所以甘寒和苦寒是有差別的,甘寒身體也能接受,但苦寒就非常容易傷胃氣。 人參補氣,在這個方子里主要補心氣和肺氣。心氣虛會導致肺氣虛,根據中醫(yī)理論,肺主一身之氣,夏天常表現出氣喘的癥狀,往往是因為心肺氣虛。 肺還主皮毛,皮毛就是皮膚、毛孔。津液為什么向外流散?一方面是氣虛了以后,氣的固守作用減弱了。氣就像城墻上的士兵,城墻修葺得再好再堅固,沒有士兵把守,形同虛設。而津液就住在城墻里,自然也需要氣的守護。換句話說,氣能把津液固守住,但是氣不夠的話,它就沒有辦法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氣虛就控制不好毛孔,津液就從疏漏的地方流出去了。 通過補氣,借助氣的作用把津液固守住,出汗就少了。人在夏天本來就是要出汗的,如果一點汗都不出,也不好。 五味子味酸,酸味的藥材在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力量是向內的,向內是收,向外那就是散,如果要散,要用辛味的藥材。五味子最突出的是酸味,五味子加進去,既可以幫助人參把向外流散的津液固守住,同時還能生津,在一定程度上又幫到了麥冬。這些都得益于它的酸味,包括生津,對于這一點,有一個歷史典故就能很好地解釋,那就是望梅止渴。 三味藥就好比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個發(fā)生在古代的醫(yī)案。 話說古時候有一位老爺子,這天過了晌午正坐在自家的廳堂里喝茶,正是夏天天氣最熱的時候,太陽烘烤著大地,雖然那時候已經有搖扇,有冰塊等各種解暑方式,但熱的厲害的時候,人還是受不了。 這老爺子突然之間就覺得天旋地轉,手里的杯子掉落了,話也說不出來,只見他大口地喘著粗氣,而且出了一身汗,家里人趕緊請了大夫過來。大夫辨證過后,認為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夏天熾烈的陽光本就使人頭昏腦脹,加上老人家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一下子出了很多汗,氣和陰必然受損,于是就吃不消了。這時候就可以喝點生脈飲。 再看大夫擬定的方子,人參、麥冬、五味子,正是生脈飲。這老爺子下午喝完,到了晚上,情況就好轉了。 這個方子歷年夏天都會用,不但效果好,而且是非常平和的一個方。其實不只是夏天,其他季節(jié)也可以用。除了調理多汗,對疲倦乏力、心慌心悸、頭暈胸悶等等也都有效。 生脈飲由唐代大醫(yī)孫思邈所創(chuàng),原來用的是人參,我們稱之為人參方,之后又衍生出黨參方,一般建議大家選擇黨參方,不容易上火,但如果體質偏虛寒,人參方會更好。 還有一個黃芪生脈飲,在黨參方的基礎上又加了黃芪和南五味子,增強了益氣生津的作用。 三個配方市面上都有中成藥,根據各自的需要做選擇。 舌苔厚膩的人不宜服用。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大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