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幾乎是每位書法家都會認真學習的,在3000年的書法史上,王羲之影響持續(xù)了1500多年,他的“書圣”稱號當之無愧。王羲之的真跡在今天雖然已不存在,但在古代還是可以見到的,就是靠著臨摹這些真跡法帖,智永、褚遂良、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和王鐸脫穎而出。 董其昌被認為是書壇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與趙孟頫相結(jié)合,就能湊成一個“完整的王羲之”,因為“趙孟頫得右軍實處,董其昌得其虛處”。董其昌家世顯赫,本人又是高官厚祿,所以他能夠有足夠的金錢搜羅古今法帖真跡,其中當然也包括“二王”作品。 董其昌建“玄賞齋”,貯法帖、名畫、古書等,鼎鼎大名的《戲鴻堂法帖》就是由他匯編。經(jīng)過六十多年如一日的臨習,董其昌深悟“二王”筆法。初學者學魏晉筆法,很容易無所適從,而從趙、董二人入手,進而上追魏晉,不僅合乎“取法乎上”原則,也更容易。 董其昌大半輩子時間都在跟趙孟頫“較勁”,如果要論二人誰的技藝更上一層樓,時至今日也無定論。單以作品來說,董其昌比趙子昂“更上一層樓”之作還真不少,比如這卷寫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的大字行書《岳陽樓記》,書寫此卷時董其昌已經(jīng)55歲,全卷筆筆不俗,字字充滿仙氣,工穩(wěn)而不失個性。 《岳陽樓記》全卷縱37.6厘米,橫1499.5厘米,138行,單字大小足有10厘米,如拳大小,是董其昌的極為罕見的巨幅大字行書,也是他生平最得意之作。董其昌雖然深研“二王”之法,但他厲害之處在于晉唐筆法融為一體,并注入禪宗蕭散空靈之美。 董其昌自述:“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及鐘元常《宣示表》……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 《岳陽樓記》斂鋒入紙,行筆中鋒,用墨濃中有淡,以飛白增加空靈之美,筆法、結(jié)字有李邕、米芾特征,筆畫流暢勁健,通篇數(shù)百字一氣呵成;中宮緊實,同時又左右開張、收放結(jié)合。字與字、行與行間布置通透、疏密結(jié)合。 此帖筆法嚴謹、氣韻雅致,直到今日看來依舊美不勝收,字大如拳、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非常適合作為行書字帖。董其昌的字在法度之中創(chuàng)新,這讓那些鼓吹要拋棄傳統(tǒng)的“丑書大師”坐不住了。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