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 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春秋戰(zhàn)國 由于中國古代的男人都留發(fā),所以必須給男人的長發(fā)有一個去處,于是古代各個朝代的官帽都有一個橫簪的存在,其作用就是束發(fā)和固定頭發(fā)。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呀) 秦 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官帽有沿襲也有創(chuàng)新。 秦始皇之前,官帽沿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瘦又高的樣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認(rèn)為秦朝屬水,水的顏色是黑色。于是,秦朝官員的服裝以黑色為主,包括戴的帽子。 (秦焚書坑儒,沒有焚掉易經(jīng)也是有道理的,諸子界注。) 秦代官帽樣式 漢(髙帽子) 漢朝的官帽又恢復(fù)了春秋時的簡樸,但提高了高度。現(xiàn)如今恭維他人、俗語説的“戴高帽子”的典故,就是從漢朝的官帽上引申而來的。 漢代官帽樣式 三國 三國的帽子典型的是諸葛亮式的。突出了冠,發(fā)簪幾乎不見。 三國官帽樣式 晉 晉朝又恢復(fù)了突出發(fā)簪的樣式,總體看比三國時期美觀。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制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后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chuàng)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dāng)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晉代官帽樣式 隋 隋朝時,官帽慢慢地開始發(fā)展成我們所熟悉的帶雙翅的樣式。 隋代官帽樣式 唐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發(fā)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脫了夸張。 唐朝:兔耳朵+幞(fǔ)頭式,后面的兩個尾巴,被稱為幞頭腳,由頭巾包住腦袋后露出的兩個角演變而來,很有意思。 據(jù)《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边@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唐后期,這兩個幞頭腳,因為各個皇帝的喜好不同,規(guī)定“或圓或闊,周絲弦為骨稍翹矣”。帽子上裝上不同的玉飾,顯示官職的大小。 中國隋唐時期男子最普遍的頭飾就是“幞頭”又稱折上巾,是一種包裹頭部的沙羅軟巾,因為幞頭都是青黑色,也稱為“烏沙”,就是俗稱的“烏紗帽”。 幞頭系在腦后的兩根袋子,稱為“幞頭腳”像兩個耳朵,這時候的官帽據(jù)說是回歸了樸素的一面。 唐朝的官帽區(qū)別并不大, 官員之間的區(qū)別都在于服裝。 ▼ 唐代官帽樣式 宋(長翅帽)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 據(jù)說長翅帽的發(fā)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后很不放心當(dāng)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 宋朝的官帽和唐朝的官帽滿相似的,不過矮一點,兩邊的而耳朵加長了,伸直了,稱為“長翅帽”,這種長長的翅膀的發(fā)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主要是為了防止文武大臣們在朝堂之中交頭接耳,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正式官場活動必須要佩戴之外,一般的場合不佩戴。 長長的帽翅式。宋朝的最個性,每個官帽兩邊,都拖著一尺長的帽翅,走起來兩邊一晃一晃的。這么不方便,為什么還要戴?這是宋高祖趙匡胤的杰作。 這位“黃袍加身”以前是當(dāng)兵的,繼“杯酒釋兵權(quán)”把功臣們的兵權(quán)收回后,每次朝堂議事,又怕百官們交接耳,議論什么對自己不利的事,于是,老趙就想出來這么個解決辦法。官員們戴上這個帽子,只能光明正大地面對面交流,就不能側(cè)耳交流了,也就不用擔(dān)心官員們是不是在議論他了,哈哈! 宋朝這兩個帽翅,偶爾也稍加變化,以做裝飾。比如包拯的曲柳拐彎式,還有折上式。 宋代官帽樣式 元 元代的官帽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 蒙古人的統(tǒng)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少了之葥的書卷氣息。但是帽頂上倒是增加了珠寶的裝飾,用珠寶來區(qū)分官員的等級。 像頂草帽 ▼ 元代鷺鷥荷蓮帽頂 ▼ 帽頂上的材質(zhì)按照官員的等級來區(qū)分,最高級別的是玉,最低級別的是銀。 元代官帽樣式 明(烏紗帽) 明代又恢復(fù)了漢人的統(tǒng)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但款式還是有點改變:宋代的官帽上方是方形的,而明朝就改成了圓形,而宋代長長的“翅膀”也改短了,同時,帽子的材質(zhì)也已經(jīng)開始變成紗織的了,烏紗帽正式成為官宦的代名詞,這也是烏紗帽的由來。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并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guī)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lǐng)衫、束帶為公服?!睆拇耍瑸跫喢背蔀橹挥挟?dāng)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chǎn)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涂上漆。后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于紗經(jīng)過涂漆后堅固而又輕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cè)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人才啊!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nèi)臣佩服紀(jì)略》:“官帽以竹絲作胎,真青縐紗蒙之,自奉御至太監(jiān)皆戴之。” 明楊基《寄題水西草堂》詩:“烏紗官帽半籠頭,紫竹漁竿長在手?!?/span> 烏紗帽 ▼ 比起宋朝時期 明朝的官帽顯得更加圓潤 ▼ 明代官帽樣式 清(紅纓帽) 到了清朝,官帽由烏紗帽換成了紅纓帽,又變得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 官員的帽子款式是一樣的,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帽頂上的寶石,以寶石來區(qū)分每一位官員的級別。不同品階帽子上的頂珠寶石也不一樣。 ? 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老百姓已經(jīng)習(xí)慣了稱呼有官職的人為戴烏紗帽,被罷官的人成為摘烏紗帽。 清朝的官帽裝飾最多,也是最為豪華的。元代和清代沒有發(fā)簪的位置了(因為男人不再束發(fā)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shù)目來加區(qū)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zhèn)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紋鏤花金、九品用楊紋鏤花金。 一品官員頭頂?shù)木褪悄霞t朱砂珠子。 ▼ 三品用藍寶石 ▼ 清代官帽樣式 古往今來多少人,來到世上本為平頭百姓,為著這頂烏紗帽處心積慮地奔波,這一頂頂官帽下,或許有治國惠民的智慧,或許有貪贓枉法的計謀。官場風(fēng)雨之后,有人摘取烏紗重新歸位平頭百姓,有人為了烏紗卻丟掉了項上人頭。官帽的意義非凡,映射了官場的變幻無常。 作為中國人,多了解和學(xué)習(xí)自己國家古代各方面的曆史文化知識,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樹立民族復(fù)興的文化自信、豈不美哉?! |
|
來自: 堅持能勝 > 《文件夾一歷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