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濕邪過重時,養(yǎng)生為何要著重于“調(diào)脾胃”? 國醫(yī)大師路志正指出,防治濕病的關(guān)鍵是要顧護正氣、調(diào)暢氣機。 正如《素問·刺法論》言:“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睗裥盀椴∽钪匾脑蚴钦龤庥安涣Α?/strong> 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是人身元氣的主要來源。胃受納腐熟水谷,脾則助其化生精微物質(zhì)。 若脾運化功能失常,則人體氣血化生乏源,正氣自然不足。 再者,脾胃處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胃功能正常,則心肺之陽得以下降,肝腎之陰得以上升,從而達到陰陽平和的狀態(tài),水濕也就不會停聚。 內(nèi)濕未形成時,要益氣健脾,以助運化水濕,可以進食黃芪薏米粥;若內(nèi)濕已成,困阻脾胃,則可以生薏仁30克,或蒼術(shù)、白術(shù)各15克,泡水煮粥早晚佐餐。 路志正認(rèn)為,濕邪的治療重在運轉(zhuǎn)氣機,一旦濕邪已成,無論是濕熱、寒濕、風(fēng)濕,都可以在方中佐一兩味宣降肺氣、化濁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蘇梗、藿梗、荷梗、藿香、佩蘭、白蔻仁、枳殼等中藥,均可起到宣肺氣、醒脾氣、暢三焦的作用。 路志正強調(diào),若水濕停聚中焦,雖有脾胃之分,也要脾胃同調(diào)。 如濕困脾,則化脾濕的同時要佐以砂仁、陳皮、枳殼、香櫞皮等開胃之品;若胃濕為主,則可配以佩蘭、藿香、白蔻仁、薏苡仁、茯苓等以助運脾氣。 脾胃同調(diào),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未病之“先安其未受邪之地”的特點。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