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中華民族,是吸收無數(shù)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四五千年的長期斗爭和融化,才逐漸形成起來。這里所謂民族基礎(chǔ),無疑地應(yīng)該說是從黃帝傳下的華族(周代稱華族,漢以后稱漢族)。 古代傳說,不論如何分歧、荒誕,從沒有認(rèn)太皞、炎帝、蚩尤做自己祖先的。太皞?cè)祟^蛇身,女媧也是蛇身,炎帝人身牛頭,蚩尤更被描寫成大怪物。獨黃帝系統(tǒng)的古帝全是人形。這顯然含有民族偏見,但正是說明中國古史的基干從黃帝一族流傳下來。 相傳炎帝族受蚩尤族壓迫,逃避到涿鹿。涿鹿在懷來縣境,是黃帝東遷后的根據(jù)地之一。黃帝攻殺蚩尤,本族仍居西部與北部(陜甘晉等地區(qū))。這與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符合,仰韶與殷墟小屯(河南安陽縣),是同一系統(tǒng)的文化,可見黃帝與殷商間實有不可割斷的脈絡(luò)存在著。 古代文獻(xiàn)記載黃帝子孫世系,有《國語》、《大戴記》、《山海經(jīng)》等書,雖然錯亂脫略,疑問很多,但如全由后人偽造,何妨譜系井然,自圓其說。子孫尊禮祖先,記述名號,年久訛誤,事所常有,至于重要祖先,絕不會輕易忘記。古人祭祀,有“神不歆(受祭)非類,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的種族信念,黃帝世系,實不能視為毫無根據(jù)。 中國比較有系統(tǒng)的歷史,可以承認(rèn)從黃帝開始。 《史記》黃帝本紀(jì)說,黃帝姓姬,居涿鹿地方的山阿(山灣),時常遷徙,往來不定,生二十五子。正妻嫘祖,生子二人,一名玄囂,一名昌意。 相傳黃帝發(fā)明弓箭衣裳。仰韶遺物有石鏃、骨鏃,又有紡織器具,傳說也許可信。 黃帝二十五子,據(jù)說有十四人得姓,其中有四人兩兩同姓,共得十二姓,十二姓大體見于古代傳記,唐、虞、夏、商、周、秦都是十二姓后裔。二十五人或有姓,或無姓,或同姓,或異姓,或從母姓,或從父姓,或同母異姓,或異母同姓,大概社會在女系、男系交替時代,可有氏姓無常的現(xiàn)象。兩漢時,東胡烏桓正當(dāng)女系轉(zhuǎn)入男系的階段,他們姓氏沒有一定,往往用勇健酋長的名字作姓。中國傳說中古帝姓氏,紛歧不一,也就是女系、男系交替時代的現(xiàn)象。 按照傳說,黃帝后裔顓頊——昌意(黃帝子)的后裔,居帝邱(河北濮陽縣),號高陽氏。顓頊是五帝中的第二帝,號稱玄帝,即黑顏色的君主。他默默無聞,但在位七十九年中,卻作了一件使天下所有男人都大為撫掌稱快的事,就是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時,必須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讓男人先走,否則就流竄蠻荒。當(dāng)時攻伐苗黎,驅(qū)散他們。一部分苗族逃竄西方,一部分逃竄南方,華族占領(lǐng)黃河北岸土地。顓頊立尊重男權(quán)、壓抑女子的規(guī)矩。 《史記》曰: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像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帝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王世紀(jì)》曰: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jì)官。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于是神民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后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fēng)之音作樂,作五音以祭上帝。納勝墳氏女娽,〈音祿〉生老童。有才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河圖》曰:瑤光之星,如霓貫月,正白,感女樞幽房之宮,生黑帝顓頊。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帝顓頊。」孔子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乘龍而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址,西濟(jì)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礪。」 《春秋元命苞》曰:顓頊幷干,上法月參。集威成紀(jì),以理陰陽。〈幷猶重也。水精主月,參伐主斬刈,成功兼此月職,重助費(fèi)以為表也。〉 《山海經(jīng)》曰: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干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顓頊。又曰:顓頊死即復(fù)蘇。 《淮南子》曰:顓頊之法,婦人不避男子于路者,祅之于四達(dá)之衢。〈祅,音弗。除其不祥。〉 魏曹植《帝顓頊贊》曰: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tǒng)天。以國為號,風(fēng)化神宣。威鴻八極,靡不祗虔。 《古史五帝本紀(jì)》帝顓頊:髙陽氏,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都于帝丘。始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家為巫史,民匱于祀;民瀆齊盟,而神不蠲民。嘉生不降,禍災(zāi)薦至。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絶地天通使,無相侵瀆,然后民安其生。髙陽氏之滅也,歲在鶉火,〈《左傳》晉史趙曰:「陳,顓頊之族也,歲在鶉火,是以卒滅,陳將如之。」〉黃帝之曾孫嚳代之。顓頊之后六世生舜,五世生鯀,故虞夏皆祖顓頊。 《史記五帝本紀(jì)》顓頊︰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魏志》烏桓傳敘述烏桓習(xí)俗說,他們選舉勇健能戰(zhàn)、公平解決爭訟的人做大人。邑落各有小帥,數(shù)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有召呼,各部落不敢違犯。大人和小帥,都是選舉,沒有世襲。大人以下,各有畜牧治產(chǎn),不相繇役。敬鬼神,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先世大人有勇名功業(yè)的也用牛羊祭他們。沒有法律,只相約:違大人命令,死;盜掠不止,死。部落間有仇怨,得自相報復(fù),報復(fù)不止,請大人評判,理曲的部落,出牛羊贖罪。自殺父兄無罪,但不敢殺母,因母有母家部落,要出來報仇,殺自己的父兄,沒有人替他們報仇。 曹植曹魏作《顓頊贊》曰:昌意之子,祖有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tǒng)天。以國為號,風(fēng)化神宣。威暢八極,靡不祗虔。 按《五紀(jì)論》,黃帝歷有四法,顓頊、夏、周,并有二術(shù),詭異紛然,則孰識其正,此古歷可疑之據(jù)一也。夏歷七曜西行,特違眾法,劉向以為後人所造,此可疑之據(jù)二也。殷歷日法九百四十,而《乾鑒度》云殷歷以八十一為日法。若《易緯》非差,殷歷必妄,此可疑之據(jù)三也?!额呿湣窔v元,歲在乙卯,而《命歷序》云:「此術(shù)設(shè)元,歲在甲寅?!勾丝梢芍畵?jù)四也。 顓頊陵 顓頊、帝嚳二帝陵位于河南內(nèi)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zhèn)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xùn)|,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后兩米。據(jù)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后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占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墻,稱“紫禁城”。 顓頊墓 顓頊墓位于聊城東昌府區(qū)城西北7.5公里處。其墓葬于何處,歷來說法不一?!兑唤y(tǒng)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跂|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斷言,但據(jù)文物考古調(diào)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該遺址為方形高臺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guī)模宏大,遠(yuǎn)近聞名。廟內(nèi)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后樓等建筑。大殿內(nèi)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zhí)圭坐像。大殿后二層閣樓內(nèi),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xiàn)僅存遺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