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劻缀嵉训闹谱?br> 一位樂友告知,有位臺灣笛子愛好者欲通過商家讓我制支勻孔笛。聽說他請人制作了多支,總難滿意。 我只能付之一笑。理由是,我靠十年不為商家制作簫笛。我還見過網(wǎng)上有人出讓說是我制作的紫竹笛。說 穿了,我一生只制作過一支鳳眼竹笛,當年送給了我的老師吳造峨,此外從未做過紫竹笛。當然這支紫竹 笛根本就與我無關(guān)。 言歸正傳,那么六孔簫笛制作有什么可談的呢?實際上這一問題大有討論的必要。原來如今的六孔笛 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的,要按照原先的勻孔笛制作、校音,有一定的難度;而如今的演奏都是以十二 平均律為音淮標淮,而六孔簫既要合乎手指按孔的生理要求,又要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音淮要求,也不是件 易事。 勻孔的六孔簫,若依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看上去似乎不可能達到音淮要求,其實不然。解決的方法是, 將六孔簫的第二孔開挖成緊鄰的兩個小孔,它的音就能獲得極大的增高。如此處理,不僅使它同第三孔的 音程保證為小二度,而將這兩個小孔的上一孔淹沒,它同第三孔的音程就成了大二度,多半音,不就方便 了轉(zhuǎn)調(diào)? 六孔的勻孔笛的制作,要遠比勻孔六孔簫難得多。何以見得?原來六孔簫的難題僅僅是解決第二孔的 音高問題,音淮得到保證,問題不就解決了?六孔的勻孔笛的難題是,六個音孔要等距離,要能轉(zhuǎn)全七調(diào), 同時又要七個調(diào)的音淮得到保證。至于勻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確定,并不是難題。勻孔笛的制作有明代公式 和清代公式,我是主張用清代公式的。理由不僅是清代公式的音淮比較容易控制,而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 的勻孔笛制作,都是用的清代公式。 我曾將清代勻孔笛的制作公式告訴了很多人。清代公式很簡單: Ln = L0[0.85 ? (n ?1)0.085](式中的Ln為吹孔至某孔距離,L0為吹孔至底孔長) 當然,有更簡單的方法,即校好底孔以后,在有效管長的 85%處確定第一孔,然后將第一孔至吹孔的長度 折半,就是第六孔位置,然后將第一至第六孔距離五等分,以確定中間四個音孔的位置。這就是勻孔笛清 代公式,問題就那么簡單! 勻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確定就那么簡單,那么依此是否就能制作出合意的勻孔笛呢?否!原因何在?原來 要制作好、演奏好勻孔笛,有兩個要求:一是制作者和演奏者要有勻孔笛演奏時的音律感性認知,二是勻 孔笛制作時吹孔和音孔大小的開挖,能讓演奏者通過氣口和叉口指法的調(diào)節(jié),能方便地轉(zhuǎn)全七調(diào)。 所用受過專業(yè)聽覺訓練的人(例如音樂院校的視唱練耳),聽了勻孔笛的演奏,馬上就感覺到音淮太 差!原來勻孔笛的律制,與三分損益律、純律和現(xiàn)行的十二平均律是兩碼事。這種律制,楊蔭瀏先生曾給 它取名“等差律”,也有人認定它是“七平均律”。這些名稱都是名不副實的,因為它們都完全沒有反映勻 孔笛的音律實際。何以見得?誰都知道,無論三分損益律、純律,還是十二平均律,都有具體的音淮標淮, 而勻孔笛,恐怕誰也拿不出其音淮標淮。正因為它沒有很具體的音淮標淮,制作時校音豈不就成了難題? 原來笛子的音孔位置已經(jīng)完全確定,那么制作校音時的奧秘何在呢?原來笛子的音孔位置確定了,但 是吹孔和音孔的大小并沒有完全確定;這是制作者校音時所必須充分認知和必須掌握的。因為吹孔和音孔 的大小,不僅決定了音高,還決定著管口校正量。吹孔的大小,方便管口校正量的控制和修正,是能否在 轉(zhuǎn)七調(diào)時獲得量好音淮的關(guān)鍵。由于竹子管徑大小不同,管壁厚薄不等,以及兩端管徑差的差異,都給勻 孔笛制作是開孔造成不確定性。這都得靠經(jīng)驗,即所謂“只可心領(lǐng)、不可言傳”的菁華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