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博物館藏的玉器以戰(zhàn)國、秦漢時代玉器居多,器型有玉璧、玉璜、玉蟬、玉握、玉帶鉤、玉龍、玉虎等。從用途上分既有佩玉,也有葬玉,其中也不乏禮器。 中國的玉器,以其精湛的技藝,優(yōu)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著稱于世。千百年來人們視玉為寶,身上佩戴玉,室中陳設(shè)玉,相互交往中贈送玉,禮儀活動中使用玉,玉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這些玉器在設(shè)計上新穎獨特,構(gòu)圖主次分明;在雕琢上高浮雕、淺浮雕、平雕及鏤空等多種技法并用。這里的每一件玉器都演繹著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虎形玉佩 漢 長20.8厘米,高9.9厘米,厚0.7厘米 新疆和田玉,這件漢代虎形玉佩為白玉質(zhì)地,屬于禮玉,據(jù)《周禮》記載,禮玉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稱為六瑞。該虎形玉佩即為琥。虎的頭部較長,橢圓形眼,虎口鏤雕成心形,足蜷于身下,背部有翼,形如抽象的鳳鳥?;⑸盹楆幙坦催B云紋,玉質(zhì)滋潤,局部有沁色,器物較大,是難得一見的玉器精品。國家一級文物。 鳧形玉帶鉤 漢 長4.4厘米,高2.8厘米,厚0.8-1.1厘米 佩玉。白玉,玉帶鉤呈扁平狀,有深褐色沁斑。整體為一回首站立的鳧鳥形,頭部變形夸張,小眼,長喙,曲頸,短腹,收攏雙翅,腹部兩邊各有一朵陽紋水花。我國使用帶鉤的歷史悠久,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中有鉤狀器物,帶鉤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此玉帶鉤造型新穎別致,鳧鳥為s形,活靈活現(xiàn),躍然而起,器物雕刻技法嫻熟,線條流暢自然,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玉雕工匠的精湛技藝。國家一級文物。 龍鳳紋玉帶鉤 戰(zhàn)國 長9.3厘米,最寬處4厘米 佩玉。由鉤首、鉤身及鉤鈕三部分組成。帶鉤是古人用來束腰或鉤掛飾件的,同時還有避邪之說,故又被視為祥瑞之物。此帶鉤為碧玉,局部有褐色沁痕。 橢圓形柱狀鈕,鉤首為龍首狀,龍眼圓睜,耳、角貼于頸部;鉤主體淺浮雕一回首側(cè)立的鳳鳥,鳳鳥粗頸細身,圓眼鉤喙,長尾下垂,腿足粗壯。鉤體出廓透雕一S形龍。龍圓眼,張口,三角形耳自然彎曲,紋飾優(yōu)美、生動,琢磨精致。國家一級文物。 舞人形玉飾件 戰(zhàn)國 高4.8厘米,寬2.4厘米,厚0.4厘米 佩玉。白玉,玉飾為片狀,陰刻線。玉人為橢圓形眼,鼻大、口小,長發(fā)從一側(cè)下垂,緊貼臂部,舞者身著右衽交領(lǐng)長裙,雙臂舒長袖而舞,一臂抬起,繞過頭頂,一臂置于腹前,婀娜多姿,翩翩舞動。下肢兩側(cè)出廓鏤雕衣飾飄帶,人物衣服上花紋、佩飾及褶皺以單線陰刻勾飾,玉佩從上至下有一垂直穿孔。玉舞人佩飾大約始于春秋戰(zhàn)國,西漢時期較為流行,東漢以后漸漸消失。該佩雕工精細,神態(tài)逼真,品相完好。國家一級文物。 雞心佩 漢 長7.2厘米,最寬處5.8厘米,厚0.4厘米 佩玉。白玉,該玉佩為近似橢圓的片狀,有灰白色和黑褐色沁,陰刻線及鏤雕。佩身中間有一圓孔,周圍陰刻流云紋;佩兩側(cè)有出廓的鏤雕紋飾,一側(cè)為云紋,另一側(cè)為獸鳥紋,鳥巨頭、長尾、短身,占據(jù)大半部分,其對面為一長尾小獸,昂首,作匍匐狀。雞心佩又稱鞢形佩,大約始于西漢時期,在造型和紋飾上變化較多,多見主體兩側(cè)透雕龍鳳、云氣等。國家一級文物。 勾連云紋玉環(huán) 漢 直徑8.3厘米,孔徑6.0厘米,厚0.4厘米 佩玉。白玉偏黃,為扁平圓環(huán)狀,有淡褐色沁。內(nèi)外邊緣各刻一周陰刻線,器身陰刻勾連云紋。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玉質(zhì)純凈。國家一級文物。 螭龍紋玉劍格 漢 長5.5厘米,高2.4厘米 劍飾。白玉,正視為倒“凹”字形,側(cè)視為棱形,中部較為凸起,上下貫通一長方形孔,以鑲嵌劍柄。劍格局部有紅褐色沁斑,采用淺浮雕及陰刻線雕刻技法。 一面浮雕螭龍紋,螭龍頭似狐首,圓眼、張口,龍身修長彎曲,四足有力,絞索紋長尾,另一面刻勾連云紋,線條流暢,玉質(zhì)細膩溫潤,潔白無瑕,質(zhì)如羊脂,做工精美。國家一級文物。 子母螭龍紋玉劍璏 漢 長9.7厘米,寬2.4厘米,高1.9厘米 劍飾。新疆和田白玉,長方形??脊艑W(xué)者認為,劍鞘中部的玉飾即為劍璏,玉劍璏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常見的紋飾有谷紋、獸面紋、動物紋及云紋等。此劍璏正面浮雕S形一大一小子母雙螭龍紋,雙螭相互顧盼。 二螭龍頭形似狐首,母龍圓眼、張口,龍身修長彎曲,四足有力,絞索紋長尾;子龍身體蜷伏,尾巴微卷曲,整體形態(tài)優(yōu)美,線條流暢。器物背面有長方形穿孔。玉質(zhì)細膩潤潔,拋光精細。國家一級文物。 谷紋玉璧 漢 直徑23.7厘米,孔徑7.4厘米,厚0.7厘米 青玉質(zhì)地,禮器,是國家二級文物。該玉璧呈深綠色,器形較大,制作精良,保存完好。玉璧邊緣及孔邊緣各飾一周陰刻弦紋,器身滿飾谷紋。 玉璧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玉制禮器之一,漢墓里出土的玉璧相對較多,一般置于墓主人的胸部、腹部或頭部,有避邪防腐之說。谷紋盛行于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早期的谷紋較為尖銳鋒利,發(fā)展至漢代,谷紋逐漸變得圓潤,多見于玉器紋飾。 螭龍紋玉劍珌 漢 長5.62厘米,高3.4厘米 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漢代貴族以玉作劍飾,象征著身份等級,用玉制成的劍飾稱為“玉劍具”,一套完整的玉劍具由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部分組成。 漢代劍珌器形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或梯形,紋飾以螭紋為主,螭龍在漢代具有一定的象征之意,一說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龍的來源之一,也稱蚩尾,是一種海獸;二說是龍九子中的二子。螭龍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這件漢代螭龍紋玉劍珌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有片狀褐色沁,采用浮雕技法雕琢,磨制細膩,拋光極好。器物通體浮雕螭龍五只,相互交錯,形態(tài)各異。螭龍耳、尾多彎曲,四肢有力,底部有二圓孔,大孔較深,小孔斜通大孔。該藏品雕工精細,構(gòu)思巧妙,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國家二級文物。 玉蟬 漢 長6.7厘米,寬3.2厘米 這件漢代玉蟬呈扁平狀,中間較厚,寥寥幾刀,雕出蟬的頭、腹、尾及雙翹,形象逼真,線條簡潔明快,雕工技藝嫻熟,是典型的漢八刀工藝。該藏品通體晶瑩,有少許沁斑,是漢代玉器中的珍品。國家二級文物。 玉蟬歷代皆有,但以漢代玉蟬最具魅力。漢代玉蟬除少數(shù)作為配飾外,基本上都用作口含的葬玉。其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講究、形制古樸、質(zhì)地上乘;造型抽象、簡約,線條干練;雕刻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
|
來自: 睫毛上的風(fēng)塵 > 《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