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在我們身體里像一個定時的炸彈,使得你的健康和生命沒有出現(xiàn)危險的時候,你認為沒關系。但是它在細小的代謝中間都會引起影響,所以膽囊炎這種病不管有沒有癥狀,如果不治療,實際上對身體本身還是有很大潛在危險的。 中醫(yī)雖無急性膽囊炎及慢性膽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內(nèi)經(jīng)》便有相關論述。根據(jù)急性膽囊炎右上腹疼痛為主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病名為“脅痛”;慢性膽囊炎右上腹脹滿或隱痛,伴見惡心、腹脹等等表現(xiàn),中醫(yī)病名為“膽脹”。 膽囊炎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一旦急性發(fā)作,疼痛難耐,即便是去醫(yī)院急診打個止痛針也未必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慢性期的膽囊炎常常和膽結石長期并存,雖然癥狀不嚴重,但卻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 膽囊炎和膽結石從何而來? 主要是因為膽道排濁能力降低,身體代謝出來的陰濁堆積在膽腑,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問題。從中醫(yī)角度上來說,“肝膽相照”,還有句古話,叫作“披肝瀝膽”,主要是由于肝和膽互為表里,膽囊出了問題,肝自然也不會好。肝失疏泄,膽失排濁,大家可以看看身邊有膽囊炎、膽結石的人,大都性子急、愛上火、消化功能也不好,并伴有口苦口臭、打嗝噯氣。 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大棗、生姜、大黃、枳實、白芍。 柴胡,味辛,其性輕清升散,宣透疏達,主入肝、膽經(jīng)。既善疏泄肝氣而解郁結,為解肝氣郁結證之要藥,又長于升舉清陽之氣而舉陷,簡單來講,柴胡的力量是向上升發(fā)的。 黃芩,味苦性寒,主入膽經(jīng),中醫(yī)講,寒能清熱,苦能通泄,黃芩尤善清瀉膽火而下行,為治療濕熱證之要藥。 柴胡和黃芩,一味升、一味降,把郁結的肝氣疏散開來,使之重新運轉起來。 和胃降逆:半夏、生姜、大棗。 半夏與生姜,味辛,性溫,中醫(yī)講,脾主升,胃主降,若是胃氣上逆,輕則打嗝噯氣,重則易引發(fā)嘔吐。半夏、生姜同為溫藥,一來長于溫胃散寒,二來功善和胃降逆而止嘔,從而起到保護我們脾胃的功效。 大棗,味甘性溫,主入脾、胃經(jīng),具有緩和藥性之功效,多用于保護體內(nèi)之正氣。 1、兼有黃疸者,可加用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2、疼痛加劇,可以加上川楝子、延胡索來行氣活血止痛, 3、有膽結石的可以加上化石的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香,還有就是雞內(nèi)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