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鋼的城》 柯亞平 《鋼的城》是一部長篇小說。是作者花費了十幾年時間精心打磨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以說是他煉造的一段好鋼。鋼是什么?鋼是一種金屬。比鐵更加堅硬,更加有韌性。好鋼經都是經過反復錘煉得來的,因而也更加珍貴。我們常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朵摰某恰返拇_是再現(xiàn)了臨鋼這座百年老廠的崢嶸歲月。 《鋼的城》講述的是一群鋼廠的人的故事。從管理者到普通的煉鋼工人。這群人好像天生就與鋼有某種緣份。就連他們的名字也帶著“鋼”,比如說“俞鋼”、“傅佳鋼”…… 《鋼的城》很好讀。能讓人看得下去。它的語言很平實,很干練,不拖泥帶水。技術很專業(yè)。書中很少有心理描寫,也沒有大段的細節(jié)描寫。這是與大多數小說作品不同的地方。當然這也與作者有的身份有很大的關系。作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企業(yè)家的職責是什么?是改革創(chuàng)新,是銳意進取。他的身份不允許他去寫那些東西。如果換另外一位作者來寫,說不定作品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鋼的城》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叫二“一團火”,下部叫“滿天星”。這讓我想到了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改革開放四十余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一瞬間,卻是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我們知道,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前都是公有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后面就進行了改革。1978年開始,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戶”。我們的灣子有一個小孩就是那一年出生的,取名叫“有糧”。農村的改革進行得應該是比較順利的,農民很少有抵觸情緒,有人甚至是歡呼雀躍。因為每家都分到了田地,農具,牲畜,所有公家的物資都是平均分配。實在沒法平均的就“抓鬮”。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農民的溫飽問題就有了保障。80年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是蠻高的,農村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到了1998年,工人迎來了下崗潮。工人的改革比較于農民,晚了20年左右。中國人數最多的兩個群體——不說階級——是最勤勞最樸實的群體。下崗對工人的觸動是巨大的,因為工人離開了工廠等于就一無所有,沒有了歸宿,要自謀生路。每個人都希望有一種穩(wěn)定的生活,衣食無憂。但是改革的潮流勢不可擋。不光是臨鋼,全國所有的國有企業(yè)都一樣,都擺脫不了這種命運,改制重組,有的倒閉,有的被收購。有一部分人留了下來,有一部分要重新找工作,因為要生活。社會所有的變革都躲不掉,必須接受。必須承受。這就是鋼鐵工人的韌性。 《鋼的城》寫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各安天命。大部分人都已經退休,而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柯亞平,大冶金牛鎮(zhèn)人。生于1979年。熱愛生活,喜歡閱讀。偶有文字散見于報刊及網絡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