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零 兩種五帝說 現(xiàn)存文獻講帝系,主要分兩大系統(tǒng),一個系統(tǒng)是黃帝系統(tǒng)的五帝說,一個系統(tǒng)是少昊系統(tǒng)的五帝說。前者以周帝系為主,后者以秦帝系為主。 (一)黃帝系統(tǒng)的五帝說 此說以姬姓為主,包含唐、虞、夏、商、周、楚六個子系統(tǒng),乃西周大一統(tǒng)的總結(jié)。 1.《大戴禮·帝系》: 少典產(chǎn)軒轅,是為黃帝。 黃帝產(chǎn)玄囂,玄囂產(chǎn)蟜極,蟜極產(chǎn)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chǎn)放勛,是為帝堯。 黃帝產(chǎn)昌意,昌意產(chǎn)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chǎn)窮蟬,窮蟬產(chǎn)敬康,敬康產(chǎn)句芒,句芒產(chǎn)蟜牛,蟜牛產(chǎn)瞽叟,瞽叟產(chǎn)重華,是為帝舜,及產(chǎn)象、敖。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chǎn)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chǎn)顓頊。 ……(略,即上講祝融八姓的一段)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產(chǎn)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chǎn)契;次妃曰陳隆氏,產(chǎn)帝堯;次妃曰娵訾氏,產(chǎn)帝摯。 帝堯娶于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氏。帝舜娶于帝堯之子,謂之女匽氏。鯀娶于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chǎn)文命。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謂之女憍氏,產(chǎn)啟。 這節(jié)引文,前四段是說,黃帝之后分兩系,帝嚳和堯為一系,出自玄囂;顓頊和舜為一系,出自昌意。接下來,講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楚為大,屬顓頊系。再下來,講帝嚳四妃所生子,堯為唐祖,契為商祖,后稷為周祖,屬帝嚳系。最后,講堯、舜、鯀、禹之妃。堯為唐祖,屬帝嚳系,舜為虞祖,屬顓頊系,已見上文。鯀生禹(文命),禹生啟,是講夏,夏亦顓頊系。 2.《國語·魯語上》展禽語: 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嚳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這段話是魯人展禽(即柳下惠)講虞、夏、商、周的祭祀系統(tǒng)。有虞氏和夏后氏皆“禘黃帝而祖顓頊”。虞祖舜,舜繼堯,故“郊堯而宗舜”;夏祖鯀、禹,故“郊鯀而宗禹”。商人和周人皆出帝嚳,故皆“禘嚳”。商祖契、冥、湯,故“祖契,郊冥而宗湯”。周祖后稷和文、武二王,故“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這一系統(tǒng)分兩支,虞、夏出自顓頊,為一個分支,商、周出自帝嚳,為另一分支,與上面的譜系一樣。 《帝系》、《魯語上》所述五帝,黃帝在譜系頂端,下分兩系,帝嚳和堯是一系,顓頊和舜是一系。唐、商、周出帝嚳系,虞、夏、楚出顓頊系。這種譜系,如果在廟堂上擺神主牌位,黃帝南面,端居上位,其他人以他的面向定左右,則左顓頊右帝嚳,右堯左舜,左夏右商,右周左楚,很像周人的昭穆制。 黃帝 ↘ 帝嚳←―顓頊 ↓ 堯―→舜 ↓ 契←―禹 ↓ 棄―→季連 這一系統(tǒng),黃帝以下分兩支。一支是帝嚳四子:帝摯,據(jù)說禪位于堯,族姓不詳;堯為唐祖,祁姓;契為商祖,子姓;后稷為周祖,姬姓。一支是顓頊三子:舜為虞祖,姚姓;禹為夏祖,姒姓;季連為楚祖,羋姓。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炎帝集團(姜姓)和二昊集團(風(fēng)、嬴二姓)不在這個系統(tǒng)中,但楚卻在這個系統(tǒng)中。 楚人所屬的祝融八姓是以中原為中心的地域聯(lián)盟。司馬遷說“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史記·楚世家》),所謂“子事文王”,即以楚子的身份服事文王?!俺印钡姆Q呼不僅見于《左傳》、《國語》,也見于周原甲骨。武王定鼎中原,楚居江漢,當周之南,在南方諸國中,離周最近,或許這就是它被納入黃帝集團的原因。 (二)少昊系統(tǒng)的五帝說 1.《左傳》昭公十七年: 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髙祖少皡摰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 郯、秦皆出嬴姓。郯子五師是折中黃炎集團和二昊集團。此說以龍、鳳相對,水、火相對,配中為五,已粗具秦系五帝的雛形,差別只在以共工居北,而非以顓頊居北。共工是水師,自宜在北。 2.《史記·封禪書》: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六駵駒黃牛羝羊各一云。其后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庇谑亲鬣~畤,用三牲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蛟唬骸白怨乓杂褐莘e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逼湔Z不經(jīng)見,縉紳者不道。 ……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 …… 其后百余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復(fù)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睓店栍杲?,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秦為嬴姓,嬴姓本居?xùn)|方,以曲阜為中心。曲阜是少皞之墟。但嬴姓西遷,自以為主少皞之神,先后立西畤、鄜畤、畦畤。少皞是秦人的主神,對秦最重要。 其次,秦祭太皞,立密畤。太皞系風(fēng)姓,舊居魯?shù)?,是少皞系的兄弟氏族?/span> 又其次,秦祭黃、炎二帝,立吳陽上下畤。平王東遷洛邑,把岐周之地留給秦,秦人伐戎繼周,收周余民,主要是姬、姜二姓。黃、炎是姬、姜主神,秦祭黃、炎是為了安撫這批居民。 3.《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春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夏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冬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這一系統(tǒng)的五帝應(yīng)屬秦系五帝。顧頡剛說,秦人只祭二昊、黃炎,不祭顓頊,黑帝是劉邦立北畤才有,上述系統(tǒng)“決不能出現(xiàn)于秦及漢初”。他以為五行說一定晚出,五色帝的說法不可能太早。但楊寬指出,雍四畤沒有黑帝,并不等于說五色帝是漢代才有,五色帝“最遲當春秋時已有”。 《孫子兵法·行軍》有“黃帝勝四帝”之說,銀雀山漢簡也有《孫子》佚篇《黃帝伐赤帝》,這兩條材料可以證明,先秦固有五色帝之說。但《孫子》和《孫子》佚篇未必成書于春秋晚期,也可能在戰(zhàn)國時期。 秦祭五帝,作為一種完備的制度,或許形成于秦靈公(前424—前405年)作吳陽上下畤之后、呂不韋(前292—235年)作《呂氏春秋》之前,更大可能在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年)以來,屬于秦并天下的預(yù)告。 秦系五帝以二昊為主,黃炎為輔,外加顓頊。這種五帝與周系五帝不同,周系五帝是黃帝以下分顓頊、帝嚳二系,顓頊、帝嚳以下分堯、舜二系,屬于垂直系統(tǒng),其中沒有二昊集團。秦系五帝是以五帝配五方五色,屬于平面系統(tǒng),兼賅東西南北中。 古代族姓,本來是姬、姜在西,風(fēng)、嬴在東,祁、姚、姒在北,羋、曼在南,但上表五帝配方色,卻是另一種安排。其設(shè)計思想可能是:少皞之后秦為大,秦居西土,西方之色白,故以少皞為白帝;太皞之后在魯?shù)?,居?xùn)|方,東方之色青,故以太皞為青帝;黃帝之后周為大,武王克商,以洛邑為新都,平王東遷洛邑,居天下之中,中央之色黃,故以黃帝為中央之帝;炎帝姜姓,姜姓本居西方,但姜姓東遷,往往被安插在洛邑以南,申、呂更被封于南陽盆地,南方之色赤,故以炎帝為赤帝;顓頊之墟在濮陽,濮陽在河南北部,北方之色黑,故以顓頊為黑帝。這一系統(tǒng)不但加進二昊集團,突出二昊集團,還兼顧了黃帝集團、炎帝集團和祝融集團。帝嚳系的唐、商、周,最后歸并于周。周代表黃帝,居中。顓頊代表虞、夏,居北。祝融變成炎帝佐,居南。祝融集團楚為大,楚在最南。太昊—少昊系代表東西兩極,顓頊—祝融系代表南北兩極,黃帝代表中央。整個“天下”,一覽無余。 古代祭祀,本來都是祭本族之神?!蹲髠鳌焚夜辏骸吧癫混Х穷悾癫混敕亲??!蔽宓鄄⒓朗且淮筮M步。 秦帝系比周帝系更具大一統(tǒng)色彩。 武王未下車之封 西周封建,特點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論語·堯曰》),把前代古國納入自己的體系。 古書記武王未下車之封,見《禮記·樂記》、《呂氏春秋·慎大》、《史記·周本紀》、《史記·樂書》,各書所記,互有不同,可歸納如下: 1.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見《周本紀》。焦在安徽亳州,可能是姜姓。 2.封黃帝之后于薊,見《樂記》、《樂書》。薊在北京,可能是姞姓。封黃帝之后于鑄或祝,見《慎大》、《周本紀》。祝在山東肥城,任姓。 3.封帝堯之后于黎,見《慎大》。黎在山西黎城,祁姓。 4.封帝舜之后于陳,見上四書。陳在河南淮陽,媯姓。媯姓是從姚姓分出。 5.封大禹之后于杞,見上四書。杞在河南杞縣,姒姓。 6.封成湯之后于宋,見上四書。宋在河南商丘,子姓。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周初古國,多半不在原地,而是遷往他地。其歷史回憶正是兩周帝系的素材。 帝墟、帝都和帝陵 古史傳說的上古帝王,亦如后世帝王,有其居葬之所。與五帝有關(guān)的帝墟、帝都和帝陵主要在河南,可見河南確實是文明漩渦的中心。 (一)帝墟 《大戴禮·帝系》:“黃帝居軒轅之丘?!避庌@之丘在河南新鄭。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語:“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迸f許在河南許昌。 《左傳》哀公十七年:“衛(wèi)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發(fā)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墟,綿綿生之瓜。余為渾良夫,叫天無辜。’”昆吾之墟在河南濮陽。 《左傳》昭公十七年梓慎語:“宋,大辰之虛也;陳,太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衛(wèi),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贝蟪街婕撮懖妫ù蟪郊瓷绦牵懖魃绦牵鄠鳛榈蹏孔樱?,閼伯之墟在河南商丘,太皞之墟在河南淮陽,祝融之墟在河南新鄭,顓頊之墟在河南濮陽。 《左傳》定公四年子魚語:“……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少皞之墟在山東曲阜。 (二)帝都 《漢書·揚雄傳上》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說:“堯都平陽,舜都蒲阪?!逼疥栐谏轿髋R汾,蒲阪在山西永濟。 《漢書·地理志上》顏師古注引《世本》:“禹都陽城?!标柍窃诤幽系欠飧娉涉?zhèn)。 《水經(jīng)注·獲水》:“椒舉云:'商湯有景亳之命也?!R駰曰:'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xiāng)亭是也?!?/span> 《史記·周本紀》:“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吾聞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必S、鎬俱在西安市長安區(qū),豐京在灃水西,鎬京在灃水東。 (三)帝陵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漢書·地理志下》謂橋山黃帝冢在上郡陽周縣南。橋山即子午嶺。漢陽周縣,從出土發(fā)現(xiàn)看,很可能即陜西靖邊楊橋畔的龍眼城,與上郡膚施縣的黃帝祠鄰近。 同書“顓頊崩”,集解引《皇覽》:“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鳖呿溋暝诤幽蟽?nèi)黃縣。 同書“帝嚳崩”,集解引《皇覽》:“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钡蹏苛暌苍诤幽蟽?nèi)黃縣。 《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集解引《皇覽》:“堯冢在濟陰城陽?!背顷栐谏綎|菏澤。 《史記·五帝本紀》:“(舜)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本裴谏皆诤蠈庍h縣。 《史記·夏本紀》:“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庇砹暝谡憬B興。古人講大禹治水,兩河涵蓋九州。黃河水患主要在兗州,長江水患主要在揚州。古人把大禹治水設(shè)想成周行天下,治完黃河治長江,終點選在會稽。堯、舜古跡遍天下,照此復(fù)制。 有關(guān)出土發(fā)現(xiàn) 出土發(fā)現(xiàn),與帝系傳說有關(guān),下述發(fā)現(xiàn)值得注意: (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秦公簋 甘肅禮縣出土。器物作于秦共公時(前608—前604年),約當春秋中期偏晚。司馬遷說,孝公以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史記·秦本紀》),但銘文提到“丕顯朕皇祖受天命,宓宅禹跡”,仍以禹跡稱秦地。 (二)宋代出土的叔弓鎛(舊稱叔夷鐘) 山西榮河后土祠附近出土。器物作于齊靈公時(前581—前554年),約當春秋中晚期之交。銘文提到“弓典其先舊,及其高祖。赫赫成唐,有嚴在帝所……伊小臣為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弓為湯后,也說商有天下,住在禹住過的地方。當年,《古史辨》第一冊討論古史,禹是重要人物。王國維以秦公簋和叔弓鎛為例,說“舉此二器,知春秋之世,東西二大國,無不信禹為古之帝王,且先湯而有天下也。” (三)子彈庫帛書 湖南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墓出土。帛書提到伏羲、女填(似即女媧)和他們生下的四子(類似《堯典》的羲和四子),以及炎帝、祝融、少昊、帝俊、共工。 (四)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藏公盨 器物作于西周中期。銘文提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別方設(shè)征。”與《禹貢》書序語句相似,說明西周中期已有大禹治水、任土作貢的傳說。 (五)陳侯因■(上次下月)敦 陳侯因■(上次下月)即齊威王嬰齊(前356—前320年),器物作于戰(zhàn)國中期偏晚。銘文提到“其唯因■(上次下月)揚皇考,紹申高祖黃帝,屎嗣桓文”。陳齊媯姓,屬于舜后。銘文奉黃帝為高祖,可見周系五帝說確實存在。 (六)秦公大墓出土石磬 石磬殘銘提到“高陽有靈”,高陽即顓頊。銘文發(fā)表者以為,此語可以證明秦人出自顓頊,恐怕不太合適。《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yè)?!迸懼皇乔厝说呐嫦取G厝瞬⒉粚儆陬呿溝到y(tǒng),而是屬于少昊系統(tǒng)。 (七)上博楚簡《容成氏》 簡文開頭是一串古帝王名,敘在堯、舜、禹、湯、文、武之前。這個名單估計是以篇題所見的容成氏打頭,但簡文開頭殘缺不全,目前所見第一簡只有八個帝王名保存下來,曰尊盧氏、赫胥氏、喬結(jié)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nóng)氏、椲氏、壚■(連字換車為畢)氏。此類古帝王名,也見于《莊子·胠篋》和《六韜》佚文。 (八)清華楚簡《楚居》 述季連以下楚世系。 這些發(fā)現(xiàn)證明,文獻所見帝系確實是兩周時期的傳說,不是秦漢人所能杜撰。過去,辨?zhèn)螌W(xué)家總是把古文寫本的經(jīng)書和先秦子書定為漢代偽作,特別是古文經(jīng)學(xué)家劉向、劉歆父子的偽作,毫無疑問是疑過頭了。 四、總結(jié) 古史傳說的不同層次 古人講史,刨根問底追到頭,上面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一段,好像《老子》論道,有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冻o·天問》就是追問這個過程。這個過程,一部分是純粹的神話,一部分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一部分是含有歷史成分的傳說,可以分為六個層次。 1.創(chuàng)世神話(包括開辟神話和造人神話) 《創(chuàng)世紀》第一章講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我們有盤古開天地。盤古開天地見徐整《三五歷記》(《太平御覽》卷二引),出現(xiàn)相當晚。《創(chuàng)世紀》第二至第五章講上帝造亞當、夏娃,傳九世至諾亞,生閃、含、雅弗,我們也有女媧造人。女媧見《楚辭·天問》。女媧造人見《風(fēng)俗通義》(《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這些故事,早到?jīng)]有人,晚到剛有人,遠遠超出歷史記憶之外,當然是神話,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xué)推演。 2.救世神話 《創(chuàng)世紀》第六至八章講人類作惡,上帝后悔自己的創(chuàng)造,乃發(fā)洪水,要毀滅地上的一切,他只通知諾亞,讓他預(yù)造方舟,拯救生靈。這類傳說屬于救世神話。救世神話是創(chuàng)世神話的補充,有創(chuàng)就有毀,有毀就有救,有如一治一亂,反反覆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屬于這一類,鯀、禹治水,亦屬這一類。古人講災(zāi)變(隕星、火山爆發(fā)、地震、洪水等),往往會講這類故事,有些早一點兒,有些晚一點兒,后面可能有自然史的背景。 3.三皇傳說 我國古書有很多古帝王名,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共工氏、混沌氏、吳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散漫無所歸統(tǒng),這類名單是三皇的備選名單。古書所謂三皇,或仿三才(天、地、人),曰天皇、地皇、人皇,或仿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曰天皇、地皇、泰皇。備選者,有伏羲、神農(nóng)、黃帝說,有伏羲、神農(nóng)、女媧說,有伏羲、神農(nóng)、燧人說,有伏羲、神農(nóng)、祝融說。伏羲氏和女媧氏既是造人之神,也是化生萬物者。燧人氏和祝融氏是火的發(fā)明者或守護者。伏羲氏是狩獵、畜牧的發(fā)明者。神農(nóng)氏是采集、農(nóng)業(yè)的發(fā)明者。黃帝是“人文初祖”,人類各種發(fā)明的集大成者。人文初義是人類文明,如禮樂教化、人類的各種發(fā)明,有別于神創(chuàng),如《世本·作篇》就把各種發(fā)明歸功于黃帝君臣。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上古氏族林立的局面,一方面反映人類的早期發(fā)明。三才或三一式的“三皇說”是一種古代道論式的哲學(xué)表達,用以配合中國古代的宇宙論。這類故事也是創(chuàng)世神話的延續(xù),頭緒紛亂,背景模糊,很難做歷史研究。徐氏花很多筆墨考證蚩尤、共工、驩兜、檮杌、帝俊、帝鴻的譜系歸屬,基本也屬這一層次。 4.五帝傳說 五帝傳說是族源傳說。本文討論,重點是這一層次。五帝傳說是兩周族姓的整合。族姓反映血緣關(guān)系,同姓不婚,異姓聯(lián)姻。帝系以血緣為基礎(chǔ),發(fā)展地緣關(guān)系和政治關(guān)系,形成若干族團。族團以族姓為基礎(chǔ)。這類傳說已超出《尚書》的范圍?!渡袝分恢v堯以來。司馬遷說“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shù)?;錃v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史記·三代世表》)。他講五帝、三代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迄共和”而為之。在他看來,五帝是歷史追溯的極限。 5.堯、舜、禹傳說 堯、舜、禹傳說是禪讓傳說。兩周時期,唐人、虞人、夏人還在,其后代,各自有各自的族源傳說?!秷虻洹贰ⅰ陡尢罩儭?、《禹貢》三篇如天文志、地理志、百官志,是《尚書》的引子,也是一種三才天、地、人的結(jié)構(gòu)。堯、舜把各族的祖先召來,聚在一起開會,好像黃帝君臣、《周禮》六官、《漢書·百官志》和《唐六典》,整個官制被壓成一個平面。堯老了讓位給舜,舜老了讓位給禹,根本不是朝代關(guān)系。這一傳說,既無年,也無世,只是三個人的故事。古人說,堯在位98年,舜在位50年,禹在位8年(梁玉繩《人表考》)。唐、虞、夏大概只是晉西南彼此鄰近的三個部落。三個部落有三代領(lǐng)袖,加一塊兒也就156年。這只是晉西南向伊洛盆地發(fā)展的一個過渡時期。伊洛盆地是古人所謂的“天下之中”,空間意義恐怕大于時間意義?!渡袝返臄⑹乱赃@類傳說為起點,主要就是講“天下之中”的形成。 6.湯、文、武傳說 湯、文、武傳說是革命傳說。夏、商、周,本來也是平行關(guān)系。夏居中,商在東,周在西。禹傳子不傳賢,始有朝代概念。湯武革命是改朝換代。夏居三國之中,商自東克夏,周自西克商,目標是同一個,都是為了奪取伊洛盆地。伊洛盆地是天下之中。誰得此中,誰得天下。洛邑遺址、二里頭遺址、尸鄉(xiāng)溝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垣曲商城遺址都是圍繞這個天下之中。西周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它把黃河流域的三大板塊第一次整合在一起。中國的概念就是由此奠定。三代有世表,確實是王朝關(guān)系,屬于歷史范疇。 族姓不是從帝系分衍,相反,帝系是族姓的整合 研究古史,顧頡剛有“層累形成說”。這一說法的合理性在于,任何歷史記述都是倒追其事,譬如積薪,后來居上。這很像考古學(xué)講的地層堆積,早的肯定在下面,晚的肯定在上面,文化層都是從上到下,一層層往下挖,挖到生土才是頭。他的問題,只是在于把“層累形成”當作了“層累作偽”,受辨?zhèn)螌W(xué)影響太大。 歷史記述具有滯后性,歷史記憶總是在后人的口中和筆下一步步展開。過程可以概括真?zhèn)危鎮(zhèn)尾荒芨爬ㄟ^程。我們要研究的是敘述過程、時段劃分和上下限,而不是真?zhèn)?。研究歷史,不可能全靠同期史料。同期史料說,貌似周密,貌似科學(xué),其實是膠柱鼓瑟、刻舟求劍。 歷史記述,說來話長,話里有話,話外有話,話總是套著話。有時一個人講,有時很多人講,七嘴八舌。這種話語,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種連續(xù)體?;蛟S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真相,但說話人是誰,他(或她)在什么時候說話,這個追述的起點很重要,應(yīng)該盡量搞清楚。 王國維說,族姓是周人發(fā)明。兩周金文證實,族姓制度確實是周人創(chuàng)用。兩周以前,只有氏,沒有姓,兩周以后,姓氏混一。這種制度,太早不可能,太晚也不可能。這就是一個追述的起點。 族姓和帝系,在兩周時期,曾同時存在,互為表里。如下面兩個例子: (一)《左傳》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shù)。大夫諫。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鼻貒徒瓏瑢儋眨藴缃?,秦雖遠在西土,不能救,仍為之服喪舉哀,不勝悼惜。 (二)《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語:“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昆吾己姓,楚國羋姓,同屬祝融八姓。八姓,昆吾為長,楚為季。二者雖不同姓,但楚人確實認同這種帝系。 帝系,舊說是族姓源頭,現(xiàn)在考慮,恐怕相反,它應(yīng)是周初封建,并夏、商古國,以姬姓為中心,串連其他族姓,整合而成的一種譜系,體現(xiàn)“天下一家”的概念。 唐的歷史由兩周時期的唐人追溯族源。 虞的歷史由兩周時期的虞人追溯族源。 夏的歷史由兩周時期的杞人追溯族源。 商的歷史由兩周時期的宋人追溯族源。 周人更不用說,他們的故事也是他們自己在講。 帝系是這類故事的拼合版。故事整合反映族群融合,早不過西周,晚不出戰(zhàn)國。 總之,帝系傳說是兩周時期的故事。當然,故事中的故事或許另有來源。 考古發(fā)現(xiàn)與二重史證 司馬遷講史,他是從黃帝講起,勉強追到這里,再往前不敢講。我從文章一開頭,就點明這一點。這是中國式古史傳說的起點。 中國,書寫傳統(tǒng)強大,史學(xué)特別發(fā)達。我國不但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而且有大約3000年不曾間斷的歷史記載。這在世界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發(fā)布《改歷改元通電》,規(guī)定中華民國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民元以來,為了“恢復(fù)中華”,我國有“中華五千年”的說法,這種說法來源于同盟會的黃帝紀年。它是由現(xiàn)代國家以國家名義加以確認的歷史概念,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史學(xué),舊稱史地之學(xué),時空并重,密不可分。中國地理沿革,周秦以來,每個縣,縣界可變,名稱可變,但前后一條線,完全可以一代一代往下排。 中國學(xué)者重視以后證前、通古今之變,這是基于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中國地理的連續(xù)性。 宋以來,辨?zhèn)螌W(xué)興,重史料審查;金石學(xué)興,重證經(jīng)補史。這是中國自己的史學(xué)傳統(tǒng)。 近代,西學(xué)引入是一場革命。他們的文獻批評學(xué)(textcriticism)與我們的辨?zhèn)螌W(xué)相結(jié)合,他們的考古學(xué)(archaeology)與我們的金石學(xué)相結(jié)合,拓寬了中國史學(xué)的眼界。但中國學(xué)者認為,這是加法,不是減法,我國歷史垂數(shù)千年,文獻史料浩如煙海,金石銘刻層出不窮,不可能也沒必要棄置一旁,他們非但沒有遵循西方漢學(xué)家強調(diào)的“考古自考古,文獻自文獻”,反而“上窮碧落下黃泉”,更加熱衷于“以地下證地上,以地上證地下”的“二重史證”;歷史地理學(xué)的發(fā)達,也使中國考古學(xué)帶有“謝里曼式考古”的濃重色彩。我們的很多遺址,確實是由文獻學(xué)和地理學(xué)的線索做引導(dǎo),一次次被發(fā)現(xiàn)。 中國的疑古運動把三皇五帝一一驅(qū)逐出歷史學(xué),造成秦漢以上無古史或商周以上無古史,給考古學(xué)騰出地盤,造成考古、文獻各管一段。但人類心理很難忍受空白想象。中國的考古學(xué)家總是希望用考古發(fā)現(xiàn)搶救古史傳說,把中華文明的背景不斷往上推。夏不夠,上面還有堯、舜,堯、舜不夠,上面還有黃帝。大家總是希望把商代以前的一千幾百年最后補起來。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之后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5年),正是這一尋夢旅程。 王國維提倡的“二重史證”是金石學(xué)傳統(tǒng)??脊艑W(xué)的引入,不但沒有削弱這一傳統(tǒng),反而強化了這一傳統(tǒng)。由于考古研究的對象是大時段的歷史,特別是年代較早的歷史,背景的前面還有背景,我所熟知的考古學(xué)家,他們遠比文獻學(xué)家更偏愛古史傳說。他們總是把“中華五千年”揣在心中,拿古史傳說當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參照物。 考古和文獻,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此消彼長,我們應(yīng)如何理解和利用古史傳說,這是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我認為,古史傳說只是一種文獻參考,越往下越實,越往上越虛。到目前為止,“二重史證”的適用范圍,從下往上推,逐步遞減,兩周時期仍然是個坎兒。商代主要靠考古和甲骨文,文獻的作用十分有限。夏代還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五帝的話題跟司馬遷時一樣,仍然是個很難談?wù)摰脑掝},本文只是把有關(guān)文獻梳理了一遍,實的方面已如上述,虛的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考古學(xué)家完全不必為此捆住自己的手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