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視線所能觸及到的地方都是綠意蔥蘢,花朵盛開。暮春,鳥鳴清脆,蛙聲漸起。這時的氣候宜人,陽光明媚,春風溫和,細雨有情。 時間總是匆匆,揮手,作別春,轉(zhuǎn)身,遇見夏。再一次回望春天,再看一次春光,與春作別。 十首暮春詩詞,一起感受暮春之美,留住那最后一抹的春色。 1、《江亭》 杜甫〔唐代〕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zhàn),回首一顰眉。 天氣變暖,舒服仰臥在江邊的亭子里,吟誦著《野望》這首詩。江水緩緩流動,我卻心情平靜無意與世間競爭。云在天上舒緩飄動,和我的意識一樣悠閑自在。 春天即將悄悄過去,然而我卻悲傷憂愁,萬物興盛,顯出萬物的自私。江東依舊在進行艱苦的戰(zhàn)爭,我每一次回首都因為對國家的憂愁而皺眉。 這首詩寫于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暫時比較安定,他的詩里多了一種靜幽的禪意,但由于戰(zhàn)事未平,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減。 2、《暮春即事》 葉采〔宋代〕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在屋瓦上活動的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nèi),落到硯池中。 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知道春天過去了多久。 這首詩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xiàn)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jié)。 3、《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唐代〕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花飛卉謝,葉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古今之情都在其中。遠行之人切莫聽這宮前的流水,流盡年華時光的正是此種聲音。 此詩借“綠暗”、“紅稀”、“暮云”、“樓閣”及“宮前水”等一組形象,將朋友關切之情,功名誤人之感,人世滄桑之嘆,天下興亡之慨,有機地組織在一首短詩中,收到了含蘊深曲、意境恢弘、清新別致的藝術效果。而這些,是作者借助情景交融的技巧體現(xiàn)出來的。 4、《暮春游西湖北山》 楊載〔元代〕 愁耳偏工著雨聲,好懷??重撋叫?。 未辭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猶勤訪寺,幽棲吾欲厭歸城。 綠疇桑麥盤櫻筍,因憶離家恰歲更。 總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更愛聽那雨聲,時常惦記著不要誤了游覽的時機、辜負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千樹桃花萬枝柳仍未推辭為春天作妝點的念頭,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愛。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問道,叢林幽靜讓人心生向往,不愿歸去。桑林麥田中間夾雜著叢叢櫻桃樹和春筍,讓人想起離家時家鄉(xiāng)也正是這個情景。 西湖是天下奇觀,但這首詩里,我們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卻在奇筆。寫奇景恐怕不免與前人撞車,這是后起的詩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筆,還是能證明自己無愧于“詩人”稱號的。 5、《春晚》 范成大〔宋代〕 荒園蕭瑟懶追隨,舞燕啼鶯各自私。 窗下日長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詩。 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 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 荒蕪的園子冷落凄清, 我懶得去尋游觀賞;燕子、黃鶯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顧自家歡樂。白天愈來愈長,正好在窗下多睡一會兒;酒樽前花兒已經(jīng)凋謝,不能再激發(fā)詩情。 我久已老(夢不見周公),只落得兩鬢蓬亂;棄官回鄉(xiāng)吧,跟一竿釣絲相伴。可以想見竹籬東面,春水已經(jīng)漲滿;柳絲低垂的岸邊,小船兒正孤單地搖晃。 這首抒情詩深沉婉曲,寓憤世之情于暮春之景。描寫景物,不作精雕細刻,意會即止;描寫心境,也只略現(xiàn)跡象,巧妙用典,使情意表達委婉含蓄。 6、《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 王維〔唐代〕 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貧家。 鵲乳先春草,鶯啼過落花。 自憐黃發(fā)暮,一倍惜年華。 松樹和菊花未經(jīng)打理,隨意地長在隱士家門前的小路上。家里只是放著很多書。用葵招待高貴的客人,客人為了看竹這樣的雅事,來到這貧窮的家里。 平常的時候,我看著雛鵲先于春草而出生,鳥兒們又鳴叫著飛過落花。春天就這么過去了,我自己傷感已經(jīng)是老年了,加倍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 詩人隱居期間招待朋友,與朋友觀景、抒懷而作此詩。紀昀評價此詩時說:“句句清新,而氣韻天成,不見刻畫之跡。五、六句賦中有比,末句從此過脈,渾化無痕。”粗看此詩已覺清新淡雅,而五、六句中的詩趣,又耐得讀者細細品味。 7、《暮春》 黃庚〔元代〕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guī)。 芬芳的花朵在三月開始凋落了,暮春的愁緒恐怕只有落花才知道吧。春風將盡,白色的柳絮隨著春風飄飛;夕陽獨木,只有杜鵑鳥的苦啼。 詩中描寫了晚春柳絮飄飛的景色?!袄稀弊忠话愕那闆r下,人們在形容人或其它有生命的東西時才用它,可作者卻用“老”來形容春末的東風,這就把東風人格化了。“一樹斜陽”與“子規(guī)叫”本是互不相干的兩個意象,作者不加說明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取得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 8、《蟾宮曲·送春》 貫云石〔元代〕 問東君何處天涯。落日啼鵑,流水桃花。淡淡遙山,萋萋芳草,隱隱殘霞。 隨柳絮吹歸那答,趁游絲惹在誰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紗。 詢問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鵑鳥不住啼鳴,風吹落的桃花瓣隨流水而去。遠處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隱約可見天際的殘霞。 大好春光,隨著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著淡淡的香味粘在誰家門窗上?在這暮春的時節(jié),往日愛彈的琵琶,現(xiàn)在懶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靜靜地看著月光透過窗紗。 這首曲子寫暮春景色,表達了濃濃的惋春、惜春、傷春之情。全曲通篇用問答方式進行,詞意轉(zhuǎn)折跌宕,題為“送春”,而全篇不著一個“送”字,處處不現(xiàn)“春”字,純以自然景象與人的活動羅列來加以描繪,別有一番情趣。 9、《暮春歸故山草堂》 錢起 〔唐代〕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實在幽雅,惹人憐愛;它依舊蒼勁蔥蘢,等待著我的歸來。 這首小詩別開生面,獨辟蹊徑,由黃鳥、辛夷、杏花的隨春殘敗與清竹的始終“不改”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一種堅韌不屈、絕不隨波逐流的人格精神。這就使得這首小詩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傷春之作,而能以它深刻的寄寓、崇高的境界、渾融的意境給人啟迪與美的欣賞。 10、《望江南·暮春》 蘇軾 〔宋代〕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wěn),舞雩風軟纻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 春已歸去,春衣幾時制成?小溪彎彎水緩浪低平,盞盞蕉葉杯兒水面穩(wěn)穩(wěn)行。舞雩壇上風輕輕,輕輕拂動輕柔纻羅衣襟;讓我們盡情高歌歡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飄過,何處農(nóng)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鳥兒已無語,絢麗的桃李也已開過芬芳盡。那催春的布谷鳥啊,也早已飛進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囑托根碩葉肥的蕪菁。 這首詞與名作《望江南·超然臺作》不僅詞調(diào)相同,起句也極為相似,只是以“未”、“已”一字之差顯示了創(chuàng)作時間的某種差異性。不過,兩篇寫景的藝術視角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攝影師,那么前篇是登高覽景,作者在進行定點拍攝,本篇則寫晚春游興,作者興之所至,移步換景,因而不斷變換拍攝的方位、角度和距離。 |
|
來自: 云端書館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