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域內有1000個島嶼,象山是與眾不同的那個。三面向海,盤踞寧波一角,不爭光芒。兩港享用,寧波人的餐桌從來不缺對象山的夸贊,作為國家級的漁港,在源頭上,象山就為寧波菜的招牌打下了頭陣。頂尖海鮮餐廳引以為傲“大道至簡,超脫本體,以人為本,多人多味”的烹飪哲學,在象山街頭多年老店里,都能瞥見一二。流行于上層高檔寧波餐廳的招牌菜,在這里卻能看到最初的原型。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只是吃了一頓家常菜,老板娘卻還能給你上一課。寧波人舍得、和氣、共贏、低調、敢嘗試的生意經,都暗藏在象山每一家普通餐廳和每一道菜里。在象山,沒有人會強調做菜的規(guī)矩。在這份遠離鬧市又坐擁豐饒的島嶼上,味道是個可以被精心打磨,仔細推敲的生活日常。寧波人喜歡用“?”的烹飪手法,象山就像是“大?”前的平凡小鮮小菜,經歷火候之后凝聚成了寧波這道大菜的智慧,風味和勇氣。“阿敏家常菜”背離主路,位置隱蔽,非本地人帶隊,非常容易錯過。對于這樣一家餐廳,能在當地活下來,憑借的就是老板“活泛”的思維。烹小鮮如治大國,除了把握食材大關,創(chuàng)意、人性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墻上掛著流著油垢的菜單,看起來已經很久沒更新了,老板迎我們進去,一路上在碎碎念“我們家不大,你看看有什么菜你喜歡的,都能做…”,走進內堂的玻璃門,蔬菜海鮮肉被有序的排列,菜無定法,不必拘泥于菜單。當日收的白菜清甜,老板就建議燒成白菜糊,壓飯得很。他跟我們說,其實應該是配魚滋面的,但做起來麻煩,我們又沒提前定,就干脆改一下,讓大白菜當主角。 白菜糊
*作者攝 魚滋面是象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鮫魚肉打成蓉,和上淀粉鹽料酒后壓扁切成面的寬度,蒸熟后配上大白菜胡蘿卜。做起來的確復雜,對魚新鮮度的要求也極高。清明其實是吃這種面的最好時節(jié),馬鮫魚洄游到象山港產卵,此時最為肥潤,但我們臨時上門,老板的確沒貨。老板帶著我繼續(xù)點菜,老板娘則拿著一盤糟排骨從廚房出來。象山本地人愛吃糟排骨,酒香肉鮮入口甜,是用酒釀腌漬排骨做出來的。在滬杭的一些餐廳,糟排骨會搭配梭子蟹或青蟹,一來鮮上加鮮,二來賣得上價。但在象山,糟排骨最完美的搭檔是蒸雞蛋。同為蛋白質,雞蛋和蟹肉性質一樣,糟排骨的鮮被雞蛋吸收,嫩且入味,一盤滿滿才十幾塊錢,是排骨蒸蟹十分之一都不到。糟排骨蒸蟹,鮮到掉眉毛 老板笑笑,“那邊蒸蟹就是我們這學去的,但我們做的簡單,大眾消費”。好一個大眾消費,之前的白菜糊也是薄芡裹滿,味道掛住,而且白菜保持著自身的脆嫩,完全沒有趴軟下去——這是大眾消費該有的功力?老板深藏功與名,本地顧客從屋里坐到街邊,一樣的食材,每桌都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象山的“家?!薄?/span>要想深度了解象山菜,石浦是避不開的地方。從象山市區(qū)到石浦鎮(zhèn),路途漫長風景卻美好,搭配上四月份溫暖適宜的陽光,讓人心生喜悅。本地司機和我聊起去年象山黃魚豐收的新聞,他說象山本地人其實不像外地食客那般對大黃魚感興趣,這種都是賣出去的。要看象山人愛吃啥,得去面館。“家常海鮮面”,象山本地幾百家面條店里的一家。市場對面,夫妻經營,主要受眾就是本地食客。象山人愛吃面,一來方便,二來本地面館確實也有一手。墻壁上掛著六碗招牌面的名字,幾條限量的小黃魚放在冰柜的顯眼位置,不大但是很新鮮。這種館子的當日食材幾乎從來不固定,東西的好壞就靠老板多年的人脈積累以及勤奮地早起。一把自己做的深度發(fā)酵的咸齏,提鮮清爽。小黃魚洗凈過油,加咸菜熱水大火把湯燒得奶白,出鍋前勾上一勺淺淺的醬油,咸齏的咸鮮滲透到湯里、魚肉里,拌飯是絕好,配面也是一流。當我發(fā)出這聲略帶驕傲的言論時,老板娘馬上回復我,”還是不一樣的,寧波人吃咸菜講究發(fā)酵的程度,青綠的咸菜酸味低,青澀味重,蒸魚提鮮最好;黃咸菜酸味濃郁,適合燒湯,因為能燒出味道;白咸菜則適合炒點豆瓣,這個季節(jié)的豆子剛上市,最嫩,把肉剝出來,炒一炒,清甜得很。”老板娘一邊說著,一邊打開手機給我看她昨天給杭州客人寄的白咸菜,20斤。 這也是象山滋味的隱藏秘密:配角的深度把控。外界都道海鮮好,殊不知海鮮只要新鮮,味道其實都不會差。真正要將滋味激發(fā)至極致,憑借的還是對配角的把握。在象山,幾乎每個看似普通的小店,都能在把玩“配角”這件事上,讓你大吃一驚。離開石浦,碼頭的輪渡直達鶴浦。鶴浦是象山下面的另一個島,從石浦坐船大概20分鐘不到,島上有一家“老虎面”,本地人獨愛,開在菜市場的角落里。去鶴浦那天天氣極差,霧氣在海上時聚時散,一群本地人圍困碼頭,幾個大哥閑著無事,很熱心地給我推薦和解答關于象山美食的各種好奇。 他們說,象山離市里遠,很多東西難以運達,即便今天交通修得如此好的情況下,出去也還是要倒好幾班車。生活里不常有鮮的瓜果蔬菜,那就得想辦法,所以象山人吃飯會搭配的技能是試出來的,麻煩的東西簡單做,吃膩的東西換著做,多試了,腦子也就活了。這也塑造了本地人的性格:再大的生意也是小生意,再小的生意也有大生機,食材也是沒有大小分的,用得好,自然就好吃。本地隨處可見小面館 船到鶴浦,島上的原住民還是很多的,碼頭的漁船有序排列,空氣里彌漫著海洋的腥咸,這是碼頭才有的味道。老虎面在市場的鐵皮瓦下,進了店才知道,這里是要自帶食材的。“吃面自帶食材?” 我?guī)е荒樢蓡枺チ烁舯诓耸袌鲩e逛,“是去隔壁吃面么?來挑挑想吃什么海鮮”,菜場的小販似乎已經掌握了這種模式,熱情地幫忙搭配海鮮:5塊錢兩條小黃魚,3塊錢一抓活蝦,幾只嫩到透光的小管,一只撲騰后腿的梭子蟹,再來幾個寧海的蟶子。這里的小販不硬塞,需求自取,面館也不做推薦,你吃得好不好,靠的是自己的眼力。這樣的隨性,反而讓我們食客感到自在,當然,最終出品好不好吃,食客眼力是一回事,廚房里幾個大姐的搭配手藝也很重要。豬油咸菜小海鮮,大火燒開一把面,可能因為海鮮好,也可能是因為自己買的,眼前的這碗面的料特別的扎實。每個進店的人都提著自己熱愛的海鮮,話不用多說,老板略看一眼也就定了燒法。把整個菜市場作為自己的倉庫,菜單交給客人自己定制,面館能干成這樣的確不多見,也是佩服象山人的思路,這樣誰也挑不出問題。象山人擅長琢磨食材搭配這件事,面只是一個切口,要想看到真正的想象力,還得是小炒。“開心小炒”開在本地最熱鬧的路口,說是象山最低調的餐廳,應該沒有人不同意。小炒不小,三棟大樓,一字排開。店里幾乎是涵蓋了本地所有的海鮮品種。二十七年的積累,老板也只是笑笑說自己就是做家常菜,沒啥特色。為啥叫開心小炒?因為外面比自己大自己強的店很多,自己就是個小店,干好自己的活,大家吃得開心就行。象山本港的梭子蟹燒土豆湯,蟹的鮮美完全融入土豆…但老板直言,最好的還得是青蟹燒土豆,青蟹的味道比梭子蟹清甜,至于為啥用土豆,老板說最初是困難時期的無奈之舉,但后來發(fā)現,這樣做反而更鮮甜,湯也更沙更濃郁,“如果能用青蟹再把湯收一下更好”,一副認真的態(tài)度,怪不得能獲得本地人如此認可。桌臺上還有老板自制的魚骨醬、蟹骨醬,一開始以為也是困難時期,本地把不要的蟹和魚做成醬下飯,聊了才知道,這種醬原來用的都是最好的食材:象山春天產的馬鮫,被叫川烏,肉厚而嫩,單燒很難入味道,炒碎后下料酒、米醋、醬油,再勾芡,就能讓每寸魚肉吃進去味道;蟹骨醬就更麻煩了,蟹要切成小塊,又不能太小,按關節(jié)和骨骼的分布去切,肉保持不散,味道也能燒得進去。在象山,這兩道菜幾乎每家都會做,但不是每家都愿意做,做好一盤蟹骨醬,是本地餐廳水平的象征,這些從來不是窮人菜,而是象山人在不斷嘗試的性格中創(chuàng)造的新滋味。一盤蟹骨醬 象山人大概是臺寧溫三地更善于變通的,而象山菜也能充分利用食材的特點,不死守“無添加真本味”的自我約束。因為在象山人看來,原汁原味固然重要,運用好每個食材才是更關鍵的。象山物資不比其他地方,本地人更懂得珍惜和創(chuàng)新,當我問一個老板,他們怎么看外面餐廳吸收象山做菜的思路,他笑笑說,“他們學不完。”這口感覺讓人舒適 *作者攝 (菜市場周邊&居民樓底下的小店,是滴滴師傅都說“本地人才摸得到”的小店)寧波市象山縣石浦南屏路285號(夾縫小店,但是食材夠好,面條是他們的偽裝)寧波市象山縣近郊鶴浦鎮(zhèn)鶴浦菜場(是的,他們就在菜市場里面,全市場為他們家“供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zhèn)玉泉路110-5作者:林泓毅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排版:風味君 頭圖:《風味人間》第三季 來這里找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