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草湯: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二兩 2.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少陰病是表陰證,陽氣、津液不足,出現(xiàn)了咽痛,少陰病的治法是溫陽解表,但是這里的咽痛呢,以方測證來看,是清熱解毒的,本方證的咽痛屬于孔竅的熱,屬于熱證。 3. 翹荷湯(辛涼法):薄荷、連翹、生甘草、黑梔皮、桔梗、綠豆皮 在桔梗湯的基礎(chǔ)上,加入薄荷、連翹、梔子、綠豆皮,增強(qiáng)了清熱透散的作用。為我們治療提供了思路。對于熱證的咽痛,胡希恕先生常用小柴胡加桔梗湯,如果熱重,再加生石膏,即小柴胡加桔梗、生石膏湯來治療。 4. 苦酒湯: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右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5. 半夏散及湯: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dāng)散服。 半夏散及湯的咽中痛,和苦酒湯的癥狀是一致的,苦酒湯的主癥也是咽中痛,咽中傷、生瘡、聲音也說不出來,肯定也是咽喉痛的,半夏散及湯除了用半夏以外,還加了桂枝甘草湯,一方面桂枝甘草湯可以看做桂枝湯的底方,具有一定解表作用,另一方面桂枝甘草辛甘化陽散寒,所以我們認(rèn)為半夏散及湯屬于陰證的咽喉疼痛,或有表不解即少陰病。后世所認(rèn)為的風(fēng)寒束表所導(dǎo)致的咽痛,桂枝、甘草、半夏三味藥,辛溫、發(fā)汗、散寒、解凝、止痛。本方是炙甘草,不在于清熱。半夏散及湯、麻黃附子細(xì)辛湯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陰證咽痛的處方。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的表證更加突出,而半夏散及湯表證輕而咽痛為主。另外注意服藥方法,苦酒湯和半夏散及湯都是少少含咽之、少少咽之。強(qiáng)調(diào)藥物呢更多的停留咽部,增強(qiáng)治療效果,也可以看做是外用法,也是需要值得我們注意的。 6. 豬膚湯: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豬膚湯也是冠名為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是一種內(nèi)熱津傷狀態(tài)。下利導(dǎo)致津液不足而內(nèi)熱,內(nèi)熱導(dǎo)致咽痛、胸滿、心煩。胸滿也是里熱,如半表半里的胸脅苦滿。 7. 半夏厚樸湯: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這七個方證,供需要的朋友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