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續(xù):天賦的公德公心和公理公義-《道德經(jīng)》解析第七章(之十五)】 得道之圣人,無論在何種地位,因為“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大道在他們的心中。他們敬畏天德,懷保小民,以百姓心為心。所以能做到“后其身”、“外其身”,以其公德公心及其捍衛(wèi)的公理公義,最終成就的就是“成康之治”和“文景之治”之類的人類社會之盛世。這類的盛世使百姓富足、安寧,使民族強大、自立,使整個人類社會之橐龠,充滿了使萬事萬物萬千生靈得以生生不息的大道之純正的元氣。而他們自己則在遵循大道為無為之精髓,在“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時候,成為了老子描述的事實:“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彼麄兩倪^程,因為與大道水乳交融,他們的人格特質(zhì)和人格魅力,以及他們的德行、智慧和能力,共同升華為一個集精神與智慧為一體的無限的生命,和大道一樣,成為了絕對的永恒存在,只要人類存在一天,他們都活在每一個擁有大道良知的人們的心理,矗立在人類精神世界的巔峰。他們于是和天地一樣,“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的大道之至公無私的精神,又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這里面的深層邏輯在《詩經(jīng).大雅.下武》中得到了深刻揭示。 “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先周十五王,直至西周周康王為止,在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歲月里,代代以公德公心,涵養(yǎng)撫育著治下的百姓,維護(hù)捍衛(wèi)著人人遵循的公理公義;代代“后其身”、“外其身”,首先考慮的是庶民百姓的富足和安寧。他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政治見解和統(tǒng)治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對黎民百姓的充分敬畏和尊重,所以他們贏得了整個周王朝庶民百姓的無限尊崇和愛戴;他們的公德公心成為了“下土之式”,所以民風(fēng)淳樸仁厚;他們捍衛(wèi)著公理公義,所以黎民蒼生祝愿他們“於萬斯年,受天之祜。”而包括西周周康王在內(nèi)的以前先周之先賢圣哲圣君們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等,則自然而然地有了“身先”和“身存”的、符合大道的永恒存在。 這首詩也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公德和公心,必須首先發(fā)自于上層統(tǒng)治者!西漢的卜式,雖然由于“文景之治”的教化而把個人的私德融入了公德公心,卻不被漢武帝本人和其儒家官僚集團(tuán)所理解,而最終還是不能挽救每況日下的世風(fēng)。這只能說明一個事實,任何時代所提倡的“大公無私”要取得成效,必須是自上而下的“大公無私”,絕對不是自下而上的“大公無私”。這個邏輯,經(jīng)過了漢武帝重用儒家儒術(shù)以后的兩千多年來的漫長時間之充分的歷史實踐,也足以得到有力的證實和支撐,是以梁啟超先生才發(fā)出了“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shù)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能團(tuán),雖有無量數(shù)束身自好廉謹(jǐn)良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因為沒有公德公心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tuán),必定不可能捍衛(wèi)公理公義,而其相對于庶民百姓來說,因為掌握了權(quán)利和一切資源而具備了更大的負(fù)面能量,即便再有多少卜式這樣私德具足的“束身自好廉謹(jǐn)良愿之人”,由于他們的私德無處融入公德公心,也只能徒喚奈何!真正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揭示的辯證法,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蕓蕓眾生來說,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指引。生活在充滿了貪婪和過度欲望的現(xiàn)實社會里的各階層人等,面對的是各行各業(yè)各個領(lǐng)域之爭權(quán)奪利的狹窄的舞臺。在儒家構(gòu)建的官場哲學(xué)和追求名利雙收的個人目標(biāo)的指引下,加上西方智慧之學(xué)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催化劑,許多人為了達(dá)到個人目的,在這個狹窄的舞臺上不顧廉恥,不擇手段,把《孫子兵法》之類的三十六計、七十二招,一套又一套循環(huán)往復(fù)地上演,自以為聰明地?zé)o所不用其極地去爭、去搶、去貪、去造假、去出人頭地,等等等等,全然忘記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古訓(xùn)。到頭來,曾經(jīng)豪氣干云的、驕橫跋扈的、寡廉鮮恥的、乖戾乖舛的,等諸如此類的人,無不像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灰頭土腦地從這個狹窄的舞臺上滾落下來。有的被摔得鼻青臉腫、一蹶不振;有的仍不甘心,繼續(xù)廝殺,直到把自己逼上絕路。這都是因為為人行事離大道太遠(yuǎn)太遠(yuǎn),不明白“后其身”、“外其身”的智慧,不能做到“后其身”、“外其身”而帶來的惡果。 筆者前面說過,每個人的血脈里都潛藏著大道良知。那些沒有喚醒大道良知的人們,大道依然存在于其身,只是大道以警示的方式出現(xiàn),讓他們從自己不想看到的后果里得以警醒,直到他們體悟到了潛藏于自身的大道良知,大道才會護(hù)佑他們。而那些愿意并努力悟道、體道、循道而為無為的人們,因為心中懷道而與道同行,而守住了生命之根本,而在心中點燃了一盞長明的大道之燈,所以,哪怕身處至暗時刻,眼前也是一片光明,也能腳踏實地地、堅定不移地、身心健康愉快地穩(wěn)步前行!這就是“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教給人類的真正智慧,送給人類的真正護(hù)佑。蕓蕓眾生中的每個個體,由此都能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中如魚得水地暢享人生。作者:吉祥止止。從十來歲開始癡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數(shù)十年如一日精耕不輟。除未經(jīng)木蘭之戎,歷閱學(xué)政商工農(nóng)的苦辣酸甜,只為有一顆“上下求索”之心,以求證得“我心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