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燕,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教授 馬 寧,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副教授
四下無人,卻聽到耳邊有人說話;缺乏安全感,總懷疑身邊有人對自己不懷好意;無論做什么總是丟三落四,長期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大笑或者大哭,喜怒無?!此剖敲舾卸嘁苫蚴谴中拇笠獾谋憩F,小心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癥狀!精神分裂癥是一組常見的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常有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精神活動與外界不協(xié)調。比如總是感覺有人要迫害自己,或者總是聽見有人罵他,甚至會出現沖動、暴力行為,傷人毀物。據2019年于《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發(fā)表的《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精神分裂癥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患病率約0.7%①。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主任醫(yī)師張鴻燕教授介紹,基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18歲以上患者人數約高達數百萬。 精神分裂癥起病相對較急,青壯年發(fā)病率較高,尤其是20歲~30歲之間是容易發(fā)病的年齡段?;颊咴谶@種關鍵時期發(fā)病,對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有較大的影響。同時該病病程多遷延,患者約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約一半的患者最終出現精神殘疾,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讓人聞之色變。精神分裂癥表現多樣,每個患者都略有不同。常見癥狀可分為“無中生有”“無情無義”和“無能為力”。“無中生有”是指陽性癥狀,通常會表現出興奮、狂躁、幻聽,怪異言語行為及無緣無故覺得被害、被監(jiān)視、被跟蹤的妄想等癥狀?!盁o情無義”則是指陰性癥狀,患者表現出對外部世界反應淡漠,對他人不理不睬,既無高興也無悲傷情緒,此外還可能出現言語行為退縮等癥狀。除上述兩種之外,“無能為力”——認知障礙也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之一,但是卻極易被人們所忽略。其出現早,持續(xù)時間長,可能在其他癥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常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通常容易被當成“不專心”“不記事”“學得慢”“粗心”“反應遲鈍”等所忽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癥狀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陽性癥狀不顯著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多數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張鴻燕教授提醒,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應盡早去看精神科醫(yī)生,究竟是不是精神分裂癥,要及時就診由醫(yī)生來做診斷。張鴻燕教授同時強調,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難治愈、易復發(fā)的慢性病,受到社會偏見等多重因素影響,現階段患者的就診和治療比率較低②。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善治療轉歸,一方面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積極配合,做好長期規(guī)范治療,另一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病恥感。病恥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感知的病恥感,是指妨礙精神疾病患者談論自身經歷、尋求幫助時的羞恥感,以及對歧視的預期感受。另一種是實際的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遭受到的他人不公平對待的經歷,即受到的歧視。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害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視自己;而周圍的人則怕患者危及自己,唯恐避之不及?!安u感”極大地阻礙了患者正常就醫(yī)、回歸社會。因此,消除“病恥感”至關重要。對此,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馬寧教授提出,消除患者的病恥感和社會對他們的歧視,需從三個方面改善。例如,在每年10月10日精神衛(wèi)生日,很多地方都會舉辦相關活動,廣泛的科普精神衛(wèi)生和消除污名化相關知識,借此改變公眾的態(tài)度。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多樣,采取如畫展、微電影、現場表演等。社會接觸,指的是存在有精神障礙問題的個體與普通人群之間進行社會接觸,能夠有效地減輕污名化。目前,已有證據表明社會接觸是減少污名化和歧視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包括面對面接觸,如邀請患者做講座分享康復經歷,也可以采取在線形式接觸、影視作品接觸、心理劇等。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調整、加大財政投入;規(guī)范媒體宣傳報道;要大力發(fā)展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服務,提高服務可及性;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精神衛(wèi)生知識和污名消除培訓;專業(yè)術語調整,例如,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將精神分裂癥改名為思覺失調癥;開展污名消除運動等。2023年2月11日,勃林格殷格翰首屆共話精神(Conversations In Psychiatry,CIP)科學交流會在上海舉辦。會上各方專家就我國精神疾病負擔與現狀、精神分裂癥治療進展、藥物精準研發(fā)以及數字化創(chuàng)新診療等內容展開討論。據悉,針對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精神分裂癥相關認知障礙,有一款化合物甘氨酸轉運蛋白1(GlyT1)抑制劑正處于臨床研究中,有望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①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http://dx./10.1016/S2215-0366(18)30511-X ②趙靖平,施慎遜.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