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漫漫歷史長河當中有著無數閃耀的歷史明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漢朝到隋唐的這段歷史當中,歷史名人往往會抱團出現(xiàn),或是一姓,或是一家,這些少數人掌控了整個中古時期的中國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命脈。 不論是與司馬共分天下的瑯琊王氏,還是文武雙全的謝家諸子,又或是三國時期的各路士族,都是研究中古歷史不可避免的家族。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咎于這一時期獨特的政治現(xiàn)象——門閥政治。 但是到了隋唐之后,門閥士族開始逐漸瓦解,以“黃巢起義”為分界線,門閥士族好像在一夜之間在中國消失了。 但是,一次普通的農民起義真的能夠徹底根治門閥政治的弊病嗎?門閥士族為什么沒有在繼任的宋朝再次滋生呢? 兩漢門閥士族滋生土壤門閥政治從西漢時期就出現(xiàn)了,是繼承“世卿世祿制”的貴族政治而出現(xiàn)的一種隱形世襲制度,雖然沒有在法律層面上規(guī)定官位的世襲罔替,但在實際上仍然發(fā)生著這一現(xiàn)象。 要想研究隋唐之后為什么沒有再出現(xiàn)門閥政治的現(xiàn)象,我們就要研究門閥政治誕生之時的社會土壤,分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 而門閥士族出現(xiàn)的原因,則是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 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規(guī)律是支撐社會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一切歷史現(xiàn)象的發(fā)生必然和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奴隸制經濟是支撐“世卿世祿制”的經濟土壤,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逐步形成的封建主義經濟則是滋生門閥政治的經濟土壤。 封建主義經濟,永遠都繞不開土地兼并這一現(xiàn)象,地主不斷兼并農民土地,掌握封建社會的命脈,從而在擁有大量土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已有的經濟優(yōu)勢上,轉化為軍事實力、文化傳承,從而掌控政治。 豪強地主就是門閥政治在地方上的體現(xiàn),也是門閥士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文化。其實早在先秦時期,文化就壟斷在貴族手中,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文字之后,文化的主導權仍然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平民百姓被繁重的勞動所束縛,能夠吃飽飯已是難事,更不要提識文斷字,學習文化知識了。 秦朝末亂世,各地地主抱團取暖,擁有軍事實力的家族保留下來了自己的文化典籍,從而保住了文化的傳承。 儒生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學術團體,在小圈子內進行文化交流,在豪強地主的基礎上形成了學術壟斷。 文化典籍都是傳閱手抄,平民百姓所能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少之又少,即使是出現(xiàn)萬中無一的學術天才,也難在無書可看的情況下?lián)碛卸啻蟮囊娮R,更別提進入權利中央了。 政治。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人才選拔的制度,從兩漢時期的察舉征辟制到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員的選拔權利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地方長官舉薦人才,雖然也有部分考核制度,但總體上還是在儒生團體、豪強地主、官僚階級這三個集團內進行選拔的。 也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這里的寒門指的是沒落士族,普通地主階級仍然是有著文化學習和入仕渠道的,平民百姓不在“寒門”之列。 除了選官制度,稅收和土地制度也是造成門閥士族形成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制度一直在助長土地兼并,從而間接導致了門閥士族的形成,維護世家大族的政治利益。 制度改革我們雖然將“踏盡公卿骨”的黃巢起義作為門閥制度覆滅的標志性事件,但實際上在唐朝,門閥士族形成的土壤已經在悄悄改變了。 科舉制。針對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的弊病,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在北齊等地方政權中試點推行了一些科舉制度的雛形。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開始向全國范圍內推廣,打響了選官制度改革的第一槍。 唐承隋制,經歷了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人對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制度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政治團體的消失也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間。 官員之間的家族傳承、恩茵等制度仍然有著不同程度的殘存,唐朝的五姓七家也是橫行于朝野。 雖然這一時期的世家大族沒有“王與馬共天下”時的權利滔天,但也在實際上壟斷了中央的政治話語權,科舉選拔的人才仍然在少數。 唐玄宗 兩稅制。不論是均田制還是租庸調制,都是有按照人頭計算收稅的制度。 這一制度很容易被豪強地主所利用,對下轄佃戶、田地數量進行隱瞞,中飽私囊,從而削弱中央的權利。 唐德宗時期首創(chuàng)“兩稅制”徹底拋棄了均田制,也拋棄 了人頭稅。 按資產多少來進行征收稅款,在國家收稅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上,減少了豪強地主對農民佃戶的剝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勞動力,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農耕以外的文化活動。 宋朝立國之時,采用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基本國策,承襲了唐末的稅制改革。 雖然土地兼并嚴重,但宋朝統(tǒng)治者將失去的農業(yè)稅都從商業(yè)稅上征收了回來,甚至鼓勵官員經商,使得宋朝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由于土地兼并導致的失業(yè)流民,有一部分轉化為了城市居民,進行工商業(yè)活動,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 另一部分流民則是被宋朝通過“募兵制”征集到了軍隊當中,雖然導致了“冗兵”現(xiàn)象,但也維護了社會層面的穩(wěn)定。 制度改革導致的勞動力解放,再加上遠超以往的科舉上升渠道,都讓世家大族的文化霸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到了削弱,進而丟失了政治霸權地位。 技術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古代也不例外。 導致門閥士族喪失其地位的兩個技術革新,一個是農業(yè)技術,另外一個就是印刷術。 南北朝時期以賈思勰為首的農學家總結了大量農業(yè)技術,匯編成書,隋唐時期的農書比過去所有農書加起來都多,這也使得農業(yè)技術在全國推廣開來。 其中,曲轅犁等標志性工具的技術革新,極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再加上北方小麥上升為主糧、宋朝占城稻的引入,都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的單產。 養(yǎng)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勞作時間減少,也就導致了中農、富農子女都有著比以往更多時間進行讀書活動,進而進入仕途。 印刷術的出現(xiàn),也是助長了平民百姓讀書的需求。 在南北朝雕版印刷誕生之前,書籍的復制只能靠手抄謄錄,容易產生錯誤不說,復制效率也極為低下,所以書籍的成本也就十分高昂,平民百姓難以負擔。 雕版印刷的出現(xiàn),極大降低了書籍的復制成本,也使得書籍價格前所未有的低廉,前面所說的農書爆發(fā)推廣也有著印刷術的功勞,也催生了平民文學——話本的出現(xiàn),豐富了大眾的娛樂生活。 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更是將雕版印刷的成本進一步下降,活字的隨意組合能夠以有限的字塊影印出來任意著作,中國人的讀書成本進一步下降,即使是像元末宋濂“家貧無從至書以觀”的貧困子弟,也有著“假借于藏書之家”的途徑來進行學習,參與科舉了。 可以說,印刷術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文化的壟斷,再加上生產力發(fā)展解放出的勞動時間,讀書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 即使是沒有科舉制,由于平民階層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即使是靠著落后的察舉征辟也能在民間選拔出不少的平民人才。 突發(fā)事件安史之亂之后,藩鎮(zhèn)割據,唐王朝對地方的掌控急劇下降,這也是導致了政治實力的分散化。 雖然政治中心仍然在李唐手中,但格局的藩鎮(zhèn)也宛如一個個小朝廷,截留了一部分的人才在地方。 因此,安史之亂后的門閥士族,其對天下的掌控雖然仍然在,但也隨著李唐王朝掌控力的降級,自身實力也被分散了。 黃巢更是恨透了那些讓他落榜的世家大族,與以往起義當中拉攏勢力、獲得一方士族支持不同,黃巢起義針對各地世家大族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黃巢就像一個沒打算治理天下的“莽夫”,對著世家的家底狂轟濫炸,瘋狂報復。 結語:一切的社會變化,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當中進行的。 門閥士族的興起是源于鐵農具和牛耕推廣下的生產力進步,其壟斷地位的打破也是歸功于農業(yè)和文化多個方面的技術進步。 印刷術能成為四大發(fā)明之一,并不是簡單的印幾本書那么簡單,這一點小小的技術進步,甚至能夠推動整個世界的大變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