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體積及重量雖較小,但血流量頗大每分鐘經腎臟的血流量約600~800毫升,故每5分鐘可將全身血液過濾一次,腎小球每分鐘濾液量約為120毫升,每晝夜總濾液量約為170升。當腎小球濾液入腎小管后被吸收者達99%以上,故正常人尿量一般為1500毫升/日。其中約有80%被近曲小管所吸收,其余則由遠曲小管及集合小管按身體需要調節(jié)而吸收和排泌” 久病必瘀”和“血不利則為水”的治則與治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過程中, 以重用活血、輕用補氣為指導思想, 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其中丹參為活血化瘀要藥, 化瘀不傷正, 重用至60g;川芎為血中氣藥, 化瘀與行氣并重, 常用量為30g, 最大可用至60g, 以上兩者任為君藥。桃仁活血祛瘀, 紅花活血通經, 當歸活血養(yǎng)血, 牛膝逐瘀通經、引血下行, 以上四藥功擅化瘀通絡, 增加君藥活血化瘀之力, 而為臣藥, 用量10~30g。澤蘭、益母草活血兼能利水, 是血水同治的經典藥對, 亦作為臣藥, 其中澤蘭用量10~30g, 益母草用量30~50g。 基于以上理論, 臨床常選用生黃芪、懷山藥扶助正氣, 其中生黃芪性味甘溫, 主入肺脾二經, 功專補氣, 用量為10~20g;懷山藥性味甘平, 主入脾經, 與黃芪同用, 扶正健脾之力尤佳, 用量為10~20g。 水液運化失常是腎臟病的基礎病變, 因此在活血化瘀之時需配伍淡滲利水藥。茯苓淡滲主入脾經, 利水之時尚能健脾;澤瀉甘寒, 主入膀胱經, 專事通調水道;車前子甘寒, 主入腎經、膀胱經, 功擅利尿通淋;生薏苡仁甘淡微寒, 主入脾經, 亦是利水滲濕之要藥, 以上四味, 常相須而用。諸利水藥之中, 地龍尤為重要, 《本草崇原》言其“上食槁壤, 下飲黃泉, 宿應軫水, 稟水土之氣化”, 李時珍曰其“性寒而下行, 故能解諸熱下行而利小便”。因此地龍常加以重用, 以之為主, 通調水道, 恢復水液代謝之能。 筆者化裁名方金鎖固精丸與桑螵蛸散以固攝精微, 其中芡實性味甘澀, 主入脾腎兩經, 為固精要藥, 常用至30g;金櫻子性味酸澀, 主入腎經, 功同芡實, 常用至30g, 兩者同用, 固精之效尤著;桑螵蛸性味咸平, 主入腎經, 補腎溫陽而達固精縮泉之效。收斂固攝藥亦有滋膩壅滯之弊, 如酸性極強之烏梅、甘溫味厚之熟地等, 但金櫻子、芡實藥性平和, 且藥用部位為種子, 自帶生生之氣, 雖澀而不滯, 故可重用。 丹參50g, 川芎40g, 當歸20g, 桃仁10g, 紅花10g, 茜草20g, 牛膝20g, 地龍10g, 澤蘭20g, 車前子15g, 益母草50g, 生黃芪20g, 懷山藥20g, 生熟地 (各) 15g, 山萸肉10g, 芡實20g, 金櫻子30g, 桑螵蛸10g。水煎服, 每日1劑。 案2.王某, 女性, 32歲。2016年12月16日初診。 丹參40g, 川芎30g, 桃仁10g, 紅花10g, 當歸10g, 懷牛膝10g, 益母草30g, 澤蘭10g, 茯苓30g, 澤瀉10g, 車前子15g, 生黃芪20g, 懷山藥15g, 芡實15g, 金櫻子30g, 白茅根15g, 蛇舌草30g, 地骨皮10g。水煎服, 每日1劑。 按:本方重用丹參、川芎為君藥, 旨在化瘀通絡, 改善腎臟之微循環(huán);輔以桃仁、當歸、紅花、懷牛膝加強化瘀之效;益母草、澤蘭、茯苓、澤瀉、車前子化瘀利水;生黃芪、懷山藥補氣扶正;金櫻子、芡實固攝精微;蛇舌草、白茅根、地骨皮清熱涼血, 以除尿隱血。 |
|